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第29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日丨摇摇晃晃的研发路旁,亟需“血检”诊断和专职照护的好消息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9-22 17:15:34

◎据9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其中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孙永安介绍,近两年,国外科研人员发现血液中异常的pTau181、pTau231、pTau217可以间接反映大脑中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改变。换言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前,可以通过“验血”提前诊断阿尔茨海默症,并且这一方法可将诊断关口前移到患者出现症状的前15~20年,对于患者在病程极早期接受危险因素管控,延缓病程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每经记者 林姿辰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870746

面对记忆消失却无能为力,有心照料却分身乏术,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与亲属的两种苦衷。

9月21日是第29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如热映电影《妈妈!》中的65岁女儿一样,国内上千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不仅承受认知功能、行为能力衰退、精神状态反复的痛苦,还面临无法行走乃至多器官衰竭的生命危险。

电影中85岁母亲所代表的患者家属群体更加庞大。他们一面梳理着“安理申”“美金刚”等为数不多的上市药物,在飘忽未定的临床效果间等待新药;另一面在时间的缝隙中奔波,尽力积攒照料亲人的时间。

未来,什么能减轻阿尔茨海默症带给我们的痛苦?早期诊断的“血检”,以及正在起步的专职照护无疑是两个好消息。而推动前者完成从科研向市场的转化,帮助后者解决硬件环境、人员培训配置问题,还需要资本的积极参与。

全球仅有8款药物上市,致病机制仍在“摇摆”

公众常把阿尔茨海默症(AD)与“老年痴呆症”画等号,与AD庞大的患者群体有关。

据9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其中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提高,这个数字将持续攀升,预计到2050年全球AD患者将达到1.52亿人,中国AD患者将突破4000万人,可能仍是全球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但面对快速扩大的市场,已上市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屈指可数。

其中,1993年至2014年上市的AD药物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有效地减缓AD病程的恶化;随后,甘露特钠胶囊和阿杜那单抗相继问世,全球上市的AD治疗药物总数达到8种。

获批上市的AD药物汇总。图片来源:《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 

药物研发进展缓慢的原因在于“发病机制”未确定。目前,流传较广的相关学说包括Aβ假说、tau蛋白假说、胆碱能假说、APOE4风险基因假说和其他假说。

在早期获批药物中,他克林、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和加兰他敏均基于胆碱能假说开发,近年获批上市的药物以Aβ假说为基础。但即便如此,这一主流发病机制学说也时常“摇摆”。

今年7月,《科学(Science)》杂志在半年的调查后发布一篇报告,指出2006年发表的一篇支持“脑组织中的Aβ(β淀粉样蛋白)斑块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的论文涉嫌造假。

虽然涉事论文中研究的Aβ*56只是Aβ寡聚物的一种,也并非该领域研究最丰富的寡聚形式,但该次学术造假风波,再为本就不顺畅的AD药物研发蒙上一层阴影。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至2017年,共有146个AD药物研发宣告失败。其中,他克林由于有严重不良反应,风险大于获益而黯然退市。

临床效果充满争议,后续研究需提前治疗阶段

AD药物上市难,而即便是已上市的AD药物,也常因效果不明确陷入争议。

2019年,绿谷制药的甘露特钠胶囊在国内附条件获准上市,与渤健2021年在美国附条件获批的阿杜那单抗构成“改变病程终点”的两大药物,前者还成功通过2021年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振奋了国内AD患者家庭的精神。

9月21日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孙永安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表示这一方面是因为业内尚未对AD的发病机制形成共识,基于一种机制研发上市的AD药物总是不可避免地遭到反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两款药物的上市前临床研究数据“介于有效和无效之间”,患者迫切需要的是药物上市更大的推动力。

那么,市场是否买账呢?渤健财报数据显示,阿杜那单抗于去年6月上市后,2021年销售额仅300万美元,2022年第一季度药物销售额为280万美元。

受年初国际局势紧张及医药资本市场寒冬影响,绿谷制药今年5月提前终止了甘露特钠胶囊(GV-971)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研究。

与此同时,国内投资界和科研界对于AD药物的研发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多位医药健康投资人士,对方均表示对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相关项目没有太多关注,有投资人士表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的困难在于机制未明确,基础研究的问题还未解决。

但作为临床医生,孙永安对于AD药物研发的态度是乐观的。他表示,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病变,在15~20年的潜伏期中,患者神经元将被缓慢破坏而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等出现临床症状后,大量神经元破坏已经不可逆,轻、中、重度症状的进展期分别为1~3年、2~10年和8~12年。

因此,同一款药物用于不同阶段患者,治疗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对于病程仍处于潜伏期的患者,研究药物疗效的价值更大。在这方面,已上市AD药物可以享有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更大样本量研究的优势,但需要早期诊断产业的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802625

技术助力诊断关口前移,专职照护产业正起步

“(AD药物研发)大部分都是负面的消息,但其实目前在诊断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消息。”

孙永安告诉记者,临床机构此前检测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主要用PET-CT或者腰穿检查脑脊液,前者具有辐射、费用昂贵,而且机构覆盖率低,后者属于有创检查较难被健康人群接受,因此都没有大量普及。

但近两年,国外科研人员发现血液中异常的pTau181、pTau231、pTau217可以间接反映大脑中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改变。换言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前,可以通过“验血”提前诊断阿尔茨海默症,并且这一方法可将诊断关口前移到患者出现症状的前15~20年,对于患者在病程极早期接受危险因素管控,延缓病程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不过,据孙永安介绍,虽然在某些国家这一检测方法已经进入实践阶段,但总体来看也还没有完全面向市场;国内目前只有pTau181试剂可以生产、购买,pTau231、pTau217试剂生产仍为空白。

未来,如果这种检测手段的可靠性能得到进一步验证,并被纳入45岁及以上人群的体检中,就可以与目前的危险因素管控、适当药物治疗相得益彰,在很大程度上延缓阿尔茨海默症疾病的发生。

与此同时,产业端也频频传出好消息。近日,上海博斯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千骥资本领投、多名股东跟投下,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据悉,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投入科研课题、产品升级,以及院内和院外的业务拓展;进一步实现“全民筛查”和“科学干预”,构建全国范围的数字化“痴呆防治”体系。

此外,国内专职照护产业也逐渐起步。以泰康之家为代表的养老社区也在护理公寓专门设置“记忆照护区”,专门接收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通过还原现场场景帮助老人找回记忆。

而据孙永安接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和专职照护机构的切身感受,面向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专职照护机构,以及配套设施生产企业的市场非常广阔,但目前,真正从事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照护的专职人员并不多,产业内从业者需要解决硬件环境、专业看护人员培训等问题。

相关链接:一旦“启动”就无法停下 阿尔海默症:擦去关于亲人的记忆,擦去自己存在的痕迹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阿尔茨海默病 医药生物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