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3 22:42:55
截至2025年5月21日,港股IPO市场在时隔四年后重新登顶全球募资额第一。主要得益于港交所多年前启动的IPO制度改革,以及中国证监会支持企业赴港上市的系列举措。港交所推出“18A”“18C”等创新上市规则,吸引新经济公司。数据显示,今年港交所新股募资额已超2023年全年,4月递表数创近4年新高。
每经记者|王琳 每经编辑|杨夏
随着“宁王”宁德时代(03750.HK)登陆港交所,在时隔四年之后,港股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市场在年内重新登顶募资额全球第一。
在这背后,为顺应全球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港交所在多年前启动了IPO制度改革,而中国证监会为支持企业赴港上市所推出的系列举措,共同促成了港股IPO市场重回巅峰。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IPO市场的强劲势头或不止于此。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递表港交所的企业数,达到了自2021年7月以来的月度新高。
在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生物科技和新经济公司融资中心的期盼下,港交所仍在进一步“修炼内功”,通过增强市场流动性等措施,吸引更多企业和投资者进入港股市场。
港交所在多年前便逐步转变发展理念,全面拥抱新经济公司。从2018年以来,港交所更是率先推出“18A”“18C”(指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的第18A章、第18C章)等创新上市规则,积极引入“硬科技”和生物医药公司。
目前,港股市场已有依托“18A”规则成功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70家,以及依托“18C”规则上市的特专科技企业3家。港股市场生态也随之逐步发生变化,港交所的数据显示,新上市规则实施后,新经济公司的募资额占比从2018年的49%上升至2023年的72%。新经济公司总市值占比也从2018年的2.7%大幅上升至2023年的24%。
在港交所IPO政策改革之外,中国证监会对企业赴港上市的支持,也是促使港交所重回全球IPO募资额首位的重要因素。
据国新网,中国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5月2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支持科技企业用好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2023年3月31日起,境外上市新规正式实施,到现在两年多,备案管理机制运行平稳,截至今年4月底,已经完成了242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备案,这当中有83家为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
“证监会将会同跨部门协调机制成员单位,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利用境内境外资本市场规范发展,为科技企业境外上市提供更加透明、高效、可预期的监管环境。”严伯进表示。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5月21日,下同),港交所总共新上市23家公司,总共募资额653.25亿港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了35.29%和691.33%。具体到新股募资额,今年以来的金额已超越2023年全年,且2025年全年新股募资额也有望超越2022年的1046.22亿港元,以及2024年的881.47亿港元。
其中,宁德时代5月2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并开始上市交易,募集资金净额约35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25.7亿元),是今年目前以来全球最大的IPO募资额。5月23日,恒瑞医药(01276.HK)正式登陆港交所,其港股IPO发行价44.05港元/股,募集资金约99亿港元(约合13亿美元)。
从向港交所递表的IPO公司数量来看,如今也掀起了近几年以来最高的赴港IPO热潮。
港交所官网显示,今年以来总共已有144家公司递表港交所,去年同期则仅有97家公司递表港交所,今年以来递表数同比增幅达近五成。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份,递表港交所的公司数达到45家,这是时隔近4年,自2021年7月以来的月度新高。
此外,随着港股二级市场回暖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港交所新股的回报情况也颇为不错。
从港交所新股上市首日股价表现来看,今年以来港股上市的23家新股中,有14家上涨,占比超过六成。而在2024年全年,总共93家新股中有42家在上市首日上涨,占比为45.16%。尤其是自今年3月份以来,也仅有绿茶集团(06831.HK)一家港交所新股在上市首日收盘破发。
在今年4月15日上市港交所的映恩生物-B(09606.HK),更是在上市首日大涨116.70%。
与港股IPO市场的火热不同,A股IPO市场从去年以来进入了低位运行阶段。
Wind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A股分别上市了432家、524家和428家新股,首发募资额分别为4778.66亿元、5426.43亿元和5868.86亿元。A股IPO市场新股首发募资额不仅屡创历史新高,而且上交所和深交所在2022年IPO融资额分别名列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到了2023年,A股IPO节奏进入趋缓阶段。在这一年,A股市场新股数量和首发募资金额分别下降至313家和3565.39亿元。但是,上交所和深交所仍旧为IPO融资额的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随着IPO政策和外部情况的变化,2024年A股市场新股数量和首发募资额分别进一步下降至了100家和673.53亿元,其中首发募资额更是创下了近10年新低。今年前四个月,A股市场新股数量由去年同期的35家上升至了37家,但首发募资额由去年同期的263.24亿元进一步下降至了247.45亿元。
随之而来的是去年以来的A股市场IPO终止潮,一些原本拟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纷纷考虑转向港股IPO。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近日就向记者表示,港交所IPO政策改革,让一些在审的A股IPO公司都产生了兴趣。“我们(公司)现在手上就有一些客户,本来准备上市A股的,就转到香港去(上市)了,这里面既有科技类公司,也有非科技类公司。”
根据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公告披露,其赴港上市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海外拓展战略。宁德时代此前在路演中就反复提及,其上市募资目的是要积极扩大海外业务,要把募集资金的90%用于匈牙利工厂的建设,该新工厂建成后预计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另一家A股公司钧达股份(02865.HK)针对赴港IPO事宜早前也曾表示,其募集资金将用于高效电池海外产能建设,海外市场拓展及海外销售运营体系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建设及补充营运资金。
承接了如此多企业赴港上市的需求,港交所也在进一步“修炼内功”。
例如,针对港股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早在2023年8月2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就宣布,成立专责小组,研究如何增加股票市场流动性。
而在去年4月19日,中国证监会也发布了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今年5月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将稳步推进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支持在港推出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产品等对港合作各项措施。
这些举措无疑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投资人涌入港交所市场。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韵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