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广汽菲亚特高层将赴美考察Jeep 合资公司多品牌战略提速

2014-03-13 01:00:11

广汽菲亚特执行副总经理王秋景告诉记者:“相信广汽集团和菲克集团的进一步合作很快就有明确的说法,酝酿多年的多品牌战略将提速。”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卫琰 发自北京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自由侠或成为广汽菲亚特率先国产的Jeep车型

每经记者 刘卫琰 发自北京

广汽菲亚特多品牌战略经过仅4年的酝酿后,将于今年开始结果。

日前,广汽菲亚特的一位高层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今年5月我们公司高层将赴美国考察克莱斯勒集团旗下相关车型,Jeep品牌是考察重点。”

对于此番广汽菲亚特高层的美国之行,广汽菲亚特的一位内部人士将其解读为Jeep品牌即将入华国产的重要信号。此时,在大洋彼岸,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的一位高管也透露出类似消息。有境外媒体报道,该公司一位高管表示,本月Jeep在华国产项目有望正式敲定。

对此,广汽集团以及菲亚特亚太区相关负责人均未对此作出回应,但广汽菲亚特执行副总经理王秋景告诉记者:“相信广汽集团和菲克集团的进一步合作很快就有明确的说法,酝酿多年的多品牌战略将提速。”

在业内人士看来,广汽菲亚特的多品牌战略,实际上是一个后来者的追赶战术。菲亚特曾在中国有过失败经历,发力目前全球各大汽车集团激烈争夺的中国市场,“通过引入更多的品牌,加速产品布局,通过销售规模的提升带动品牌影响力则是一条重要途径。”

自由光、自由侠或率先国产

据上述广汽菲亚特高层透露,该公司领导层下个月将再次飞往意大利考察菲亚特集团旗下多个品牌车型,今年5月还将奔赴美国考察克莱斯勒集团旗下包括Jeep品牌在内的多个车型。

考察Jeep品牌,无疑是在为这一品牌国产做前期的准备。

在今年日内瓦车展上,Jeep品牌总裁MikeManle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由光和在此次车展亮相的自由侠两款车型很可能将率先在华国产。

在考察Jeep的同时,广汽菲亚特的产能扩建也已经箭在弦上。此前广汽乘用车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今年下半年位于该公司内的广汽菲亚特第二工厂项目有望奠基。根据规划,该项目年产能为16万辆。

如果Jeep国产项目今年敲定,该品牌将成为继菲亚特品牌之后,进入广汽菲亚特的第二个品牌,这将是该公司多品牌战略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据了解,除Jeep品牌外,阿尔法·罗密欧入华也是菲克CEO马尔乔内在华扩张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汽菲亚特总经理柏恩翰表示,阿尔法·罗密欧品牌在华的发展要等马尔乔内对这一品牌未来的发展做出全盘规划之后才能确定。

“在利用菲亚特克莱斯勒资源的同时,我们另外一家股东广汽集团也有不错的车型可以在中国市场进行推广。”柏恩翰告诉记者。

上述表态为未来广汽菲亚特多品牌战略进一步推进埋下伏笔。上述广汽集团高层向记者透露:“目前我们已经开始酝酿合资自主品牌,并正在就车型引入一事进行协商,未来这一品牌的车型很可能将来自广汽集团的新能源车型。”

备战多品牌战略

菲亚特作为一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失败的汽车集团,再次进入中国市场时,其他跨国汽车集团已经在中国市场布局多年,并已经获得先发者优势。作为一个后来者如何分羹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实际上,从广汽菲亚特公司2010年成立之时,公司就已经筹备多品牌战略。”广汽菲亚特集团的一位高层表示,通过这一战略,引入更多车型,将是促进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在华销量以及知名度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年之后,这一战略提速和今年年初菲亚特集团完成对克莱斯集团100%股权的收购,并成立全球第七大汽车集团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年1月在菲亚特集团完成对克莱斯勒集团100%股权收购后,广汽菲亚特将能够利用两个公司的资源引入更多产品。”对于这一战略提速的原因,柏恩翰如是说。

对此,马尔乔内也并未回避,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菲亚特一直未能完成对克莱斯勒集团的收购,因此Jeep国产延误。”

虽然目前广汽菲亚特多品牌战略已出现提速迹象,但在该企业进入多品牌战略期之前,该公司还在为这一战略做着相关准备。

广汽菲亚特副总经理徐育林表示:“今年在广汽菲亚特第二款车型致悦上市之后,公司今年的销售目标计划提升至10万辆,争取达到12万辆,接近产能上线。”

据了解,去年广汽菲亚特共实现销售4.84万辆,同比增长328.6%。根据规划,今年下半年,广菲工厂将从单班生产转变为双班生产,从而将产能提升至年产13万辆。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做法将提升该公司在市场认知度,这是未来其他品牌进入中国的前提条件。

不仅如此,“今年开始,我们将提升进口车销售的重要性,未来进口车将和国产车齐头并进。”王秋景表示:“发力进口车将促使菲亚特品牌尽快在中国扎根,丰富广汽菲亚特在中国的产品线,试探中国市场对于车型的接受度。”这将成为其他品牌以进口形式引入中国的渠道基础。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