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热评

每经网首页 > 每经热评 > 正文

每经热评|完善规范类退市红线 推动“壳公司”自然出清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2-05 16:30:47

每经特约评论员 熊锦秋

年末将至,部分退市风险类公司又开始着手资产运作,包括将亏损资产甩卖给大股东、无偿接受捐赠资产等,试图通过优化资产负债表,规避退市风险。笔者认为,要让“壳公司”在市场度日如年、自然出清。

在商言商,大股东等为上市公司输血“保壳”,绝不是充当“活雷锋”,而主要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只要上市公司不退市,就有转手“卖壳”获利的希望。输血“保壳”举措,多是在退市红线附近所作出的一些技术性拯救动作,虽可能让上市公司经营有些改观,但基本上还是小打小闹,否则大股东无偿付出太多根本就吃不消,也划不来。

很明显,一些上市公司之所以沦落到退市边缘,主要是因为公司治理水平低下,甚至发生过诸多违法违规行为,即便通过突击交易等手段得以成功“保壳”,但如果上市公司高层核心架构、各种规章制度没有变化,也只能是财务方面的暂时改善,未来经营发展仍难以让人看到前途,更大可能未来还是在市场消耗资源、坐吃山空,等待下一轮救援或退市。

加速出清没有什么实际业务、治理水平低下的公司,可有效降低A股市场的投资风险,将更多资源向优质上市公司配置。目前强制退市包括交易类强制退市、财务类强制退市、规范类强制退市和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等四类情形,一些上市公司保壳运作主要是围绕改善财务类指标、规避财务类退市红线。笔者认为,对于“壳公司”更应重视利用规范类强制退市红线来予以出清。

目前规范类退市情形包括“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半年度报告或者经审计的年度报告”等8种,基本都属于比较具体的事项,似乎缺乏一个总体角度的规范类退市情形。有的上市公司频频受到证交所的纪律处分、监管措施,甚至受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但或许不会触及这8种情形,不会触及规范类退市红线,也难以构成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情形。

笔者的想法,就是在规范类退市情形中,增设公司治理整体评级的退市情形,根据上市公司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高管人员治理、控股股东与关联方、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管理运营等表现,同时结合上市公司受到证交所自律惩戒、证监会的行政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来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进行评级。每年在沪深证交所评级倒数2%的,都强制退市,实行末位淘汰制。

有了公司治理评级的末位淘汰制,一些公司规避财务类退市红线的手法可能就会失效;而且,证交所也可将上市公司规避财务类等退市红线的运作,作为公司治理评级的考察要素,由此可基本杜绝此类操作。上市公司只有遵纪守法,才能避免因公司治理评级得分较低而被末位淘汰,推动市场形成良好氛围。

目前“壳股”难以出清,也是因为上市公司享受的利益比较大。比如上市公司享受再融资便利,即使按比较严格的再融资新规,对于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两次融资相隔18个月以上即可。但对于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基本面风雨飘摇,公司治理也可能千疮百孔,实施再融资可能导致资源的更大浪费,建议或可取消这类公司的再融资资格。

目前市场“保壳”“养壳”成本比较低。从监管角度来看,越是治理水平高的公司,越是遵纪守法、规范运作,证监部门、证交所付出的监管成本越低;反而是一些“壳股”,在规范运作、遵纪守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监管部门要为之付出较高监管成本。

目前证交所根据上市公司股本总额区间,来分类收取上市年费,总股本越大收费越高,建议上市年费收取与上述公司治理评级挂钩,评级越低、收费越高。另外,建议证监会可探索对公司治理评级靠后的上市公司收取监管费,评级靠前的可予豁免。要让公司治理水平低下的壳股在市场无利可图、饱受煎熬,从而自然出清。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