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3-02-03 10:35:54
◎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科医师申晨煜看来,学习压力、家庭矛盾、不顺畅的人际关系,是引发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三大主要诱因。而在精神科的专业诊疗流程中,抑郁的三个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精力体力不足。
◎眼下,不少心理医生也在通过直播、科普短视频、远程问诊等方式,希望听到更多青少年的声音。但上海市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常向东坦言,就算在一线城市,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还不足够。而在他接到的远程问诊中,暂时还没有来自乡镇、乡村的求助者。这或许也意味着,还有一些更遥远的声音没有被听到。
每经记者 陈星 每经编辑 魏官红
“有时候负面情绪是正常人在非正常环境下的正常反应。”这是在胡鑫宇事件被通报更多细节后,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科医师申晨煜在微博上分享的一句话。
负面情绪并非一个错误,但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他们受到的情绪困扰像是一片沼泽,无意闯入后,缺乏脱身的力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8月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有效控制,情绪问题或许会像蛀虫,侵蚀到心理、生理。但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情绪问题经常被“青春期”等表象遮住。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心理医生呼吁,不要让青少年“在身影消失后,心才被听见”。在被情绪所困扰时,他们或许都发射过求助的信号,“这样的信号不应在生命逝去后才被听到,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
2023年2月2日,备受外界关注的胡鑫宇事件公布了调查结论,并揭示了更多细节。
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胡满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国内权威刑事技术专家现场指导下,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通过开展调查访问、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物证检验鉴定等工作,认定胡鑫宇系自缢死亡。
当一位15岁的少年决定结束生命那一刻,他在想些什么?
随着事件更多细节的公布,胡鑫宇生前的心理状态得以令外界窥见其中一角。
通过文字、社交平台和录音等,胡鑫宇记录下了自己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种种情绪。
在书本、笔记本上,胡鑫宇写下“吐了,新环境真的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一下这份心情”,在社交软件里,他发布“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多次与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
在录音笔留存的内容中,胡鑫宇更清晰地表达了试图自杀的意图。发布会通报的两段音频内容显示,10月14号17时40分,胡鑫宇站在宿舍5楼阳台上试图跳楼,犹豫未决。录音显示,胡鑫宇说:“真站到这里反倒是有点紧张了,心脏在狂跳,说实话没有理由,只是觉得没意义,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不确定。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现在至少不会被发现,以后过了几天肯定还是会发现的,刚刚又不跳,哎,我真的是想跳,不想,我应该是不想。”23时08分录音显示,胡鑫宇再次表达自杀意愿。
求生的信号或曾传导给了胡鑫宇的母亲。官方通报称,2022年9月,胡鑫宇曾与母亲三次通话,共43分54秒,其母反映胡鑫宇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10月1日凌晨,其母亲、哥哥专程从福州赶回予以安抚,4日二人离家返回福州。但就在10月14日,胡鑫宇在食堂晚餐后,携带录音笔两次登上五楼阳台,并留下有明显轻生意图的录音。
一个生命,在纠结与犹疑后,选择走向了终点。
从谣言纷飞到还原真相,胡鑫宇事件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在官方调查结果公布后,很多人为这位少年的离去感到遗憾,也再次引发外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
事实上,心理问题的发生不分年龄、性别。在象征着朝气蓬勃、无限可能的青春期,心理问题也可能像隐形的蛀虫,从内到外慢慢侵蚀健康健全的生命。而目前,被情绪阴影困扰的青少年正越来越多。
根据媒体报道,在2020年上半年,辐射全国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热线——“希望24热线”接到的求助学生来电,比前一年一整年都多。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上半年对比2019年同期接到的来电,初中生增长85.78%,高中生增长81.75%。触目惊心的是,小学生的来电,同比增长了95.5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8月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
情绪健康直接危及生命。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所有的非疾病死因中,自杀,已成为10~25岁青少年的前三大死因之一。
当数字反映在具体的生命时,其带来的伤痛更为彻底。
在宋雨(化名)的脑海中,一直存留着一个离世女生的身影。这名女生是自己的小学同学,印象中总是扎着辫子,会在各种文艺晚会上表演民族舞。上初中时,这个女生分到了宋雨的隔壁班,平时不常联系,但没想到,她再一次出现在全校的视线中,就是离世的消息。
宋雨得知,这名女生离世的真实情况是,她在被老师批评后去了网吧,又因为晚回家与父母起了争执,最终选择从自己的卧室窗口跳下,将生命停留在了15岁。
记忆中,宋雨对同伴的离去充满伤痛。长大后,宋雨听在高中任教的亲戚和朋友表示,现在向老师主动咨询或表露出情绪困扰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但仍有一些默默吞咽情绪,没有向外界寻求帮助的青少年。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科医师、同时是心理治疗师的申晨煜也有同感。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寻求专业心理援助的案例不在少数。近几年,因为情绪问题而主动或被动走进诊室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这些青少年求助者大多处于初二至高二阶段,甚至不乏在名校读书的“尖子生”。“不管是从成绩还是特长、综合素质,这些孩子都是十分优秀的。但不管是排名靠前还是靠后的学生,压力都很大。后面的怕追不上来,前面的又怕掉下来”。
在申晨煜看来,学习压力、家庭矛盾、不顺畅的人际关系,是引发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三大主要诱因。而在精神科的专业诊疗流程中,抑郁的三个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精力体力不足。而自卑、自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或无法如常人一样正常工作学习,可被视为抑郁的附加症状。
上海市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常向东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来找自己寻求帮助的青少年中,大部分是因学习压力而受到情绪困扰。其中有不少从乡村、乡镇到城市求学的青少年。
常向东说,这些青少年的家长大部分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另一方面,孩子自身也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是优秀的,但当现实与想象产生冲突的时候,部分青少年就可能产生自卑、嫉妒等一系列情绪问题,如果控制不当就可能走向抑郁。
青少年寻求解决情绪困扰的道路,往往面临显性和隐性的阻碍。
显性的阻碍在于,青少年的情绪困境往往比成年人更加隐秘。这是由于青少年表达欠缺、自我认知不完善,往往难以理解自己的心理境况,更欠缺成年人准确描述自身感受的能力。
隐性的阻碍在于,受情绪困扰的青少年或许向外传达过求救的信号,却遭遇了无物之阵一般的格挡。
事实上,比起如何表达,更重要的是表达后的反馈。
申晨煜表示,就算是不能明确表达的儿童,也可以通过画画、沙盘等方式表达出情绪。但根本问题在于外界。对于青少年提出的情绪困境,学校、父母、甚至同龄人,习惯于用“你想多了”、“调整下心态”、“不是你想的这样”等说辞给予反馈。在得到这样的反馈后,青少年的倾诉欲、表达欲自然就下降了。
在常向东的临床经历中,有前来求助的青少年愿意对医生倾诉心声,却要求父母不能在场。“其实听下来并不是他们的心事有多么私密,而是他们中的大部分曾经给过父母暗示,但往往得到的是不理解,甚至是批评。一部分青少年能够找到其他的抒发途径,而有一些情绪就被埋在了心里,成为‘坏掉的种子’。”常向东说。
不少青少年在做出极端选择之前,也曾经历了犹豫和徘徊。“没有人会平白无故地主动走向生命终点,他/她一定给这个世界散发过非常多的求救信号。但外界可能没有接收到,或者接收到了却没有给出足以挽留他/她的反馈。”在申晨煜看来,“多次的求助无望之后,人才会走向走投无路的选择。”
得到慰藉之所以如此困难,背后的根源或还在于大众对于情绪疾病的认知仍太过于浅显和粗暴。“浅显”体现在对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不能给予足够重视,三言两语敷衍待之。“粗暴”则体现在,简单的用“你生病了”或者“你有病”概括受困扰者的问题。“这会让寻求帮助的人产生病耻感,认定是自己出现了问题,慢慢也就关闭了发射信号的窗口。”申晨煜说。
在胡鑫宇事件中,胡鑫宇自己发出过信号,其家人也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回应,但悲剧依然发生了。在申晨煜看来,责备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
“我最开始从业时,接触到一些因为学习压力产生情绪问题的青少年,难免会责怪他们的老师、家长等,是不是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但跟老师和家长聊过之后,发现他们更多是一种‘没办法’。学生成绩不好,升学率和教学考评的压力就压到老师身上,孩子成绩不好,父母会担心他/她未来的路不好走,会拥有一个不那么平坦的未来”。申晨煜说,“在这样的事件中,不存在一个明显的过错方。关键是如果当社会的评价体系太单一,大家只能走一条向上的、积极的、正能量的路,不允许逃避、懈怠、躺平这样的情绪存在的空间,这样的话,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常向东在采访中,也表露了类似的无奈。他说,“有第一名,就一定会有最后一名。但如果按照社会现有的评价体系,第一名就是好的,最后一名就是不好的。坦然接受落后、接受失败、接受淘汰,是每一个人要终身学习的课题,不仅仅是青少年”。
一个又一个青少年在身影消失后,心声才得以被看见,是申晨煜、常向东这些心理医生们不愿意再看到的悲剧。眼下,他们也在通过直播、科普短视频、远程问诊等方式,希望听到更多青少年的声音。但常向东也坦言,就算在一线城市,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还不足够。而在他接到的远程问诊中,求助者最多只覆盖到了地级市,暂时还没有来自乡镇、乡村的求助者。这或许也意味着,还有一些更遥远的声音没有被听到。
有时候,比起“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同样甚至更加重要。
资料显示,40秒,是人类自杀的时间间隔。13秒,是冲动型自杀的持续时间。全球精神卫生组织每年都会号召,人们应该及早介入这40秒和13秒。因为已有足够的成功行动表明,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但是,在一些“隐秘的角落”,青少年,甚至儿童的自杀,远没有得到正视。
胡鑫宇的离开,引发了广泛关注。申晨煜希望,当又一个事件被讨论时,有更多人能因此思考或反思自己如何对待情绪,以及如何对待他人的情绪。“只是这样的代价,难免太大了”。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388318928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