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知了青年创始人、CEO李武望:非遗数字化就是文化资源变为文化生产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1-01 16:43:21

每经记者 温雅兰    每经编辑 张凌霄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而作为传统工艺大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传承人数量也不在少数,如何对这些传统文化和工艺进行创新性的保护与转化,自然是一个受人关注的话题。

据悉,到目前为止,我国共认定了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57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产业数字化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链接迫在眉睫,只有推动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才能让过去的艺术光辉照进今日的时光。

在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五周年系列品牌活动“五年五城•长沙站”中,知了青年创始人、CEO李武望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分享了如何以“文化+科技”激活非遗手艺,实现文化数字化。

知了青年创始人、CEO李武望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文化数字化需要资产变现

在李武望看来,从非遗运营层面来讲,文化与科技的一个首要的结合点,就是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数字资产。

据他介绍,从2015年开始,知了青年开始建设非遗资料库,到目前为止,这是中国最大的关于非遗的影像库,借此以文化数字化的形式,保存文化资源的价值,把文化资源变成数字资产,进而变成可以持续存留运营的内容。

李武望同时提到,非遗的数字化,也绝不仅仅是记录这么简单,“非遗数字化就是文化资源变为文化生产力,进行一个解析、解构。”

他提到,数字化资产其实需要被梳理和挖掘。李武望认为,非遗手艺就是过去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生活方式的一个留存,都是中华文化基因库的一部分,而这些资源中也包括了美学审美、民族文化精髓、美誉活力以及文化认同感等等,这就是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挖掘出来的内容。

不过,不论是资源的数字化,还是对资产的挖掘,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为非遗手艺人真正带去实际的价值。

李武望谈到,在拥有数字资产的同时,也需要一套完整的运营规则,来实现资源的变现。

“首先要找到有传承价值的手艺人以及手艺,第二是筛选出有传播价值的部分来进行传播,第三是在传播价值里面筛选出有经济价值的进行运营,就像一个漏斗,持续往下漏,我们做不了所有的非遗门类,帮助不了所有的非遗手艺人,可以借助这个漏斗进行筛选,因为示范效果才有价值。”

使用即传承是核心原则

非遗文化要变现,首要关键是传承价值要变为传播价值,要通过大众传播的不同形式,帮助手艺人们与普通大众在他们的传统手艺上达成价值共识。

李武望分享了一些过去八年中传播价值的故事。“比如说最开始请林志玲做配音、做分享人,找华晨宇唱主题曲,我们希望传播上找到一些年轻用户认识、理解的一些媒介,来搭建他们和非遗之间的桥梁。包括做一些文化综艺节目的时候用到大量青年偶像,我们也把大量的手艺人植入这样的节目里面,来帮助手艺人完成他们手艺的价值共识。”

李武望坚持认为,非遗的传播在选题上需要遵循的一个核心原则是使用即传承。“为什么是使用即传承?如果传播的内容只是给你看而已,我觉得这个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不会反映到手艺人的收入上去。”

基于这样的原则,知了青年的团队在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各大平台上帮助非遗传承人来卖货,因为能够销售的产品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除了直接进行卖货,李武望谈到,还可以将手艺人的产品与更多、更大的文化符号相结合,来打造联名的文化产品,也可以将非遗作品的作品符号提取出来,通过文化IP授权的形式,来开发数字文创产品。

“我们针对不同的手艺人,用的不同的运营方法,来达到帮助他们提升收入的目的。” 李武望讲述道。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文化 数字化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