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一沙未平,一沙又起 北方为何遭遇“回锅沙”,它还要吹多久?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4-14 20:32:05

◎2023年以来,我国已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出现时间早、过程次数多,为近10年同期最多。4月13日,刚刚“喘口气”的京津冀居民,又被南下的沙尘杀了个“回马枪”。那么,为何今年会出现频繁的沙尘暴?

每经记者 宋美璐  丁舟洋    每经编辑 文多    

今年春天的北方城市,“吃土”不再是一句玩笑话。

走出家门,沙尘扑面而来。“今年感觉突然又严重了,一刮沙尘暴,黄沙满天,像是回到二十年前记忆里的沙尘天气。”坐标辽宁的小七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已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出现时间早、过程次数多,为近10年同期最多。

4月13日,刚刚“喘口气”的京津冀居民,被南下的沙尘杀了个“回马枪”。根据中国天气微博消息,4月13日至15日,西北、华北、黄淮等地又将遭遇沙尘天气。13日白天的沙尘仍然属于上一轮的“回流沙”,14日“新沙”又要“到货”。

“沙尘天气目前还未结束,已影响到江南。后面又有一次冷空气过程形成,从13日~14日开始,将从新疆东部、青海、甘肃等地向东发展,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虽强度没有4月9日~4月11日这轮强,但过程衔接较紧。”许小峰说,“会造成近期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持续影响的局面”。

4月10日,市民在呼和浩特市街道上骑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影响4亿人的大范围沙尘天气

沙尘滚滚袭来,天空昏黄,空气中一股土腥味。戴着帽子、眼镜、口罩“全副武装”的行人,仍不能完全挡住沙子。

4月11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实况显示,多地PM10平均浓度破千,北京空气质量陷入最高一级的严重污染水平。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是沙尘暴,是大风,是二者交替出现的缝隙中偶尔显露的蓝天,是花粉,是柳絮,是不敢乱弹的烟灰……”微博上网友改编的诗,道出了近期充斥着颗粒物的春风,对过敏人群的“不友好”。

每经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4月9日~11日,我国发生的这次大范围沙尘天气,主要影响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约22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9亿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向每经记者提供的材料显示,专家介绍,4月9日~11日发生沙尘天气的主要成因有:

一是我国冷空气活动仍处在活跃期,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产生的风力较大,为沙尘天气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二是前期气温回升较快,不稳定的空气状态为起沙提供了热力条件;

三是前期蒙古国和我国沙尘源区降水偏少,土壤墒情偏差,加之目前植被尚未返青,地表裸露,不利于抑制沙尘天气发生。

春季多沙尘,在北方地区原本是常见现象。但为何大家感觉这次沙尘较往年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这算不算极端天气现象?

“从近十年来看,今年的沙尘天气出现频次是偏高了些。但和2000年左右高发的沙尘暴相比,今年的沙尘天气不属于最极端的天气现象。”许小峰分析,沙尘暴天气的形成是由温度、湿度、冷空气三个条件决定的。今年以来,蒙古国和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温度偏高、湿度偏低,再加上蒙古低压造成的冷空气气旋,导致今年沙尘暴出现频繁。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近期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还将持续

为什么沙尘多发于北方地区和春季?

许小峰表示,产生沙尘暴的条件包括大气条件和地表状况两方面,若地表植被条件比较好,雨雪较多,或冬季较冷,地表处于冻结状态,就不利产生沙尘。若植被较差,雨雪少,温度高,地表层较松弛,一旦遇到大风天气,就易产生沙尘。我国北方地区植被条件相对较差,冬季就更差一些,若温度不够低,雨水偏少,就形成了有利于产生沙尘的条件。而春季是从冷向暖的转换季节,冷暖空气都较活跃,它们在我国北方地区交汇影响,易形成频繁的大风天气,在有利于起沙的条件下,就形成了沙尘暴或沙尘天气。今年的情况正是这样,温度、湿度、风等条件都很适合。

从今年还有一个特点是,“一沙未平,一沙又起”。

4月13日白天,京津冀又迎来沙尘,属于上一轮的“回锅沙”。紧接着4月14日,新一轮的沙尘又要来袭,前后两波沙尘几乎无缝衔接。

为何会有沙尘回流?在4月13日下午召开的沙尘天气通气会上,中央气象台环境气象室主任张碧辉解释:“沙尘回流主要是因为本次过程冷高压偏弱,导致沙尘向南传输的过程中清除较慢,被南风重新输送回华北等地。”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服务中心首席王新还介绍了与沙尘密切相关的内蒙古积雪监测情况。卫星监测显示,今年内蒙古积雪面积偏少,积雪覆盖日数偏短,利于起沙,这也是今年沙尘偏多的一方面原因。

许小峰表示,此次沙尘天气目前还未结束,已影响到江南。后面又有一次冷空气过程形成,从13日到14日开始,将从新疆东部、青海、甘肃等地向东发展,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虽强度没有这次强,但与本次过程衔接较紧,会造成近期北方地区受沙尘天气持续影响的局面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沙尘高发和人类活动是否有关?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荒漠化沙化土地44.78亿亩,影响4亿多人口生产生活。

“近年来,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我国仍有257.37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和168.7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特别是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始终是巨大且永久性的沙尘源,防沙治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方面表示。

许小峰认为,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或沙漠化的情况是长期演变的过程,不足以说明今年沙尘天气频繁发生的成因。若谈到今年的情况,主要还应归结为特定的天气气候条件,即冬春以来我国北方天气气候呈现高温、低湿、大风频繁的特点。

“人类的发展必然对环境造成影响,但不能说沙尘暴完全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沙尘暴自古以来就有,是一种在地球上持续已久的自然现象,不可能根治但可以通过适当的改善和保护植被、环境,防沙固沙,减少不当活动影响,达到降低沙尘天气出现频次的目的。”许小峰表示。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4月11日的通气会上介绍:从2000年以来,我国大范围的沙尘暴次数已呈现减少趋势,但从近些年来看,有部分年段的沙尘次数比常年同期略偏多。天气系统的发生具有年际变化特点,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并不意味着我国进入了新的沙尘活跃周期。

桂海林表示,我国治理荒漠化工作的标志性工程“三北防护林”,对抑制沙尘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近些年监测来看,沙源地起沙的概率已经大大降低。但由于有时候天气系统发生的位置和境外的一些沙源地配合,在适合的条件下还是会发生跨国际沙尘现象。“沙尘频发的时候,并不能否认我国生态防护林的作用。”桂海林说。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环保 自然灾害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