2016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更是宏观经济的重构之年。改革开放37年来,长期着力于需求端的宏观调控格局,在经济格局巨变的环境中,已经难以推动中国经济稳健前行,供给端革命紧迫地被提上日程。这是一场革命,将彻底重构中国的宏观经济,也将推动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以中速增长而稳步前行。

关键词1:为啥“改”? 供给侧改革抓住当前矛盾
关键词2:哪些“改”? 融资成本企业赋税都要降
关键词3:怎么“改”? 应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改革的历史选择:需求扩张模式走到尽头

专访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滕泰

现在提供给侧改革,是抓住了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对症下药,也是重聚改革共识,扭转当前经济颓势的战略选择。不能把供给侧和结构性改革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要使中国经济恢复增长动力,第一个降低的约束就是高融资成本约束。

谈美元施压 汇率波动加大进口成本
谈压力释放 稳外贸要依托“一带一路”

稳定外需 应抓实”一带一路“和自贸区

专访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 白明

“稳外贸”要将“一带一路”战略、内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先试经验与推广复制等大手笔落在实处,这样才有利于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

服务业和房地产是主要变数 去产能和去杠杆会分开进行

改革的现实意义:稳增长仍是经济首要任务

专访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朱海斌

摩根大通曾预测,2015年中国将出现“双速经济”现象,即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出现分化,现实是两者的增速差距达到史上最大。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判断,“双速经济”在2016年还会持续。

“聪明投资”增加有效供给 政府和企业要形成合力

缺口仍存 ”聪明投资“应兼顾需求与供给

专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贾康

2015年,稳投资是稳增长关键被决策层反复强调。目前,传统投资模式的边际效应已大大下降,方向和方法都要创新。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在机制优化基础之上的聪明投资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核心意义。

供给侧改革将刺激消费 关注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

消费已居“三驾马车”之首 供给侧改革有助打造“百年老店”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 赵萍

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之下,如何评价供给侧改革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国内普遍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国民热衷出境消费,该如何破解?针对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

企业减负从降费开刀 赤字上调空间充足

宏观调控更倚重财政 赤字率上调空间充分

专访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冯俏彬

通过减税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成本以熬过经济下行期的艰难,其必要性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从可行性来分析,目前3%的赤字率标准是国际通行标准,或者说是欧盟的标准。我们现在的赤字率大约在2.1%~2.3%,还有上升的空间。

让市场化破产成为常态 治理过程仍有“中梗阻”

清理僵尸企业 退出机制待完善

专访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主任 郝玉峰

“僵尸企业”大量存在,是因为市场机制和企业退出机制不健全,优胜劣汰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如何公平地对待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已成为改革共识。其中,清理过剩产能、淘汰僵尸企业是重要内容,而企业意愿、政府决心都将影响“战役”的成败。

关键词1:如何“破”? 创新机制需“三个发动机”
关键词2:如何“立”? “三个一批”调整供给结构

企业新供给思维:央企重组清退将连出组合拳

专访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李锦

央企的一系列重组是目前供给侧结构调整总基调的突出反映。可以预见,2016年央企兼并重组和清理退出的组合拳将连续出现。李锦认为加快过剩产能退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推动大巨头整合重组;二是降低并购重组的制度交易成本;三是发挥投资经营公司对“僵尸企业”的整合和监管职能。

谈转型升级 同时做好“加法”和“减法”
谈智能制造 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

中国智造突围:没有夕阳行业 只有夕阳产品

专访中国科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刘峰

刘峰认为,没有夕阳的行业,只有夕阳的产品。传统行业可以通过技术和工艺创新,改善产品性能,也可以改商业模式,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谈楼市现状 三四线去库存压力最大
谈楼市未来 农民工市民化带来希望

房改着力去库存 千万农民工将变新市民

专访中国社科院财经院院长助理 倪鹏飞

未来5年,住房市场调控需要坚持综合着力的系统性调控方式。需求端开辟新需求,供给端减少开工,加快施工和减少烂尾的措施要同时推进。针对目前存在的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对农民工的排斥状况,倪鹏飞认为应建立普惠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将公积金覆盖到农民工。

短期内不会扭转人口走势 二孩政策引导利好预期

全面二孩增加劳动供给 打造人口新红利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杜鹏

完整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是在人口总量上要进行调节,另一个是提高人口素质的生育服务。未来计划生育政策仍有必要,但对人口数量的调整功能会逐渐淡化,同时更强调服务性

土地要素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建立城乡统一用地市场

盘活土地要素城乡用地一体化需加速推进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周天勇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已经开展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对一些地区明确了试点内容,包括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方面。

户籍改革带来GDP净收益 户籍价值高的城市改革成本支 出大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唤醒沉睡的消费群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屈小博

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55%,超过一半的人口进城居住或工作,但是我国户籍城镇化率在2013年前后仅有35.9%,这意味着有2.5亿人进城但未能真正“安家”,没有城市户口就不能享受和城市居民同样的福利保障。在户籍改革专家看来,当前的户籍分割正对经济发展造成“供给抑制”。

供给侧调整破解结构失衡 改革难点在利益协调

供给侧改革并非只减税 落地需利益协调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元春

供给侧改革要整体规划,短期和中长期措施协调配合,同时需要有底线管理,避免短期出现系统性风险。利益协调是一个难题,也是深水区改革最头疼的问题,需要政府有一个整体规 划,也要有完善的保障体系

从政府调控到全面改革 改革短期或影响经济增长 改革需“啃硬骨头”

GDP增长与改革“摩擦” 考量平衡艺术

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李佐军

现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要更多强调市场的作用,并非不要政府作用,意味着要把眼光放长远,要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