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城市24小时 | 自揭短板,浙江第三城要打“翻身仗”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1-03 23:15:41

直面“四道坎”

每经记者 杨欢    每经编辑 刘艳美    

Dsfhpsxutt1704283198078.thumb_head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990785

据温州日报消息,在1月2日召开的温州市委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人才新政40条”4.0版重磅发布,引聚更多人才“来温州·创未来”。此次新出炉的《关于大力实施“瓯越英才计划”高水平建设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40条意见》,在原有“人才新政40条”的基础上再做升级,将更好发挥人才在推进“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争创先行市”和“强城行动”中的引领驱动作用。

据悉,此次“人才新政40条”呈现四大特点——聚人才,既通过“引人才增人口强动能”助力“强城行动”,又注重加强对外合作,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目标;重产业,重点引育能引领驱动温州产业发展的人才,确保市级人才计划遴选产业类人才不低于60%;增服务,将服务对象从在温人才扩展到AB类嘉宾人才、在温大学生和在温ABCD类人才家属;优机制,引进类人才项目由原来的“一年一评”改为常态化评审认定,增强引才灵活性。

解读:作为浙江“第三极”,温州曾自揭人才短板:高层次人才数量、每万人口拥有人才资源数、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人才资源数等指标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率始终在33%——40%之间波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仍有待大力提升。

究其原因,温州将问题指向“人才引留与平台承载效能不匹配”。“十三五”以来,尽管温州出台了两版“人才政策40条”等政策措施,但人才引留问题仍然突出。主要在于高能级产业平台较为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承载力不够,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数量与省内人才活跃区域相比偏少,龙头企业研发中心普遍设在外地的现象还未出现根本性转变,增量人才引进动力不足。

2022年1月6日,温州首次在新年后第一个全市性大会,发布“人才新政40条”3.0版本。而到今年,温州已是连续三年举行以人才和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开年首会,并发布了“人才新政40条”4.0版本。也是在这次会上,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直言,温州面对“四道坎”:万亿GDP、要素瓶颈、企业突围、产业重塑。

在温州看来,GDP之争是产业、制造业之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创新之争。从核心指标看,温州R&D经费投入仍低于全省平均,离2027年3.4%的目标仍有很长的坡要爬。传统制造业比重大,对比杭州聚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宁波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温州还需紧扣科技创新,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温州希望科创成为其打赢“翻身仗”的王牌。张振丰强调,创新是“爬坡过坎”的根本出路,唯有创新方能突破重围、跨越发展。按照温州的规划,到2025年力争迈上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百万级新增人才的发展台阶。

#动向

南京“新年第一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1月2日,南京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召开。会议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从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26项举措。其中提到,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聚焦交通、养老、托育等领域,推出一批投资回报机制明确、收益水平较好的重大项目,定期向民间资本推介发布项目清单。

浙江“出招”支持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

纺织行业是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年营业收入已超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一。日前浙江发布《关于支持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从八大方面支持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将加强创新驱动,争取每年新认定纺织类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少于300家,新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分别不少于1家、5家、50家。

单体投资最大,湖南“超级产业项目”开工

1月3日,湖南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1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872亿元。其中,在主会场开工的中国石化岳阳地区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总投资35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6亿元,是湖南迄今为止单体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后,湖南石化将具有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200万吨新材料生产规模,总产值超过千亿元,可带动下游投资超过1500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最大新型储能电站投运

1月3日,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储能电站——宝塘储能站,在广东佛山正式投运。这座大型“城市充电宝”占地面积58亩,相当于5个半足球场大小,装机规模为300兆瓦,占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1/5。按照每天“两充两放”测算,宝塘储能站每年可满足大湾区20万居民用户的用电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

#声音

今冬最强、未来五天难消,此次大雾为何如此“顽固”?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近期我国华北、黄淮、江淮等地遭遇今冬以来最强雾和霾天气过程,大雾预警已连发7天。雾和霾天气为何如此“顽固”?

据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介绍,近期华北、黄淮到江汉、江淮等地受均压场控制,大气比较静稳,空气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差。

其中,华北南部等地低层有偏南风辐合,加上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地形阻挡,导致部分时段霾天气更明显。其间尽管会有冷空气活动暂时“压制”,但是冷空气强度较弱,不仅无法彻底清除空气污染,还会导致污染物向下游传输,冷空气间歇期污染物又会北上,来来回回形成“拉锯战”。

“与此同时,上述地区近地面湿度较大,尤其是江苏、安徽、山东等地靠近海洋,海风起到了加湿作用,这样高湿、小风、静稳的天气条件有利于大雾天气的出现和维持。”王伟跃补充道。

#数读

上海成为全国首个机器人密度纳统城市

1月3日召开的上海市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消息,在上海市统计局支持下,上海成为全国首个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简称“纳统”)城市,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383台/万人,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据悉,上海已累计建成19家国家级智能工厂,100家市级智能工厂,完成1000多个智能制造场景推广和落地应用,上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工厂测评率超70%(浦东、嘉定、松江率先实现100%全覆盖)。上海全市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以上,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

#放榜

我国前20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全线飘红

1月2日,交通运输部发布2023年1-11月全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数据。前11个月,我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5.1亿吨,同比增长8.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实现46.2亿吨,同比增长9.6%;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2.8亿标准箱,同比增长4.9%。

具体来看,1-11月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10名分别是:上海港(第1)、宁波舟山港(第2)、深圳港(第3)、青岛港(第4)、广州港(第5)、天津港(第6)、厦门港(第7)、苏州港(第8)、北部湾港(第9)、日照港(第10)。

从排名情况来看,佛山港排名上升一名与嘉兴港交换位置,位列榜单第18名,其余港口排名未发生变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实现同比增速0.2%,为今年首次实现正向增长,至此,我国前20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全线飘红。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