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上市公司调查

每经网首页 > 上市公司调查 > 正文

私募年关大举招兵 最看重行业针对性

2009-12-05 02:28:54

每经记者  朱秀伟

        临近年关,一些今年业绩突出的私募又忙着招兵买马扩充实力。随着管理资产规模的快速上升,这些私募对研发人员的行业背景需求也发生一些转变,更为看重行业的针对性。

证券类信托今年“井喷”

        由于监管层暂停了阳光信托新账户的开设,许多信托不得不推迟发行、成立。据WIND统计,11月只有包括中信信托的彤源瑞华2期、粤财信托合赢2期等14只证券投资信托成立。相比前几个月,信托成立数量大举下滑。但是这并不妨碍今年成为私募的大发展年。

        据统计,今年年初以来已有391只证券类信托在不同的信托平台成立,是自2003年以来成立最多的一年。去年仅有35只信托产品成立;2007年、2006年两年的大牛市,加起来也只成立了101只信托,不到今年的1/3。

私募阵营发生变化

        在今年成立的300多只信托产品中,有很多来自同一家私募管理公司。比如,江晖领导的星石已成立了19期产品,仅2009年就成立了12只;李华轮、梁跃军主导的上海朱雀也已有12期产品在运行;以田荣华为核心的武当资产在不同平台发行了16期产品。此外,还有尚雅、淡水泉、金中和、从容等都管理着多只信托产品。前述公司都具备良好的口碑和业绩。相反,其他表现差的私募则很难再扩充规模,一些公司甚至从市场中消失。

        从管理资产的规模来看,私募正从以前几千万元的“小打小闹”,到上亿元,再到现在的10亿元、20亿元。比如李旭利管理的重阳3期,一期产品发行规模就超过11亿元,这甚至比熊市时一些公募基金的首发规模还大。

        由于这种数量上的跨越均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虽然规模得到迅速扩张,但是私募公司的管理能力是否能跟上成为很多人质疑的一点。

管理能力需跟上规模扩张

        从表面来看,星石的江晖、武当的田荣华、尚雅的石波等,均是公募基金经理出身,曾管理过上百亿元规模的公募基金,现在管理上十亿元资产看上去似乎并不困难,不过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公募基金一般拥有强大的研发、管理实力,而多数私募基金都是三五人组成的团队,并且实力有限,不可能像公募基金一样每年花数千万元用于研发等工作。

        一方面是管理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另一方面是自身实力尚有限,那么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尚雅投资最近公布的一则公告也许能透露一点端倪。

        上海尚雅投资11月在其网站上挂出了一则招聘公告,准备招聘5个方面的研究员,分别是通讯行业、智能电网、物联网、医药和化工行业。

        “不论是智能电网还是物联网,都是目前市场中的热点,在未来拥有巨大想象空间,显然尚雅的做法表明他们(招聘)很有针对性,最看重他们认为需要专门研究的行业,这种方式跟券商、公募研究覆盖所有行业的做法显然不一样,也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深圳一私募基金经理4日向记者表示。

        深圳金融顾问协会的秘书长李春瑜4日也向记者表示,私募招人会更有针对性:“私募基金毕竟不像公募,因此只能招聘他最需要的人才。比方说我认为未来10年内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是投资的主线,那么在研究员要求上肯定就会有所偏重。”

        除了尚雅投资外,接近年底还有不少私募管理公司也同样有招聘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管理资产规模扩大外,私募管理公司资产的管理能力,即背后所对应的研究能力也必须要跟上,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未来我国私募业的发展。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