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商业精选

每经网首页 > 商业精选 > 正文

日企普设环保部门 是噱头还是新战略?

2010-12-31 02:06:43

每经记者  罗伦  发自上海

        上网本用索尼,相机用佳能,汽车买丰田,打游戏离不开任天堂……曾几何时,日本企业凭借高端产品欣欣向荣。然而时至今日,曾代表了日本电子制造最高水准的企业之一索尼一度裁员两万人,并关闭多个工厂;日本民众悄然将手上的手机换成了iPhone……一个个疑问开始在人们脑海中盘旋:那个曾经生产出尖端科技产品的日本如今去了哪里?下一步日企将采取什么新的调整和举措?越来越多的“日本制造”披上“环保马甲”,是不是意味着日本企业已经找到了对付业绩滑坡的灵丹妙药?

        如果对日本企业稍加了解就会很容易发现,“环保”“安全”等字眼是他们口中常常出现的词语。12月中旬闭幕的东京环保展更是将日本企业对环境的重视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越来越多的  “日本制造”披上“环保马甲”后,难免会引来不少猜疑:环保究竟是营销噱头,还是日本企业真的在进行一种新的战略探索?这个问题如果让日本企业自己来回答,或也尚无定论。

        “如果从环保型产品和环保经营两个方面去探索,对企业而言,有3点是明显的。”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然教授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首先,对于基于技术改进的传统产品,它们的环保成本将直接由消费者承担;其次,对于活动或相关的生产循环利用等经营方式,企业会出于自身的社会责任采取环保措施;第三,这也是迫于越来越多社会压力使然。

        “但无论怎么看,生产环保产品和从事环保事业,对于企业品牌、形象,尤其是未来将以环保为主要导向的市场定位,企业是有利可图的。”李然总结说。

日企普设环保部门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次调查的日本企业当中,几乎所有企业都设有  “地球环境推进部”“环境管理科”等部门。

        首次提出  “超级环保工厂”的日立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立设有专门的品质与环境管理科进行平日的环境管理,同时,各部门都会参与环境管理的工作。

        “具体活动涉及到防止全球暖化、有效利用资源、扩大产品范围以及积极推进环境交流等多方面的内容,并确保各项目标指标的达成。其评价将反映到下一年度的活动中,以实现环境活动评价的持续改善及活动水平的量化。”上述人士表示。

        至于近期刚刚在上海落成的日立建成中国的最高电梯试验塔,日立方面介绍,日立电梯在环保工厂的建设中,也加入不少节约能耗、减少碳排放的设计和技术。“比如,通过采用节能照明、办公楼中空式庭院设计以及厂房顶采光设计等,推动日立电梯环保事业的全面发展。”

        而在爱普生,也设有地球环境推进部。“比如说占整体事业70%比重的信息器材,特别是关于墨水墨盒专用器材的环保事宜,除了地球环境推进部的人主管,还会有专人负责。另外还有一些小的部门,都有专人负责环保方面事务,只是规模相对小一些。”爱普生高层向记者表示。

        环境领域方面的资深人士骆乐告诉记者,一方面,日本是个资源稀缺的国家,故而日企对环境尤为关注;另一方面,未来市场的隐性主导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

        骆乐认为,与欧美部分跨国企业设立的“可持续战略”部门有所不同,日企诸如地球环境推进部的职能显得更纯粹。“因为多数欧美跨国企业除了由环保领域的业务部门直接转变而来,环保职能部门更可能是由公关部、营销部演变而来的。”

环保收益几何

        环保方面的投入是否“划算”?在高效发展中,对于利润的追求和环保减排的协调如何平衡?这些问题似乎成了当下企业从事环保所必须面临的难题。

        对此,爱普生高层的回答是,“如果说我们的投资越来越多,那也是建立在获取充分的基础之上的,这个(环保)不会影响我们的利润。环保方面的工作和我们商业目标两项工作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两项工作必须都要做好,这是我们企业整体的目标。”

        同样的信心在索尼副总裁高松和子的回答中也可以发现。“带来赤字的产品有什么企业会去开发生产?我们要走的路是既为环境做贡献,同时也满足用户的需求。”高松和子说。

        高松和子认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降低成本,在产品的设计企划方面要本着这个前提出发,不能把环保和利润作为两个对立面来考虑,要把环保和利润作为同等的需求。

        另外,高松和子也坦言,环保活动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举措,可以提高企业价值。

        “在环境方面的努力,可以增加更多喜欢我们产品的消费者,增加我们的忠实用户,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能更多地购买我们的产品。产品卖得越多,我们对环保做的贡献也越大。”高松和子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对于前途广阔的环保型产品,高松和子的期望再明显不过。“如果有一天消费者可以因为索尼产品的‘环保概念’买单,这也是我们乐于看见的。”说着,高松和子便大笑了起来。

 企业样本

设立环境事务副总裁  索尼要转型?

每经记者  罗伦  发自上海

        索尼一度裁员两万人,并关闭多个工厂;日本民众悄然将手上的手机换成了iPhone,并花费数小时的时间排队抢购刚上市的iPad……昔日“日本制造”的光辉悄然暗淡下来。

        一个个疑问在人们脑海中盘旋:那个曾经生产出尖端科技产品的日本如今去了哪里?是什么让日本企业丢失了一座座原有的金矿?下一步日企将采取什么新的调整和举措?

        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现任索尼集团全球副总裁高松和子女士只是耸了耸肩,然后笑着说:压力是有,但也并非那么大,不过  “乔布斯和他的苹果确实是很好的竞争对手”。

        记者发现,在高松和子这位有着一头利落短发的女副总裁的简历上,主要职能一栏被清晰地概括为“主管环境事务·环境推进中心负责人”。

        虽然日企素有鲜明的环保战略和社会责任意识,但结合近期索尼在环保领域的一系列大举动——高松和子在两年间从索尼电子网络应用公司晋升到副总裁,且被赋予了全新环境类职务——还是引发了业内的诸多联想:环保领域的新战略莫非是索尼近两年遭受财政亏损后的“绝地反弹”?

        高松和子称,“增加索尼对环保型产品和绿色运营的关注”已经在年初被全球总裁斯金格与“将核心硬件产品的持续赢利作为目标  (电视、游戏、数码影像),融合创新的硬件、软件和服务以提供新的顾客体验,发展新的顾客群体、开发新的地缘市场”一起,并列为索尼全球加速转型以推动创新和增长的四大措施之一。

        “未来,我们会不断为各部门设立环境保护的相关目标,同时推出更多新型环保概念的产品。索尼希望环保可以成为我们新的标签和亮点。”高松和子说。

索尼押宝环保研发

        此前,索尼公司环境负责人鹤田健志已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索尼集团确定了2050年实现“环境零负荷”的长期愿景,并以此目标逆推设置了每个5年的工作目标。2011年4月1日,索尼将启动下一个5年计划,即绿色管理2015(GM2015)的具体实施阶段。

        鹤田健志称,索尼2009年环境活动费用达14亿日元,而环境技术开发费用更是达到171亿日元,比2008年的82亿日元翻了一倍。

        对此,高松和子表示:“索尼发布的环境计划‘走向零负荷’是从气候变化、资源循环、化学物质管理、生物多样性四大领域出发的,对索尼的事业活动以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负荷设定了终极目标。”

        高松和子说,“在索尼生产的各种产品中,使用时碳排放最高的是电视。”比如BRAVIAE系列节电型液晶背投电视也是索尼公司极具代表性的环保产品。

        高松和子还称,索尼不仅致力于减少显示屏待机产生的电量,去年还推出了一款具有“状态感应”功能的液晶电视。它能感测电视机前的人是否活动,在无人状态下或者人睡着不动的情况下自动关闭电视画面或关闭电源。

        如今的索尼正用越来越多的篇幅致力于自己传统产品的环保革新。

        据记者了解,除了电视机,索尼在传统领域对产品的“环保化”处理动作已经日趋明显,这主要是通过实现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来实现的。产品重量减少,就意味着塑料及金属、玻璃等的使用量减少,从而节约资源。

        今年1月,索尼VAIO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开幕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首次介绍了具有环保理念的VAIOW系列上网本电脑。同月19日,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索尼首台“绿色电脑”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携手合作。

        “就连电脑的环保材料都是索尼自己研发的。”高松和子强调。而该环保材料,也是索尼为了有效削减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开发再生塑料在产品中应用的一个典型。索尼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可再生塑料制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索尼VHS录像带、袖珍DV带、袖珍光盘以及HI-MD系列等产品的塑料部分。

日韩巨头抢食新能源

除了对传统产品的环保化革新,身为全球锂离子电池商业化的鼻祖,索尼的电池业务在这个顶着消费电子巨人光环的集团里却一直没有显山露水。而现在,作为索尼环保领域中最具实力且已经迈出步伐的战略部署之一,索尼的电池业务已经吸引了业内的颇多关注。

        在2009年11月索尼发布的中期战略中,电池业务的地位得到了彻底扭转。“蓄电池/电动车辆电池”终于在新能源大潮中上位,索尼的电池业务也从幕后走向前台,从边缘迈向了核心,跃升为与3D电子产品、网络服务并列的索尼三大增长引擎之一。

        “对于索尼而言,这是在中国真正拓展电池业务的第一步,而迈出这一步的理由即是中国已将新能源汽车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不仅在中国,当下新能源已成为全球性话题,各国都在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一位环境领域的资深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据该人士介绍,包括松下、三星、夏普等多家跨国巨头也纷纷大手笔投入以新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

        “三星规划未来10年向太阳能电池板、混合动力充电电池、LED技术等五大产业投资23.3兆韩元;松下去年年底一掷4000亿日元并购三洋电机,其醉翁之意在于后者强劲的新能源电池业务。”上述知情人士称。

        那么,索尼是如何应对的呢?据悉,索尼关于新能源电池的巨额投资计划则是今后3~5年投入1000亿日元,且实现销售额翻倍。

        当被问及作为集团增长引擎业务的负责人之一是否深感压力时,高松和子说:“没有感觉到特别大的压力,因为这一业务领域的成长性非常好,储能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电池的应用有非常好的前景。”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