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商业精选

每经网首页 > 商业精选 > 正文

“绿色信贷”开启“证据”时代

2011-09-30 01:13:49

Default-thumb_head 每经记者  陈莉莉  发自北京

    继2007年联合提出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来,9月27日,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又联合发出声音,宣布正式启动基于证据的绿色信贷政策评估的研究工作,同时宣布将成立“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主要为商业银行真正实行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和评估环境风险提供信息支持。

    该项目“从政府层面启动了环保信用体系的建设,将之前散落在环保部门和银行监管的企业环境信息进行共享”,业内人士评价说。

企业:环保信息散乱

    2009年,环保部开始向中国人民银行信用信息系统提供企业环境记录。截至2010年底,有40000多家企业的环境违规行为被记录,并因此被银行限制或收回贷款。已有20多个省市建立了地方性相关管理办法和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并有近4万条环保信息被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

    作为绿色信贷政策评估的研究项目的合作执行机构,商道纵横副总经理陈晓燕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基于证据的绿色信贷政策评估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两个工作内容:搭建环境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应该如何评估银行执行环境绩效的表现,“很多银行通过贷款执行项目来做环境绩效表现,人们也是通过银行的贷款项目来评判银行的社会责任感”;还包括怎么评估企业对环境影响的好与坏。同时,成立的“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有望帮助银行以及企业找到方法,构建以及实现绿色信贷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以前也有绿色信贷数据中心,即将建的绿色信贷数据中心特别之处在哪里?陈晓燕说,最重要的就是时效性。“一旦有企业环境方向有问题,数据中心会及时的呈现,如果银行可以及时看到,就可以避免非绿色信贷的业务发生”。

    记者了解到,时效性成为企业、环保部、银行等企业贷款链条上很“滞后”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希望新的绿色信贷数据中心建成以后可以帮助银行解决这个问题”,陈晓燕说。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庆丹认为,项目研究的首要产出是建立并运营一个能与银行监管部门及时共享的、综合的企业环境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对于绿色信贷则有着源头的作用”。

    据了解,绿色信贷政策评估研究项目将选择河北省作为试点,开展重点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估。

银行:绿色信贷标准之惑

    河北经贸大学绿色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小江曾对媒体表示,由于缺乏具体、统一的行动标准,各商业银行只能按照各自的理解制定绿色信贷的战略、方针、政策、制度、流程和产品。同时,没有标准,就不能明确界定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使绿色信贷实施无目标、考核无依据、奖罚无尺度。

    2010年,30多家银行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部分银行有关于“绿色信贷余额”的具体展示,但银行与银行之间关于“绿色信贷余额”数额差距很大,同时“每个银行关于绿色信贷的概念界定也不一样”,陈晓燕说“绿色信贷的概念出来了”,但是具体边界在哪里,什么是真正的绿色信贷,绿色信贷的尺度又在哪里?“说不清楚,没有一个统一口径”,陈晓燕说,而这是银行绿色信贷的初级困惑。

    当银行  “具体办理贷款业务时,困惑又出来了”,某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最开始关于绿色信贷的主要内容是,要核定银行不能贷款给那些与环境不友好的企业,后来发展为,要核定贷款给一些与环境友好的企业。“‘不贷与贷’最终的界定在哪里?”,陈晓燕希望“评估体系和数据中心能给银行提供参考”。

    绿色信贷起源于2007年,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联合提出的全新的信贷政策。

    从那时起,众多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项目。同时,很多人的目光开始投向绿色信贷以及与其有关的企业和银行。曾有云南绿色流域的创办人于晓刚和国内9家环境NGO公布  “黑名单”——《中国银行业环境记录NGO版》,这份民间报告里含有14家中资上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履行现状,部分银行在环境信息披露、高耗能、高污染贷款等方面的表现难如人意。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