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栏

每经网首页 > 专栏 > 正文

冯海宁:如何确保民生支出不“出轨”?

2011-03-08 02:43:21

冯海宁

    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是两位数增长,民生支出合计占财政总支出2/3,再次用数字阐述了改善民生。与此同时,财政将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这不但体现了“富民生,穷政府”的改革思维,而且也说明公共财政正在回归其本质——民生财政。显然,公共财政回归民生财政,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是合理分享经济增长果实的务实之举,但愿地方财政支出也能向民生方面大力倾斜。

    分税制实施之后,中央财政收入步入了快速增长轨道,而地方财权与事权却不匹配。因此,要改善民生、实现民富,首先是中央财政要持续、大幅增加民生支出;其次是鼓励地方财政增加民生支出。不过,改善民生眼睛不能只盯着财政支出多少钱,更要看这些钱是否花在“刀刃”上,民众对花钱结果是否满意等。惟有如此,民生财政才能名副其实。

    “民生是个筐,什么都能装。”网络上一度流行的这句话道出了  “民生”定义的宽泛。所以,不排除某些民生支出在落实中走样变形,结果不能让民众真正受益。比如,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当然是用于民生了,但很多地方把大钱花在了政府机关幼儿园的身上,与大多数民众无缘。再比如,财政投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不少变成了“权力房”,最该被保障的人群却没有得到保障。

    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2/3,数字很诱人,但钱究竟能否花在刀刃上,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宏观“大数”,还要看各项“小数”。宏观“大数”只能反映民生支出的比例和总额,只能反映中央改善民生的态度,但不能反映每一分钱是否都花在民生之需上。因为民生支出是一个相当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谁也保证不了每个环节都不会出问题。

    在过去4万亿元投资中,即便有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全程来护航,但依然发现了很多资金问题;即便是中央部委,过去也被审计出很多违规资金。至于各地“三农”资金、保障房资金等民生投资,过去被挪用、贪污的例子不计其数。可见,财政资金在使用中很容易“出轨”。“2/3”能否真正用于民生,对我们是很大的考验。

    另外,民生支出的确用于民生了,但民众却不满意。例如,财政投入保障房建设,房子确实建成了,但配套不全、生活不便;再如,财政补贴种粮,有学者调查发现,有的种粮补贴给了非农人员,不种粮食改养殖了依然给粮食补贴等。显然,在民生支出方面,有不少支出非但没有改善民生,而且还浪费了纳税人的钱。对此,必须要下决心纠正。

    要想让民生支出不再  “出轨”,除了行政监督、审计监督之外,我以为,至少还有四种办法:一是公开详细的民生支出预算让公众监督;二是对“民生”进行准确定义,不能让“民生”变成一个筐;三是要建立民众对民生支出成效的评价体系;四是改善民生的对象是否有必要将一些特殊人群排除在外值得考虑。比如,保障房分配对象不妨将县处级官员及以上官员排除在外,因为这些官员要么有福利房,要么有不低的房贴。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