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基金

每经网首页 > 基金 > 正文

资管行业巨变前夜:公募业务群雄争霸(上)

2013-01-21 00:49:35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陆慧婧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陆慧婧 发自上海

2012年的基金发展刚有所起色,然而去年底证监会公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拟引入符合条件的券商、保险、私募基金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再次将公募基金推入到“漩涡”当中。

一时间,资管行业群雄竞起,公募基金能否在巨变前夜撑住局面,迎来转机?《每日经济新闻》本期基金周刊为您呈现巨变前夜的业内百态。

基金公司公募“垄断”不再股权附加值下降

打破业务限制的“手铐”,亦拆除垄断的“城墙”,公募基金正经历走出去、迎进来的行业变局。

2012年12月30日,证监会公布《暂行规定》,拟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三类机构直接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这也是继专户业务投资范围拓宽、基金审核通道制取消之后,公募基金业市场化的另一重大举动。

引入市场化竞争

准入门槛放开之后,新进机构能发哪种类型产品,成为券商、保险等机构共同关注的话题。“我们在等待细则,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限制”,某保险资管人士如是表示。

对于机构翘首以盼的业务细则,监管层以“市场化运作”作出回应。证监会基金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未来希望让各类型资管机构根据自身特点,找到自己的定位,不作过多的限制。这也意味着,目前公募基金能做的产品,保险、券商、阳光私募或都能参与,未来公募基金业务中的各个环节,都将直面来自其他机构挑战。

近年来,受基础市场拖累,公募基金权益类产品规模止步不前,而随着牌照“护城河”消失,这一给公募基金贡献最多利润的品种面临被其他机构瓜分的风险。“私募基金有稳定的客户群体,激励机制灵活,股东方压力小,其中的优秀者,或能凭借较高的市场号召力,迅速募集大量资金,抵御公募基金高成本的门槛。而券商有丰富的投行经验,很多项目往往在上市之前就已接触,可以多方位了解企业。”某基金业内人士已经预见多方压力。

此外,即使是在基金公司近年来大力发展的被动投资领域,竞争也将日趋激烈。“现在二级市场买卖ETF,需要向券商付交易佣金,同时会间接向基金公司支付管理费,而海外券商发行的ETF,有这样一种产品,只收取佣金或管理费其中一项。”某券商金融工程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不仅投资领域受到挑战,基金渠道营销也会遭遇新进者的冲击。“业内对私募并不担心,反而很担心保险。因为私募的后续服务,中后台的建设还不太完善。而保险这两年挖走基金公司很多人,而且团队的服务意识很强。另外,保险资金实力雄厚,也经得起亏损。”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如是分析。

富国基金总经理窦玉明曾在“2012年度基金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未来整个基金行业的利润率会经历一个下滑的过程,“这个仗打起来了,过去基金公司利润率都是30%、40%或者是50%,未来利润率会很快下降,达到10%或者是20%,直到有一些公司扛不住了,不敢打了,这个仗才结束。”

基金股权价值下降

由于牌照红利存在,基金公司股权一直不乏追逐者,然而,随着近年来行业赚钱效应下降,新公司盈利时点不断后延,基金公司股权变动次数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而公募业务垄断格局的打破,基金公司牌照所蕴含的附加值将进一步下降。

去年年初,上海久事转让所持有的万家基金20%的股权,拉开基金公司股权变动序幕。此后,金元惠理、中邮及招商基金陆续完成股权变更。统计显示,2012年共有4家基金公司发生股权变动。而2011年,包括华夏在内,多达10家基金公司发生股权变更。

然而,股权变动频率降低,并不代表基金公司财务状况转好。2011年,披露了财务数据的51家基金公司全年总净利润为80亿元,同比下滑20%。2012年形势更为严峻,可对比的24家基金公司上半年合计净利润17.31亿,同比下滑32.80%。

“这说明潜在进入者热情下降,基金公司股权转让多为非控股股东,他们大多从财务投资角度考虑,并没有长远规划,去年大半年行情低迷,也影响了潜在进入者的投资热情。”北京某券商基金行业研究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

值得注意的是,与股权转让低迷不同,新基金公司成立步伐日益加快,去年共有8家新基金公司成立,成立数量再创单年新高。对此,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副总称,未来基金公司成立数量还会惯性增加,但随着牌照红利消失,这个行业已经变成一个普通的行业,几年后,基金公司成立速度或有所放缓。

“之前成立基金公司的股东都为金融类机构,出于战略布局考虑,本身就很希望进入这个行业。随着牌照放开,券商保险等机构若想从事公募业务,可以成立基金公司,也可以自己经营,这也会影响基金公司成立速度。”上述基金行业研究人士表示。

牌照红利消失之后,基金公司未来股权定价也会出现分化。“做得好的基金公司,股权价值会上升,盈利困难的基金公司,卖不出去,打折出售都有可能,不会似之前,无论好坏,都享受溢价交易。”上述基金公司副总分析指出。

人员流动加剧

行业壁垒打破,也给已高度流动的基金人员从业市场,再增另一不确定因素。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信托、券商等金融行业崛起,整个金融行业人才相互流动呈加速趋势。可查数据显示,目前券商资管部门,至少5名投资经理出身公募基金,而去年基金公司集中发行固定收益类产品,亦从保险、银行引入多名人才。

“其他资产管理公司,若是希望尽快打造公募基金业务团队,采取高薪引进人才战略,不排除短期行业人员流动性加剧。”上述基金公司副总称。

不过,在上海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看来,行业内打响大面积人才争夺战的可能性不大。他认为,高薪挖角需要成本,现在行业内人员成本已经很高,再把薪酬上提,会增加新公司财务负担。“只要关键的业务骨干到位,其他从业人员,保险及券商可以内部培养。”

新机构进入,基金从业人员职场选择范围也随之扩大。不过,对于是否考虑公募基金公司以外的平台,基金业内人士则态度冷静。沪上某基金经理表示,刚起步的基金公司或基金部门,整个投研团队的搭建磨合都尚需时间。此外,他个人认为基金公司相对市场化,公司文化上的区别也会影响职业选择。

上述市场部人士则认为,新成立基金部门的整个团队仍不完善,但若对方股东实力雄厚,能提供更好的平台及职务,自己对新公司未来前景看好,也不排除会加以考虑。

保险篇

客户变对手 保险资管与基金互搏地盘

每经记者 徐皓 发自上海

《暂行规定》的发布,让保险资管公司与基金公司的关系愈发微妙。此前,前者是后者最重要的机构客户,而往后,双方则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

伸手对方地盘

在得知近期保险资管公司被允许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后,新华资产的高层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正在对这一业务进行讨论,最后通过什么模式来做还没有定论。”而上海某保险资管公司亦表示在积极准备之中。

据证监会发言人透露,目前有14家保险资管公司符合证监会对于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门槛规定。而根据2012年保险资管资产规模的预测结果,目前四家上市保险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份额分别为:国寿35.8%、平安17.9%、太保10.8%、新华7.3%,占到保险资管市场总份额的七成。

而去年,保监会也发布规定允许保险公司委托基金、券商等机构进行资产管理,目前已有29家基金公司获得保险资金管理人资格。

随着保险资金委托管理对基金公司放开,以及公募基金业务对保险资管放开,以后双方将展开正面交锋,成为彼此直接的竞争对手。

专业与特色之争

因强大的渠道能力,在三类新进入公募业务的机构中,保险资管被认为是基金公司最为强大的潜在对手。而去年,保监会已下文允许拟满足条件的保险机构代销公募基金产品。

然而也有基金公司高管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内功是否过硬才是关键,“保险资管以前管的是保费收入的钱,这和你自己去市场上募集钱来做投资是两个概念。公募产品设计、营销推广、投资管理都与原来保险资管的模式大不相同。”

事实上,术业专攻亦在保险公司考虑范畴之中。有平安资管内部人士透露,公司暂时不会开展公募业务,“我们集团下面已经有基金公司,他们做这一块业务会更专业。”平安集团旗下平安信托控股了平安大华基金公司。

在投资风格上,有此前在保险资管工作经历的投研人士表示,由于所管理资金的特性,保险资管在投资中非常关注绝对收益,在风控方面也十分严格,这样的投资基因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可能会迎合部分投资者的需求。

人才双向流动加速

保险资管对于各类投资人才的需求亦是前所未有的旺盛。“这两年保险从基金公司挖了不少人,有投研的,也有管理的。”业内人士表示。

目前不少保险资管的高管中常能见到公募人士的身影,新华资产总经理李全来自博时基金,太保资管副总经理余荣权来自国泰基金,合众资产总经理陈礼华来自长盛基金……

投研方面则是以优补缺。据了解,保险资管从基金公司引进的大多是权益类投资管理人员,而随着最近两年固定收益类产品热卖,基金公司也从保险公司挖来不少从事固定收益类的投研人士。

而未来,另类投资人才也将成为保险资管网罗的重点对象。自去年年中以来,保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险资投资新政,极大地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

“以前保险能利用的投资工具相对单一,去年终于允许参与股指期货等衍生品交易,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一工具,开发一些用对冲工具获取绝对收益的产品。”有保险资管高层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经验,还在找人。”

事实上,在保险委托基金进行专户管理的资金中,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量化投资产品以及权益类产品亦是其偏好的品种。

券商篇

控股券商受限同业竞争 欲出清公募基金股份

每经记者 徐皓 发自上海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受制于“禁止同业竞争”条款,部分持有基金公司股权超50%的证券公司将无法开展公募基金业务。这将带来两个可能性,一是部分大券商将暂时放弃公募业务,另一可能则是券商股东可能减持甚至全部出让所持基金公司股权。对于一些“大券商”控股的“小基金”,其地位可能岌岌可危。

12家券商受限

在《暂行规定》发布时,证监会发言人曾表示,按照准入规定,目前有16家证券公司满足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条件。

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证券公司申请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不低于200亿元。随着去年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突飞猛进,“我感觉目前规模超过200亿的资管公司应该不止16家了。”某资管公司负责人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然而另一项条款将其中部分大型券商挡在了门外。

去年刚实施的新版《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的单个股东或者有关联关系的股东合计持股在50%以上的,上述股东及其控制机构不得经营公募或者类似公募的证券资产管理业务。”

“确实是会受到这个条款的限制。”有资深金融领域律师对此表示确认,“目前很多证券公司持有基金公司股权在50%以上,按照新管理办法规定,是没有办法开展公募业务的。”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目前持有基金公司股权在50%以上的券商有12家,海通证券(持有51%海富通股权)、兴业证券(持有51%兴业全球股权)、国泰君安证券(持有51%国联安股权)、申银万国证券(持有67%申万菱信股权)、光大证券 (持有55%光大保德信股权)、国信证券 (持有50%鹏华基金股权)、国海证券 (持有51%国海富兰克林股权)、新时代证券(持有60%融通基金股权)、东北证券(持有64%东方基金股权)、西部证券(持有51%纽银梅隆西部股权)、方正证券(持有66.7%方证富邦股权)、金元证券(持有51%金元惠理股权)。

券商股东面对双项选择题

有意愿进入公募领域的证券公司并不在少数。“会里的领导很鼓励我们来拿这块牌照。”有券商高管表示,预计今年上半年会陆续出台细则,“下半年应该就可以发产品了。”

然而,“禁止同业竞争”的规定对开展公募业务雄心勃勃的大券商而言,无疑浇了一盆冷水。

此前,曾有国泰君安资管公司高层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证监会颁布相关规定后,公司对于开展公募业务很感兴趣。据了解,国泰君安去年底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产品结构中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

“现在对于控股基金公司的证券公司来说就有两个选择,要么就不做公募业务而是集中精力把基金公司的业务做好,另一种选择就是降低在基金公司的持股比例——降低到50%以下,不再实现控股。”上述资深金融领域律师表示。

“某证券公司在考虑把所持有的基金公司股权全部转让出去了。”据知情人士透露,有个别证券公司已经在商讨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对券商来说,这个问题其实很清楚,‘自己要不要做?自己有没有能力做?’也就是一个商业选择的问题。不同的公司想法不一样,有的公司觉得下面的基金公司做得并不太好,还不如自己来做。”

事实上,上述12家由券商控股的基金公司经营和业绩情况良莠不齐,其境遇也可能迥然不同。如鹏华、海富通、兴业全球等投资和产品可圈可点,而国联安、申万菱信、金元惠理,东方基金等则不如人意。

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券商系基金公司股权变更的情况可能会因此增加,同时,证券公司筹建新基金公司的动力也可能受到影响。“如果券商自己就可开展公募业务,那么基金公司牌照的价值当然会打折扣。”“如果旗下基金公司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它增持基金公司的股权肯定比自己从头开始做更好。例如华夏基金的大股东中信证券,那它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做公募。”而对于一些“大券商”控股的“小基金”,其地位可能就岌岌可危了。

私募篇

符合条件私募寥寥最担心“烧钱”

每经记者 陆慧婧 发自上海

公募基金大门将向阳光私募打开,意味着私募基金旗下业务可横跨公私募两大领域,对此私募普遍表示欢迎。但谈及试水新业务,阳光私募则态度谨慎。一方面,能够符合条件的私募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开展公募业务带来的组建团队、渠道铺设等人力成本,是横在多家私募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符合条件者寥寥

“最近3年连续盈利、最近3年管理资产规模均不低于30亿元”是证监会规定阳光私募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硬性指标,而捱过三年漫长熊市,艰难生存下来之后,多家私募基金却因盈利条件不符,止步于公募业务“门外”。

“最近几年行情不好,能够3年连续盈利的私募屈指可数。”某阳光私募研究员表示,尚雅投资、新价值、从容投资,这些老牌私募或由于近年业绩不佳,难以满足开展该业务的盈利指标。

此外,3年的时间门槛,也让最近几年崛起的新兴私募暂难达标。“公司成立的第一款产品泽熙1期要到今年3月份才满3年,而即使泽熙1期成立时间达到3年,仅靠这单只产品,达到条件的产品规模也不足30亿,不符合‘最近3年管理资产规模均不低于30亿元’这一条件。”泽熙投资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研究员彭晓武表示,目前“从盈利要求、资产规模标准来看,或只有重阳投资、星石投资、淡水泉、朱雀投资、上海证大、凯石正益等几家机构达到开展公募基金业务门槛。”

交易型私募意愿不大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硬性规定,投资风格是否适应公募基金投资,也是决定私募参与公募业务的一大因素。

按照基金经理背景,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经理,或因风格相似,开展公募基金业务意愿更大。

“高层来源于公募基金团队的阳光私募,整个公司架构、投研团队、风控体系的建立都与公募基金相似,此外,公司里部分研究员也来源于公募行业的话,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则更为熟悉。”某券商分析师表示。“从以往的投资风格看,星石投资主做绝对收益,持仓较为稳定,重阳投资偏好白马股,这两家阳光私募投资风格相对接近公募基金。”上述券商分析师进一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

与公募派系不同,泽熙投资风格更偏向交易型,开展公募基金意愿可能相对不足。此外,亦有分析师认为,以泽熙投资在阳光私募里的号召力,募集资金并不算难事,但从追求规模的角度分析,参与公募基金业务动力不大。

成本为最大阻力

公募基金多数拥有金融机构等实力雄厚的大股东,私募基金多是个人经营,开展公募业务面临的巨大成本支出,也是阳光私募考虑的一大问题。

泽熙投资表示,除了产品成立时间外,成本等多重因素是公司决定是否涉足公募基金业务需要考虑的问题。“投研团队的搭建,渠道铺设都会涉及成本,光是人员的扩容,基金会计就得请10多个。此外,私募基金的绝对收益和公募基金相对收益是两个不同的事情,从投资理念上看,公司是否适合做公募业务,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阶段,公司首先考虑把阳光私募绝对收益这一块做好,公募基金业务还没有深入探讨,但也不意味着彻底否决。”

淡水泉相关人士也表示,是否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取决于很多因素:首先关系到公司的战略战略定位;此外,术业有专攻,公司能否同时兼顾两块业务也需要衡量;另外,人员队伍也是必须考虑的,比如,管理阳光私募的基金经理,是否能同时管理公募基金,这一问题,就意味着投研团队的搭建扩容。“关于新业务这一问题,公司还没有深入研究。”

“作为私募公司,我们没有雄厚的股东支持,也没有优质的集团资源共享,我们是否有能力进入竞争激烈的公募领域,只能取决于公司的整体综合实力。”星石投资总裁杨玲如是指出。

“仅从公募基金公司开展业务需要的一套登记结算设备预估,开展此业务成本至少1000万元,此外,目前一些小型阳光私募团队可能只有3~4人,而现在最小的基金公司工作人员都有60~70人,人员队伍的扩充,也会涉及场地及人力等成本。”华泰证券金融产品研究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