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对话未来商业|霖和气候科技CEO周馥:双碳“天平”右端与左端同等重要,“碳捕集”市场共识正在好转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1-27 20:38:58

◎霖和气候科技的“小世界”,未来的方向有三:一则是出口向的公司以及“果链”上的公司,最近小米也宣布要在2040年实现碳中和,因此以后“米链”上的公司应该也属于这个方向,这里企业的减碳,捕碳,用碳的需求非常迫切,整个产业链都会动起来。二是面向“三桶油”,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提升油田的采收率。三是固废处置,主要面向下游建材等市场。

每经记者 王郁彪    海报设计 蔡沛君    每经编辑 刘雪梅    

■行业属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

■估值/融资轮次:2023年8月,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核心竞争力:空气直捕技术、干湿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未来关键词:DAC示范装置、绿碳、ESG、“富碳农业”、“富碳建材”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被冰川融化阻断,气候变异随之到来:砖头大的冰雹砸向东京,龙卷风横扫洛杉矶,万吨巨轮随着海水灌进狭窄的纽约街道……气温骤降,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

这当然并非现实,而是著名灾难电影《后天》的开篇。但电影来源于现实,这部电影直指温室效应这一“罪魁祸首”。资料显示,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的73%左右,其中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燃烧。2023年7月被联合国气象组织确认为有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全球变暖时代结束,全球沸腾时代来临,我们必须立刻采取应对行动。”

好在“后天”到来之前,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已成为共识。“双碳”目标之下,新的产业转型探索也如破土而出的萌芽,初露端倪。

“碳天平”的左端是“工程化减排”,即通过新能源、电能替代等方式构建起低碳高效的新能源体系。但天平的右端同样重要。

“右端就是‘碳汇(吸收)’,通过碳捕集、利用、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及负排放技术进行大规模碳吸收。”霖和气候科技CEO周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对话未来商业”栏目专访时如此解释。(点击直达专题:对话未来商业|记录、预见、让未来发生)

这是一个听起来异常专业的行业,它甚至不像是一个行业,更像是一门“学科”。而这同样也不是一个面向明天,而是“后天”的故事。

“非要往长远讲,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不达预期,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异关乎地球、关乎人类的生死。你也许可以说地球明天不会发生灾难,但谁能保证后天同样安全?”周馥这样解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盖茨、马斯克、巴菲特加注 引燃国内CCUS热情

大洋的彼岸,CCUS赛道早已热闹非凡。今年8月,巴菲特投资的西方石油公司宣布同意以11亿美元现金收购比尔·盖茨参与投资的加拿大DAC(Direct Air Capture,直接空气捕获二氧化碳技术)技术公司Carbon Engineering。而盖茨旗下的气候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也先后投资过美国碳捕集初创公司Sustaera和Verdox Inc.。

同样关注碳捕集赛道的顶级富豪还有马斯克。去年4月,XPRIZE基金会公布了“碳捕集竞赛”里程碑奖获奖名单,这个竞赛正是该基金会在去年获得马斯克1亿美金赞助后建立的。

同样是去年4月,瑞士碳捕集初创公司Climeworks完成了6.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这也是碳捕集公司有史以来募集到的最大金额。在冰岛,Climeworks的DAC工厂“奥卡”每年将能捕获4000吨二氧化碳。

而就在今年,Carbon Engineering和Climeworks两巨头都在国内设立了办公地,开始瞄准中国碳捕集市场。

国内CCUS初创公司的热情也再次被点燃。根据新财富统计,国内已获得融资的CCUS领域初创公司已有11家。除首钢朗泽是首钢集团为大股东的中外合资公司,其他10家均为科技人员参与创业的民企。霖和气候科技便是之一。

霖和气候科技成立于2021年,对比最初,周馥觉得由于当下国内一些政策用词的提及,以及市场热度的提升,“认知与共识”的问题正在好转。

“现在已经很好了,普遍认为CCUS赛道是必然的。以前很多著名的投资机构我们都聊过,有人说,‘我不看这个赛道,因为我觉得你们这个根本不是个赛道’。”周馥无奈地笑着说。

这种意识上的转变,已经十分可贵。周馥坦言,以前很多投资人确实不太关注CCUS、DAC这个领域,但当我们在DAC上有一些技术储备、产业侧应用后,便得到了一些投资人的认可。

“以前大家关注的点在于,你面向烟气你能做多少?或者更直给一点,你的收入情况、盈利节点在哪?需要有一张相对确切的时间表,但现在资方会更有耐心、给更长的时间周期。”周馥谈及投资方的一些变化如是说。

“碳天平”的右端

CCUS在技术、应用、资本等层面逐级而上,其捕集的来源,也从传统的工业生产废气,逐步拓展至空气、海洋等中性碳源,一并带动了DAC、DOC(直接海洋捕获,Direct Ocean Capture)等负碳技术的火热探讨与实践。

和非业内人士或合作伙伴,甚至投资人交流时,周馥都要一遍遍去解释这些中英文夹杂的、繁杂的词汇和难懂的概念。沟通的前提,是要有共同的认知,但在一个专业性较强,市场教育可能尚未真正开始的领域,前置的过程已经不是一件易事。

高碳排放让全球承受气候灾害和风险的同时,也让各国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制约着可持续发展。

除了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外,在产业、技术一侧,我们究竟该如何践行双碳目标?周馥告诉记者,“碳天平”的左端是“工程化减排”,可以通过新能源、电能替代、能源互联、能效提升等方式构建起低碳、高效的新能源体系。

当前“碳天平”左端集中了更多的关注,其实天平右端同样重要。所谓“碳天平”的右端就是“碳汇(吸收)”,即通过碳捕集、利用、封存及负排放技术进行大规模碳吸收,也是实现碳中和的兜底技术和必然路径。

“碳天平”的右端,在国内也有了声量不小的起势。包括霖和气候科技在内,国内现有十多家初创型公司覆盖了CCUS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他们大多拥有碳捕集或者利用一端的技术,部分团队是有相应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技术的。

霖和气候科技专注于分布式捕集和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更是国内目前唯一个拥有大规模DAC技术设备并有产业应用的公司。今年8月,霖和气候科技完成了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由中信建投、新材智资本投出。这也是其继2021年11月完成15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后的第二轮融资,时间间隔不到一年。

天平的右端,春意正在焕发。

“以U定C”:一场早期的跋涉

周馥向记者讲起了前几天和侄子去西安的经历。

“他问我,姑姑你是做什么的,我就大概和他讲了一下,他随即问了我几个问题,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捕捉二氧化碳?我说,二氧化碳本来是个好东西,是地球的‘被’,现在这个‘被’盖得越来越厚,大家觉得有点热了,所以要把‘被’撤薄一点。

“他于是又问,不能直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来吗?我说是可以的,但是捕捉回来有一些应用方向很头疼。他随即给我想了几个:一是可以打到岩洞里去;二是排到外太空;三是排到海里;四是让二氧化碳和其他物质结合,变成某些更有用的东西。”

周馥听了之后很是吃惊,“你会发现科学家真正在做的事和小朋友基于最普遍的认知,得出来的大方向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

而周馥所说的应用上的问题,也是当前CCUS在国内处于早期跋涉阶段的“成长的烦恼”。

成本一侧,当前行业仍是以二氧化碳的埋藏封存为主,在当前的碳汇价格下,无法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

“国外的碳价可以支撑其直接通过碳汇来收益,企业的经济账可以转得过来,但国内的话,必须要通过U端(利用)来整体考量经济性的问题。”周馥解释。

受制于目前碳捕集和利用端严重不匹配的问题,能够将捕集与利用场景有机结合成了解题关键。

周馥告诉记者,针对这个问题,霖和气候科技提出了“以U定C”的概念,也就是根据下游利用场景需求,倒推出合理的碳捕集工程化路径和商业模式,实现就地捕集、就地利用。

技术角度上,霖和气候科技则是采用了“全频段分布式碳捕集+多路径综合碳利用”相结合的路径。

记者了解到,所谓的分布式碳捕集技术主要有两种:基于MSCCM材料的干湿法DAC技术,以及撬块式烟气捕集技术。在碳利用环节,其主要面向固废处置、驱油压裂和富碳农业场景等场景,当然也可以直接提供绿碳进一步合成其他材料。

在富碳农业场景,霖和气候科技实现了DAC和富碳农业的闭环,首台规模化碳肥机可将空气捕集的二氧化碳提浓后应用于温室大棚,提升农作物光合速率。实验数据显示,碳肥机可提高光合速率约25%,提升番茄和甜瓜产量30%-40%。

这是个从0到1的过程。产业化应用的初期探索,也同时对应了整个商业化路径的早期跋涉。

“后天”何以安全?

霖和气候科技的创始人是首席科学家陈曦教授,他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主任、地球与环境工程系终身教授。陈曦教授是材料学出身,在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方向均有涉足。

公司的创立源自一场大雪。2013年,洪泰基金董事长盛希泰想联系陈教授,却反复打不通电话。当时因为一场大雪被迫在底特律机场过夜的陈教授最终接通了电话。随后两人便开启了友谊之路,成了好友,更是在2021年创办了霖和气候科技,为了霖和这个项目,陈教授甚至不惜放弃了哥大终身教授的身份,全身心地回到国内,他认为只有这样团队才能更紧密,研发和市场才更紧密。

CEO周馥则是哲学系出身。谈到为何加入霖和,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马克思墓志铭上刻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听起如此宏大,但其实又极为具体。它可以是临时起意,但需要对这个世界细致的观察,和人与人之间的一拍即合。

霖和气候科技的“小世界”,未来的方向有三:一则是出口向的公司以及“果链”上的公司,最近小米也宣布要在2040年实现碳中和,因此以后“米链”上的公司应该也属于这个方向,这里企业的减碳,捕碳,用碳的需求非常迫切,整个产业链都会动起来。最近面向一些航空和远洋运输的绿碳产业需求,也是类似需求的延伸和发展。“虽然这块绿碳的需求现在还在早期,但是我个人感觉市场增长增量是比较明显的,而且对整个DAC是明显的需求释放。”周馥介绍道。

二是面向“三桶油”,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提升油田的采收率。在国内外这个产业应用已经无数次被验证过了,是一块重要的产业方向。

三是固废处置,主要面向下游建材等市场。这类项目和产业中的龙头们合作,推动工业固废和生产中的废气相结合,变废为宝。

问及赛道、技术以及产业应用的未来,周馥则举出比尔·盖茨的言论:当你在CCUS赛道上去衡量一个产业,其实它不单是CCUS赛道,而是整个碳中和赛道。你想去衡量一个技术的发展前景、水平之时,要看这个产业到底减碳能减多少亿吨。它一定是一个以亿吨为计量单位的事情,只有到这种体量级别,才能去判断它是否有最终实际的意义。

至于CCUS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关乎着地球、人类的命运,这听起来更加宏大,但如今人人都已有了体感:一年又一年,越来越炎热的夏天。

图片来源:图片来源:《后天》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将举行,世界各国将对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首次盘点。

按照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各方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的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并力争控制在1.5℃以内。

毫厘间,或将是剧变。“若不把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2030年之后,地球会迎来毁灭性气候。”

然而,危机已经兵临城下。要实现这个目标,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比2019年减少43%。但从目前来看,预计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19年仅仅低2%。

无论是“碳天平”的哪端,都需各方付出切实而巨大的努力,最终向“改变世界”的目标推进一点点。

“我们或许能够确定明天地球上不会发生气候灾难,但谁又能保证后天也同样安全?”采访临近尾声,周馥发出这样的“天问”。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ESG投资 气候 科技 商业 碳中和 减排 气候变化 减碳 比尔·盖茨 ESG投资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