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从救火者到建设者 G20九年11次聚首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9-01 02:14:48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前三届峰会的目的是应对2008、2009年严峻的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也是发达国家的被动选择。随后几届峰会,G20向着更全面的治理框架和长效的治理能力转型。”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冯彪    

◎每经记者 冯彪

9月4日,G20成员领导人、嘉宾国领导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将聚首杭州,G20峰会的第11站正式拉开帷幕。从2008年首届G20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到去年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G20峰会已在全球走过10个城市。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前三届峰会的目的是应对2008、2009年严峻的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也是发达国家的被动选择。随后几届峰会,G20向着更全面的治理框架和长效的治理能力转型。”

回望以往G20峰会,其逐步从临时性的问题应对机制,发展成拥有增长目标和治理目标的全球深度合作平台,在世界经济中的协调和领导力不断加强,规格也不断升级。

危机中诞生的G20

G20机制不管是其诞生还是级别提升,实际都是危机的产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全球性金融海啸。1999年,八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及欧盟组成的G20在德国柏林召开首届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开始进入“G20时代”。

2008年,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来袭,股市暴跌,企业大面积倒闭。在贾晋京看来,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西方国家不得不倚重经济上富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因此,G20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机制。G20也首度升级,从由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参加的非正式会议升级为各国领导人峰会。

“前三次峰会分别在华盛顿、伦敦、匹兹堡召开,为的是应对2008、2009年严峻的经济危机,处置当时急迫的议题。而2009年一年时间就在英国伦敦和匹兹堡召开了两次峰会,也足见当时情况紧急。”贾晋京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2008年11月在华盛顿的G20峰会讨论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共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措施等问题。会后,各成员也履行承诺,防止金融危机蔓延。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探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话题在随后的两届G20峰会成为重点议题。2009年4月的伦敦峰会承诺巩固并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尤其是IMF。

仅过了5月,2009年9月份,第三届G20领导人峰会在匹兹堡开幕。这次峰会再次强调加强国际金融规范体制的重要性。

G20的重新定位

2009年的G20匹兹堡峰会还敲定2010年将召开两次G20峰会,地点分别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和韩国首尔。此次峰会还确定了G20成员领导人峰会每年召开的机制。这意味着,G20峰会将成为年度化、制度化讨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贾晋京告诉记者,“2010年之后,金融危机的压力逐渐减轻。G20也逐步从临时性的危机应对机制,向建立长效治理机制转变。”

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看来,G20不应仅是充当“救火者”的角色,因为需要协调全球政策,寻找全球经济的前景和动力。G20早期是在寻找应对危机的机制,而现在正在寻找一个全球经济增长的长效动力和机制。”

2011年的法国戛纳峰会,2012年的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峰会,2013年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峰会以及2014年的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峰会,G20成员同样围绕经济增长等话题展开对话。

“随着G20机制逐渐成熟,其治理功能也更为具体化、可操作化。G20向着更全面的治理框架和长效治理能力转型。”贾晋京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G20从当初的“救火者”向着眼于更长远未来的“建设者”转型,也并非易事。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宗义表示,2010年以来的历届G20峰会,除不断重复危机期间各国达成的一些原则性共识,表明各成员推动全球经济恢复增长的决心外,在行动上鲜有突破,G20峰会有沦为“清谈馆”倾向,甚至有逐渐淡出的可能。

目前,如何重新定位G20并成功实现转型是摆在各成员面前的重大战略挑战。今年9月4日和5日,G20峰会进入“中国时刻”,在G20峰会转型之际,中国方案也将格外引人瞩目。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经记者冯彪 9月4日,G20成员领导人、嘉宾国领导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将聚首杭州,G20峰会的第11站正式拉开帷幕。从2008年首届G20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到去年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G20峰会已在全球走过10个城市。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前三届峰会的目的是应对2008、2009年严峻的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也是发达国家的被动选择。随后几届峰会,G20向着更全面的治理框架和长效的治理能力转型。” 回望以往G20峰会,其逐步从临时性的问题应对机制,发展成拥有增长目标和治理目标的全球深度合作平台,在世界经济中的协调和领导力不断加强,规格也不断升级。 危机中诞生的G20 G20机制不管是其诞生还是级别提升,实际都是危机的产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全球性金融海啸。1999年,八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及欧盟组成的G20在德国柏林召开首届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开始进入“G20时代”。 2008年,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来袭,股市暴跌,企业大面积倒闭。在贾晋京看来,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西方国家不得不倚重经济上富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因此,G20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机制。G20也首度升级,从由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参加的非正式会议升级为各国领导人峰会。 “前三次峰会分别在华盛顿、伦敦、匹兹堡召开,为的是应对2008、2009年严峻的经济危机,处置当时急迫的议题。而2009年一年时间就在英国伦敦和匹兹堡召开了两次峰会,也足见当时情况紧急。”贾晋京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2008年11月在华盛顿的G20峰会讨论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共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措施等问题。会后,各成员也履行承诺,防止金融危机蔓延。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探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话题在随后的两届G20峰会成为重点议题。2009年4月的伦敦峰会承诺巩固并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尤其是IMF。 仅过了5月,2009年9月份,第三届G20领导人峰会在匹兹堡开幕。这次峰会再次强调加强国际金融规范体制的重要性。 G20的重新定位 2009年的G20匹兹堡峰会还敲定2010年将召开两次G20峰会,地点分别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和韩国首尔。此次峰会还确定了G20成员领导人峰会每年召开的机制。这意味着,G20峰会将成为年度化、制度化讨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贾晋京告诉记者,“2010年之后,金融危机的压力逐渐减轻。G20也逐步从临时性的危机应对机制,向建立长效治理机制转变。” 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看来,G20不应仅是充当“救火者”的角色,因为需要协调全球政策,寻找全球经济的前景和动力。G20早期是在寻找应对危机的机制,而现在正在寻找一个全球经济增长的长效动力和机制。” 2011年的法国戛纳峰会,2012年的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峰会,2013年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峰会以及2014年的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峰会,G20成员同样围绕经济增长等话题展开对话。 “随着G20机制逐渐成熟,其治理功能也更为具体化、可操作化。G20向着更全面的治理框架和长效治理能力转型。”贾晋京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G20从当初的“救火者”向着眼于更长远未来的“建设者”转型,也并非易事。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宗义表示,2010年以来的历届G20峰会,除不断重复危机期间各国达成的一些原则性共识,表明各成员推动全球经济恢复增长的决心外,在行动上鲜有突破,G20峰会有沦为“清谈馆”倾向,甚至有逐渐淡出的可能。 目前,如何重新定位G20并成功实现转型是摆在各成员面前的重大战略挑战。今年9月4日和5日,G20峰会进入“中国时刻”,在G20峰会转型之际,中国方案也将格外引人瞩目。
G20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