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利好政策密集出台 市场量能萎缩裹足不前

2012-09-15 00:25:37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任世磊 赵笛    

每经记者 任世磊 赵笛

9月7日(上周五),上证指数单日放量大涨3.7%,激发了市场看多的信心;本周缩量调整五天,这又给市场浇了一瓢冷水。

发改委密集批复超万亿的投资计划,温家宝总理一再重申稳增长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8月份信贷数据出现大幅好转,QE3也在本周如期而至……

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利好,但是市场多头表现却不给力,走势与密集的利好背道而驰,呈现量能萎缩的特征。这不由得让人深思,究竟是哪些因素让投资者担忧,让市场裹足不前?

/政策面/

拉动投资扶持出口 管理层释放明确信号

每经记者 任世磊

利好政策的密集释放,在过去的两周时间给市场注入一剂强心剂。

9月6日、7日,发改委接连公布了诸多重大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超过万亿元。在政策的刺激之下,9月7日,A股出现难得一见的大涨。当天上证指数涨幅高达3.7%,上涨75.84点,并一举突破10日、20日均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不仅仅是发改委的巨额投资计划,面对近几个月来的外贸出口数据下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而宁波市则有可能率先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外贸增长。

事实上,从上半年开始,市场上对于刺激政策已经有一致的预期,只是在等靴子何时落地。

发改委批万亿投资

9月5、6日,两天时间内,国家发改委公布通过审批的项目总额就超过万亿元。

发改委9月5日下午连发批文,批准全国多个城市共计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除两个项目未公布投资额,其余23个项目总投资额超8400亿元。除了上述25个城轨项目之外,发改委还核准了13项地区公路工程项目。包括湖南省岳阳至望城公路项目申请报告,吉林、江西、浙江等省市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申请报告,河北、新疆、辽宁、甘肃、云南等省区的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发改委9月6日下午公布的信息还显示,其近期批复了10个环保投资项目,包括9个污水处理项目以及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不过发改委未透露项目投资金额。此外还有7个港口、航道项目。

也就是说,在两天的时间内,发改委一共公布了55个项目的批复。有分析认为,这些项目的投资总额将超过万亿元。多个城市轨道、公路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批,通过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实现稳增长的政策取向进一步明确。

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认为,目前投资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从逆周期和稳增长的角度出发,拉动投资依然是当前宏观政策的必然选择。尽管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大背景下,长期看投资的拉动作用可能会渐渐弱化,但在短期内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还不可撼动。

出口扶持政策或出台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也有望在数月以来较为悲观的数据中迎来政策利好。

海关总署9月1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不太乐观。

8月份出口同比微增,而进口则下降,并创下7个月新低。海关统计显示,8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292.9亿美元,增长0.2%。

其中,出口1779.8亿美元,同比增长2.7%;进口1513.1亿美元,下降2.6%;贸易顺差266.7亿美元。

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4976.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

其中,出口13091.1亿美元,增长7.1%;进口11885.1亿美元,增长5.1%;贸易顺差1206亿美元,扩大31.8%。

对于海关出口数据的表现,前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外贸形势可以说是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困难的时期。这主要是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据他介绍,今年中国最大的出口伙伴欧盟形势不太好,目前中国企业接欧盟的订单,不仅长期的没有,短期的也很少。9月至10月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峻,今年要完成出口增长10%的目标,难度相当大。

银河证券的一份研报也指出,综合考虑基数、季节性因素和国内外经济形势与环境,进出口在年内总体呈现低位增长的态势,要实现全年对外贸易增长10%的预期目标,存在很大难度。不过,鉴于9月份国内投资需求可能回升,也许有助于推动外贸反弹,尤其是进口将会有所增强。四季度外贸反弹的可能性仍旧存在。

在此形势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为支持发展对外贸易,会议讨论通过 《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确定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扩大进口等八项措施。“稳外贸”决心可见一斑。

刺激政策预期落实

事实上,市场对于刺激政策的来临早有预期。

早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松绑之后,地方政府再次纷纷上马大规模投资计划,短期内项目投资规模就达到了十万亿元。市场上就有观点认为,基建投资将恢复。但同时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屡屡落空,并且中央政府对财政刺激计划的实质性扶持措施迟迟未能出台。

7月份以来,各项经济数据都表明经济基本面不仅没有转好,而且有进一步失速下滑的风险。在经济持续下滑趋势的压力之下,温家宝总理此前南下调研时表达对出口的担忧,及再次重申稳增长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于是进入9月份,发改委连续两日大量批复多个投资项目,则在情理之中,也说明市场普遍期待的刺激政策这只靴子终于落地。

/资金面/

流动性出现反转 为大盘持续反弹打基础

每经记者 任世磊

除了刺激政策的好转之外,近期市场上的流动性也出现反转。

首先是信贷数据在8月份出现大规模反弹,这在大多数宏观数据不太乐观的情况下显得独树一帜。其次是昨日(9月14日),美联储宣布启动新一轮“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推动美股继续攀升的同时,也为大盘的持续反弹注入新的动力。

信贷数据大幅反弹

在7月份新增信贷创下新低之后,8月份新增信贷的反弹速度远远超过预期,至7000亿元以上水平,与此同时社会融资规模也再次突破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2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1885亿元和1666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703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555亿元,环比上月则多增163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社会上对8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普遍预期在6000亿元左右。

此前央行频繁使用逆回购等更为灵活的工具,来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等工具迟迟缺位。新增信贷数据好转,也让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放松充满期待。

在8月份的信贷数据中,短期贷款增加150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203亿元。有分析认为,稳投资仍是当前稳增长的关键。而带动基础设施投资不仅需要投资政策支持,更需要信贷政策配合。

当前中长期贷款占比较低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的配合。在温和通胀水平之下,需要货币政策发力,特别是下调准备金率。而综合考虑PPI和CPI的数据,该分析认为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仍然存在。

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则认为,8月份开始陆续有稳增长的基建项目投入建设,但中长期贷款并未明显放量。9月份过审的轨道类基建项目将对企业中长期贷款产生拉动作用,但受制于银监会信贷政策对地方平台贷款的监管,预计新增中长期贷款将略高于5、6月份水平。

QE3如期而至

9月13日,市场上期盼已久的QE3如期而至。

美联储麾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结束为期两天的会议后宣布,0~0.25%的超低利率的维持期限将延长到2015年中,将从15日开始推出进一步量化宽松政策(QE3),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现有扭曲操作(OT)等维持不变。

在美联储会议之前,几乎市场上所有的声音都认为QE3会如期而至。此前,伯南克在“杰克逊霍尔会议”上发表讲话时也透露,对过去两轮资产购买计划的效果持肯定态度;虽然量化宽松政策面临一些实施成本及风险,但是目前整体风险可控,并且当经济形势不乐观时,不应排除此类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工具。

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则认为,触发QE3的原因主要是,美联储对于迟迟未见明显好转的就业情况尤其担心,近期公布的一系列就业数据也强化了伯南克一直对于就业问题并未好转的判断。

流动性预期成上涨动力

美联储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之后,美股应声而涨。周四,美国股市道指与标普500指数均创2007年末以来最高收盘点数,纳指创多年最高收盘点数。此外,亚太股市方面,日韩股市周五高开高走。日本早盘震荡上行,午后大涨,尾盘涨幅收窄。韩国股市大涨3%。

对于A股而言,受QE3消息影响,资源股、股指高开,冲高后受压60日线震荡回落整理,午后沪指一度上涨超过1%,但随后仍是受压60日线回落整理,尾盘股指再度跳水,最终沪指周线收阴,未能延续上周五涨势。

但早在8月份的信贷数据回暖以前,市场上曾预期流动性的好转将成为上涨的最大动力。

在8月份信贷数据未曾公布以前,市场有悲观观点认为,长期流动性供给能力不足叠加短期的季节性因素可能给A股市场带来一定的流动性压力。但是随着数据的表现超预期,东方证券在9月10日的一份研报指出,流动性预期或将推动短期反弹持续。7天逆回购中标利率下行,说明目前货币流动性相对宽裕,预计央行降准时点将推迟至9月末。

而QE3如期而至,也将增强流动性预期的好转。方正证券分析师王飞则认为,量化宽松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以内的常态,金融市场更加宽松,期待全球范围再一次流动性盛宴的开启。

/市场观察/

利好背后的四大担忧

每经记者 赵笛

既然政策进入扶持期,流动性也在逐步改善,为什么股市却不买账,在一个单日放量大涨后就缩量回调呢?

分析人士认为,上述利好背后仍存在四大担忧。

担忧一:投资放量是误读

上周五,股市放量大涨3.7%。对于这次暴涨,市场很清楚是巨额投资获批刺激的结果。就在此前,国家发改委两天批复万亿投资基建项目。由于政府计划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铁路、高速公路和水处理设施,基建和水泥股大幅上演,甚至连续涨停。

两天批复万亿投资,无疑让市场联想到了2008年底的4万亿,这似乎是如出一辙。然后,4万亿造就了历史大底和2009年的大牛市,而如今的“万亿”却只造就了9月7日一天的放量大涨,随后便是缩量回调。

一直期盼的投资刺激到来了,为什么市场却退缩了呢?

实际上,今年中期以来,在中央投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况下,地方版“4万亿”投资扑面而来了,但最终的结果是股市没有太大的反应。

分析人士注意到,所谓的“基建投资审批加快”或许只是误读。

齐鲁证券分析师刘启元指出,当经济增速下滑、企业盈利变差时,很多人开始期望政策重回老路,加快以基建投资为主的政府投资和消费。早在今年5月,以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审批通过为标志,发改委正常的审批项目被解读为政府投资加快的信号。但后来从项目审批数量来看,5月审批项目数比4月明显减少,也低于6月,发改委正常的审批程序被误读。

刘启元认为,目前地方财政没有能力支持再次大规模的基建投资,银行也没有为大规模扩大投资做好准备。所以,基建投资加速的说法并不成立。

担忧二:CPI上行抑制政策放松

经济下行的态势早已明朗,为什么期盼中的刺激政策迟迟不到?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重走扩大投资刺激经济的老路显然已经行不通了;另一方面,通胀始终是一把达摩克利思之剑,悬在空中。

2012年8月,由于食品价格回升,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回升到2.0%,结束了持续一年的回落走势,拐头向上。从通胀的格局看,食品价格上涨源于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减产及成本抬升;非食品价格的上涨源于外围大宗商品的带动。

昨日,美国正式推出了QE3,而且是无上限的QE3。这对国际原油和贵金属价格的刺激不言而喻,而美国的干旱也推升农产品价格上行。8月份以来国际资本正回流中国,新增外汇占款有向常态恢复的迹象,这些都构成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刺激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不刺激房价上涨,显然是个难题。

8月,在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增加至50个,环比下跌的城市仅9个,持平的有11个。其中,上涨城市的平均涨幅为25%,涨幅扩大的城市有8个。

担忧三:政策效果难达标

在两天批复万亿投资后,国务院又宣布了刺激出口增长的数项措施。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的两驾已经得到扶持。市场担心,这是否真能扭转经济颓势?

从投资的角度看,政策扶持是一个方面,市场的需求才是根本。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401亿元,创下10个月新低,远低于市场预期。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3558亿元,占比66%,创下2011年10月以来新低。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5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2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26亿元,回到了1500亿元以上。数据反映出,在央行适度宽松的大背景下,企业投资需求的疲弱。在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预期不强的情况下,实体经济总体信贷需求减弱。同时,由于预期政策放松、市场利率下行,很多企业选择推迟贷款融资计划。

8月,新增信贷7039亿,超市场预期。但仔细分析发现,结构仍偏重短端。地产销售反弹推动居民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企业贷款仍集中在短期和票据融资,企业中长期信贷仅新增1200亿,反映企业信贷需求主要为弥补现金流,扩张动力不强。

显然,即使有再好的扶持政策,也不可能对实体经济缺乏的贷款需求实现拔苗助长。

在出口方面,中国出口延续疲软走势,近期同比仅增长2.7%。分地区出口增速几乎都保持在低位,其中发达国家出口略有好转,而对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速进一步降至4%。

虽然9月12日晚间出炉了稳定出口的政策,但中银国际分析师程漫江指出,此次出台的刺激政策组合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其中并没有涉及出口增值税退税的内容。虽然出台的相关政策能够为出口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但是这也很难抵消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

招商银行市场金融部分析师刘俊郁认为,短期内制约当前市场的最大不确定性并非通胀拐点的到来,而是货币政策的前景。近期央行采取的策略令资金面持续处于“紧平衡”状态,加上9月份本身就处于季度资金紧张期,市场对资金面愈发不乐观限制了市场做多的热情。

担忧四:三季度业绩风险

三季度仅仅只剩下半个月时间了,产业资本已经能够清楚地预知三季度的业绩怎么样。今年中报,市场遭遇了业绩寒流,从而引发了估值下行。

湘财证券分析师朱礼旭认为,中报业绩呈现了三个特征,一是上市公司受制于需求与成本上涨的双重挤压。可比的2395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0.5%,同时营业收入增长8.7%,环比一季报下滑1.9个百分点,营业成本及三项费用增速均高于营业收入增速。二是从金融、非金融公司分类来看,非金融公司特别是工业上市公司成为拖累A股上市公司利润的主要因素。今年上半年,非金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15.1%,工业上市公司同比下滑17%。三是从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三个层次来看,主板的净利润增速要略好于中小板与创业板,而中小板利润增速下滑的幅度最大。

从三季度反映的情况看,上述三个问题依旧没有扭转的迹象。首先,随着CPI、PPI同比增速的下行,上市公司的成本压力或许已经减轻了不少,但依旧受制于需求。这一点从信贷数据上可见一斑;其次,在需求不振、高库存压力下,工业企业依旧是最受伤的行业;最后,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依旧最弱,这个似乎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从现在已经披露的业绩预告看,三季度的业绩仍不让人放心。

截至8月31日,已有942家上市公司公告了三季报的业绩预告,其中483家预喜,454家报忧。在预喜的公司中103家预增,250家略增,续盈的是109家,扭亏21家。预增个股的家数在数量上有所下降,增幅上也较去年同期下滑。

朱礼旭认为,三季报上市公司利润增速或将进一步回落。首先,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6月份以来工业生产景气及国内需求不断疲软,将进一步拖累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速。其次,根据上述的中报分析,成本的上涨,特别是毛利率的回落,将持续拖累上市公司的业绩。最后,根据对已经发布三季报业绩预告的可比的811家上市公司的统计来看,三季报利润增速将进一步从中报下滑0.5%扩大至下滑8.7%。

由此可见,随着三季度企业盈利数据的明朗,市场或又将陷入估值向下调整的噩梦之中。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经记者任世磊赵笛 9月7日(上周五),上证指数单日放量大涨3.7%,激发了市场看多的信心;本周缩量调整五天,这又给市场浇了一瓢冷水。 发改委密集批复超万亿的投资计划,温家宝总理一再重申稳增长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8月份信贷数据出现大幅好转,QE3也在本周如期而至…… 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利好,但是市场多头表现却不给力,走势与密集的利好背道而驰,呈现量能萎缩的特征。这不由得让人深思,究竟是哪些因素让投资者担忧,让市场裹足不前? /政策面/ 拉动投资扶持出口管理层释放明确信号 每经记者任世磊 利好政策的密集释放,在过去的两周时间给市场注入一剂强心剂。 9月6日、7日,发改委接连公布了诸多重大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超过万亿元。在政策的刺激之下,9月7日,A股出现难得一见的大涨。当天上证指数涨幅高达3.7%,上涨75.84点,并一举突破10日、20日均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不仅仅是发改委的巨额投资计划,面对近几个月来的外贸出口数据下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而宁波市则有可能率先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外贸增长。 事实上,从上半年开始,市场上对于刺激政策已经有一致的预期,只是在等靴子何时落地。 发改委批万亿投资 9月5、6日,两天时间内,国家发改委公布通过审批的项目总额就超过万亿元。 发改委9月5日下午连发批文,批准全国多个城市共计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除两个项目未公布投资额,其余23个项目总投资额超8400亿元。除了上述25个城轨项目之外,发改委还核准了13项地区公路工程项目。包括湖南省岳阳至望城公路项目申请报告,吉林、江西、浙江等省市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申请报告,河北、新疆、辽宁、甘肃、云南等省区的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发改委9月6日下午公布的信息还显示,其近期批复了10个环保投资项目,包括9个污水处理项目以及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不过发改委未透露项目投资金额。此外还有7个港口、航道项目。 也就是说,在两天的时间内,发改委一共公布了55个项目的批复。有分析认为,这些项目的投资总额将超过万亿元。多个城市轨道、公路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批,通过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实现稳增长的政策取向进一步明确。 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认为,目前投资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从逆周期和稳增长的角度出发,拉动投资依然是当前宏观政策的必然选择。尽管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大背景下,长期看投资的拉动作用可能会渐渐弱化,但在短期内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还不可撼动。 出口扶持政策或出台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也有望在数月以来较为悲观的数据中迎来政策利好。 海关总署9月1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不太乐观。 8月份出口同比微增,而进口则下降,并创下7个月新低。海关统计显示,8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292.9亿美元,增长0.2%。 其中,出口1779.8亿美元,同比增长2.7%;进口1513.1亿美元,下降2.6%;贸易顺差266.7亿美元。 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4976.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 其中,出口13091.1亿美元,增长7.1%;进口11885.1亿美元,增长5.1%;贸易顺差1206亿美元,扩大31.8%。 对于海关出口数据的表现,前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外贸形势可以说是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困难的时期。这主要是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据他介绍,今年中国最大的出口伙伴欧盟形势不太好,目前中国企业接欧盟的订单,不仅长期的没有,短期的也很少。9月至10月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峻,今年要完成出口增长10%的目标,难度相当大。 银河证券的一份研报也指出,综合考虑基数、季节性因素和国内外经济形势与环境,进出口在年内总体呈现低位增长的态势,要实现全年对外贸易增长10%的预期目标,存在很大难度。不过,鉴于9月份国内投资需求可能回升,也许有助于推动外贸反弹,尤其是进口将会有所增强。四季度外贸反弹的可能性仍旧存在。 在此形势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为支持发展对外贸易,会议讨论通过《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确定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扩大进口等八项措施。“稳外贸”决心可见一斑。 刺激政策预期落实 事实上,市场对于刺激政策的来临早有预期。 早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松绑之后,地方政府再次纷纷上马大规模投资计划,短期内项目投资规模就达到了十万亿元。市场上就有观点认为,基建投资将恢复。但同时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屡屡落空,并且中央政府对财政刺激计划的实质性扶持措施迟迟未能出台。 7月份以来,各项经济数据都表明经济基本面不仅没有转好,而且有进一步失速下滑的风险。在经济持续下滑趋势的压力之下,温家宝总理此前南下调研时表达对出口的担忧,及再次重申稳增长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于是进入9月份,发改委连续两日大量批复多个投资项目,则在情理之中,也说明市场普遍期待的刺激政策这只靴子终于落地。 /资金面/ 流动性出现反转为大盘持续反弹打基础 每经记者任世磊 除了刺激政策的好转之外,近期市场上的流动性也出现反转。 首先是信贷数据在8月份出现大规模反弹,这在大多数宏观数据不太乐观的情况下显得独树一帜。其次是昨日(9月14日),美联储宣布启动新一轮“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推动美股继续攀升的同时,也为大盘的持续反弹注入新的动力。 信贷数据大幅反弹 在7月份新增信贷创下新低之后,8月份新增信贷的反弹速度远远超过预期,至7000亿元以上水平,与此同时社会融资规模也再次突破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2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1885亿元和1666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703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555亿元,环比上月则多增163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社会上对8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普遍预期在6000亿元左右。 此前央行频繁使用逆回购等更为灵活的工具,来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等工具迟迟缺位。新增信贷数据好转,也让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放松充满期待。 在8月份的信贷数据中,短期贷款增加150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203亿元。有分析认为,稳投资仍是当前稳增长的关键。而带动基础设施投资不仅需要投资政策支持,更需要信贷政策配合。 当前中长期贷款占比较低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的配合。在温和通胀水平之下,需要货币政策发力,特别是下调准备金率。而综合考虑PPI和CPI的数据,该分析认为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仍然存在。 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则认为,8月份开始陆续有稳增长的基建项目投入建设,但中长期贷款并未明显放量。9月份过审的轨道类基建项目将对企业中长期贷款产生拉动作用,但受制于银监会信贷政策对地方平台贷款的监管,预计新增中长期贷款将略高于5、6月份水平。 QE3如期而至 9月13日,市场上期盼已久的QE3如期而至。 美联储麾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结束为期两天的会议后宣布,0~0.25%的超低利率的维持期限将延长到2015年中,将从15日开始推出进一步量化宽松政策(QE3),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现有扭曲操作(OT)等维持不变。 在美联储会议之前,几乎市场上所有的声音都认为QE3会如期而至。此前,伯南克在“杰克逊霍尔会议”上发表讲话时也透露,对过去两轮资产购买计划的效果持肯定态度;虽然量化宽松政策面临一些实施成本及风险,但是目前整体风险可控,并且当经济形势不乐观时,不应排除此类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工具。 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则认为,触发QE3的原因主要是,美联储对于迟迟未见明显好转的就业情况尤其担心,近期公布的一系列就业数据也强化了伯南克一直对于就业问题并未好转的判断。 流动性预期成上涨动力 美联储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之后,美股应声而涨。周四,美国股市道指与标普500指数均创2007年末以来最高收盘点数,纳指创多年最高收盘点数。此外,亚太股市方面,日韩股市周五高开高走。日本早盘震荡上行,午后大涨,尾盘涨幅收窄。韩国股市大涨3%。 对于A股而言,受QE3消息影响,资源股、股指高开,冲高后受压60日线震荡回落整理,午后沪指一度上涨超过1%,但随后仍是受压60日线回落整理,尾盘股指再度跳水,最终沪指周线收阴,未能延续上周五涨势。 但早在8月份的信贷数据回暖以前,市场上曾预期流动性的好转将成为上涨的最大动力。 在8月份信贷数据未曾公布以前,市场有悲观观点认为,长期流动性供给能力不足叠加短期的季节性因素可能给A股市场带来一定的流动性压力。但是随着数据的表现超预期,东方证券在9月10日的一份研报指出,流动性预期或将推动短期反弹持续。7天逆回购中标利率下行,说明目前货币流动性相对宽裕,预计央行降准时点将推迟至9月末。 而QE3如期而至,也将增强流动性预期的好转。方正证券分析师王飞则认为,量化宽松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以内的常态,金融市场更加宽松,期待全球范围再一次流动性盛宴的开启。 /市场观察/ 利好背后的四大担忧 每经记者赵笛 既然政策进入扶持期,流动性也在逐步改善,为什么股市却不买账,在一个单日放量大涨后就缩量回调呢? 分析人士认为,上述利好背后仍存在四大担忧。 担忧一:投资放量是误读 上周五,股市放量大涨3.7%。对于这次暴涨,市场很清楚是巨额投资获批刺激的结果。就在此前,国家发改委两天批复万亿投资基建项目。由于政府计划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铁路、高速公路和水处理设施,基建和水泥股大幅上演,甚至连续涨停。 两天批复万亿投资,无疑让市场联想到了2008年底的4万亿,这似乎是如出一辙。然后,4万亿造就了历史大底和2009年的大牛市,而如今的“万亿”却只造就了9月7日一天的放量大涨,随后便是缩量回调。 一直期盼的投资刺激到来了,为什么市场却退缩了呢? 实际上,今年中期以来,在中央投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况下,地方版“4万亿”投资扑面而来了,但最终的结果是股市没有太大的反应。 分析人士注意到,所谓的“基建投资审批加快”或许只是误读。 齐鲁证券分析师刘启元指出,当经济增速下滑、企业盈利变差时,很多人开始期望政策重回老路,加快以基建投资为主的政府投资和消费。早在今年5月,以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审批通过为标志,发改委正常的审批项目被解读为政府投资加快的信号。但后来从项目审批数量来看,5月审批项目数比4月明显减少,也低于6月,发改委正常的审批程序被误读。 刘启元认为,目前地方财政没有能力支持再次大规模的基建投资,银行也没有为大规模扩大投资做好准备。所以,基建投资加速的说法并不成立。 担忧二:CPI上行抑制政策放松 经济下行的态势早已明朗,为什么期盼中的刺激政策迟迟不到?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重走扩大投资刺激经济的老路显然已经行不通了;另一方面,通胀始终是一把达摩克利思之剑,悬在空中。 2012年8月,由于食品价格回升,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回升到2.0%,结束了持续一年的回落走势,拐头向上。从通胀的格局看,食品价格上涨源于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减产及成本抬升;非食品价格的上涨源于外围大宗商品的带动。 昨日,美国正式推出了QE3,而且是无上限的QE3。这对国际原油和贵金属价格的刺激不言而喻,而美国的干旱也推升农产品价格上行。8月份以来国际资本正回流中国,新增外汇占款有向常态恢复的迹象,这些都构成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刺激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不刺激房价上涨,显然是个难题。 8月,在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增加至50个,环比下跌的城市仅9个,持平的有11个。其中,上涨城市的平均涨幅为25%,涨幅扩大的城市有8个。 担忧三:政策效果难达标 在两天批复万亿投资后,国务院又宣布了刺激出口增长的数项措施。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的两驾已经得到扶持。市场担心,这是否真能扭转经济颓势? 从投资的角度看,政策扶持是一个方面,市场的需求才是根本。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401亿元,创下10个月新低,远低于市场预期。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3558亿元,占比66%,创下2011年10月以来新低。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5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2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26亿元,回到了1500亿元以上。数据反映出,在央行适度宽松的大背景下,企业投资需求的疲弱。在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预期不强的情况下,实体经济总体信贷需求减弱。同时,由于预期政策放松、市场利率下行,很多企业选择推迟贷款融资计划。 8月,新增信贷7039亿,超市场预期。但仔细分析发现,结构仍偏重短端。地产销售反弹推动居民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企业贷款仍集中在短期和票据融资,企业中长期信贷仅新增1200亿,反映企业信贷需求主要为弥补现金流,扩张动力不强。 显然,即使有再好的扶持政策,也不可能对实体经济缺乏的贷款需求实现拔苗助长。 在出口方面,中国出口延续疲软走势,近期同比仅增长2.7%。分地区出口增速几乎都保持在低位,其中发达国家出口略有好转,而对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速进一步降至4%。 虽然9月12日晚间出炉了稳定出口的政策,但中银国际分析师程漫江指出,此次出台的刺激政策组合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其中并没有涉及出口增值税退税的内容。虽然出台的相关政策能够为出口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但是这也很难抵消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 招商银行市场金融部分析师刘俊郁认为,短期内制约当前市场的最大不确定性并非通胀拐点的到来,而是货币政策的前景。近期央行采取的策略令资金面持续处于“紧平衡”状态,加上9月份本身就处于季度资金紧张期,市场对资金面愈发不乐观限制了市场做多的热情。 担忧四:三季度业绩风险 三季度仅仅只剩下半个月时间了,产业资本已经能够清楚地预知三季度的业绩怎么样。今年中报,市场遭遇了业绩寒流,从而引发了估值下行。 湘财证券分析师朱礼旭认为,中报业绩呈现了三个特征,一是上市公司受制于需求与成本上涨的双重挤压。可比的2395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0.5%,同时营业收入增长8.7%,环比一季报下滑1.9个百分点,营业成本及三项费用增速均高于营业收入增速。二是从金融、非金融公司分类来看,非金融公司特别是工业上市公司成为拖累A股上市公司利润的主要因素。今年上半年,非金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15.1%,工业上市公司同比下滑17%。三是从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三个层次来看,主板的净利润增速要略好于中小板与创业板,而中小板利润增速下滑的幅度最大。 从三季度反映的情况看,上述三个问题依旧没有扭转的迹象。首先,随着CPI、PPI同比增速的下行,上市公司的成本压力或许已经减轻了不少,但依旧受制于需求。这一点从信贷数据上可见一斑;其次,在需求不振、高库存压力下,工业企业依旧是最受伤的行业;最后,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依旧最弱,这个似乎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从现在已经披露的业绩预告看,三季度的业绩仍不让人放心。 截至8月31日,已有942家上市公司公告了三季报的业绩预告,其中483家预喜,454家报忧。在预喜的公司中103家预增,250家略增,续盈的是109家,扭亏21家。预增个股的家数在数量上有所下降,增幅上也较去年同期下滑。 朱礼旭认为,三季报上市公司利润增速或将进一步回落。首先,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6月份以来工业生产景气及国内需求不断疲软,将进一步拖累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速。其次,根据上述的中报分析,成本的上涨,特别是毛利率的回落,将持续拖累上市公司的业绩。最后,根据对已经发布三季报业绩预告的可比的811家上市公司的统计来看,三季报利润增速将进一步从中报下滑0.5%扩大至下滑8.7%。 由此可见,随着三季度企业盈利数据的明朗,市场或又将陷入估值向下调整的噩梦之中。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