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热点

每经网首页 > 热点 > 正文

“网络黑社会”的界与限

2009-12-23 04:44:13

每经记者  徐洁云

        网络“扫黄风暴”尚未平息,关于“网络黑社会”的争论又起。

        据央视报道,网络上存在一个利用发帖等方式制造热点谋利的产业链,大大小小的所谓“网络公关公司”收钱制造舆论声势,而他们旗下的  “五毛党”(意指被授意发帖传播指定舆论的人群,他们每帖能获利五毛钱)号称有着“10万水军”的规模。这些公司的业务十分博杂,不仅为企业提供品牌炒作等服务,也能按客户指令进行密集发帖,诋毁、诽谤竞争对手,甚至控制舆论,因此被称呼“网络黑社会”。

        “网络黑社会”的出现及存在究竟是源于怎样的伦理与逻辑?欲行治理,须先界定其存在、活动的领域、方式,并划清其与真实网络舆情的区分限度。

庞大水军的力量

        互联网的力量早已毋庸置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目前中国网民数量规模已达3.38亿人,普及率达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在WEB2.0大行其道之时,人与人的网上信息传播更直接、更迅捷,范围更广阔,互联网也就成了最大的公共舆论空间。

        2009年中,号称互联网舆论炒作最佳案例的“贾君鹏事件”堪称一个经典的案例。《魔兽世界》易主让500万玩家陷于空虚、无聊与不满,一条“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横空出世,仅仅数小时便传遍了整个网络,引发了无数网民恣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据知情人士称,这是一场精心的策划。帖子出现初期,策划方发动“水军”跟进了数万回帖。在此之后,已经被煽动起来的网民自行将其推向了传播的高潮——寂寞的玩家们引发了中国互联网领域最为壮观的一次  “集体无意识狂欢”。到底是谁在背后策划了这一切,似乎已并不重要。

灰色商业游戏

        从诞生土壤和发生机制上看,“网络黑社会”其实是一场灰色商业价值与互联网媒介的伦理游戏。

        在新经济一日千里的发展车轮下,互联网的传播影响力日益强大,这种强大的媒介能力,在缺乏鉴别机制的情况下,自然会和商业利益互抛媚眼。所以,有了数千家大大小小、良莠不齐的网络公关公司,有了浩浩荡荡的“十万水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枪手应聘者”、公关客户等多种身份及途径与“网络黑公关”以及“水军成员”接触了解到,这一行业早已具相当规模,一个回帖0.3元的价格能瞬间招致数千  “枪手”,10万回帖1万元回报的诱惑可以使得相关利益方所需要的  “舆论导向”一夜之前洒满整个网络。

        不过,由于背离了正常的商业伦理,“水军们”被冠上了“网络黑社会”的称号。堕落为金钱主义乃至网络黑社会淫威之下的  “五毛党”,实际劫持了“网络舆情”的正义之名。但“网络黑社会”所刻意制造的舆论,无论从影响面和影响力程度看,都无法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广泛民意。

“网络反黑”启示

        “网络黑社会”该如何划定界限,如何避免其绑架、抹杀真正的网间民意?这是意义更为深远的命题。

        12月21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0年  《社会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09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30%是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南京周久耕“天价烟”事件、河南民工“开胸验肺”事件,“躲猫猫”事件……这些事件中正义的最终彰显,无不经由广大网民的推动。

        蓝皮书指出,网上的爆料,由传统媒体接手深入采访和评论,提升了可信度,更能引起政府重视;而传统媒体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报道,经互联网的放大,也迅速凝聚民意,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

        这是一个新旧媒体间互动与彼此成就的过程,媒介的传播价值也于其中产生并不断放大。在不少传播业内人士看来,这或许能够给“网络反黑”提供一些启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