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4-08-03 21:32:25
◎“三流演员演情景,二流演员演人物,一流演员演味道。”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厉震林指出,资本方进入后,不少影视项目为迎合年轻人,会较多使用明星。因此,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表演艺术家的数量在减少,明星的数量则不断增加。
每经记者 杜蔚 温梦华 每经编辑 魏官红
“中国电影人,正在积极回应观众对高质量电影的需求。”8月3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会长陆绍阳在《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2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论坛上指出,有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票房100万元以上的影片,较10年前票房100万元以上的影片,在豆瓣电影和猫眼上的评分分别增长了17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
上述报告发布论坛,是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本场论坛上,《成都与中国电影》一书的正式发布也广受业内关注。
发布会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从早期的电影创意到现在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成都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成都与中国电影》一书的顾问,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在发布会现场表示,成都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电影创作者的目光,“成都是电影的热土,更是电影的沃土。未来,成都电影将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电影品牌。”
尽管我国电影市场已迎来久违的提振势头,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达到近550亿元,但在报告发布方的眼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活动现场,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厉震林,《中国电影报》市场专栏作者、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刘嘉以及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研究员彭健等十余位参与报告撰写的专家,围绕演员过剩、传统发行方式面临转型以及电影产业投融资持续低迷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艺术创作与观众同频”是发布会现场的专家学者关注的一大焦点话题。好的艺术创作,最必不可缺的就是大银幕和小荧屏上的演员。
“三流演员演情景,二流演员演人物,一流演员演味道。”厉震林指出,资本方进入后,不少影视项目为迎合年轻人,会较多使用明星。因此,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表演艺术家的数量在减少,明星的数量则不断增加。
厉震林认为,炒电影想快速套现,使用明星是最快的方法之一,但这样的后果是,电影产业的良性生物链被破坏。“大量营销青年明星,把整个市场垄断了,一些资深的艺术家没有机会演戏。”
发布会间隙,厉震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的演员过多,会引发观众的逆反心理。在他看来,演员和艺术家之间并非是零和游戏定律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演变、叠加的关系。新生代会慢慢成熟,变为中生代,在拍戏过程中用心、用情、用力,通过不断地体悟和总结,有的演员会慢慢成为艺术家。”
会议间隙,厉震林接受记者采访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从演员“进化”到艺术家长路漫漫。“从表演的几个阶段来讲,首先是掌握做演员的‘技术’,这是必须拿到的‘上岗证’。但在掌握了技术之后,要想更进一步,就得理解角色、人生和文化,能达到这个层级的演员还是比较多的。但要成为艺术家,却是要比拼‘人格’。”厉震林表示。
厉震林还向记者表示,现在观众的兴趣点和社会时尚的稳定周期都非常短。“只有9个月左右,但是我们电影的拍摄制作周期最短也要8个月到一年,如何跟上社会热点的转移,对我们中国电影来讲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超越观众的想象力和思维,才能引领市场。”
谈起快速复苏的中国电影市场,在电影深耕多年的产业专家刘嘉用“哑铃”来形容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
“哑铃的两端,一端是上游制片,我们的头部影片资源足够,影响力也足够;另一端是市场,我们市场的规模足够大,有最好的发行放映渠道和终端影院;而中间则是发行,相对比较老化和固化,千院一片。”刘嘉观察到,在很多重要档期,各大影片竞争惨烈,很多优秀影片没有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是因为缺少差异化发行。
发布会现场 图片来源:官方供图
事实上,早在2016年,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就曾探索分线发行;到了2023年,《沉默的笔录》《你的婚礼》《非诚勿扰3》等均试水“分线发行”,其中,备受市场关注的《非诚勿扰3》还一度引发争议。
据《202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当时《非诚勿扰3》签约9900多家影院在全国分线发行,首周末三天票房斩获4316.8万元,截至2024年1月底,该片累计票房1亿元。彼时,有声音称,该片总票房与片方和发行方的期望相去甚远,仅为目标票房的三分之一。
不过,在刘嘉看来,《非诚勿扰3》不及预期的票房不能让分线发行来“背锅”。一方面,签约超9900家影院,是2023年底全国在册影院的77.2%,此等规模难说属于“分线发行”;另一方面,发行方在首周末三天后就因票房不理想开放了分线门槛。
“差异化发行不仅是我们现在的短板,也是制约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刘嘉坦言,差异化发行是当下电影产业需要研究和落实的问题,不仅能为观众带来多样化选择,同时也将为中小影片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否则将会导致电影资源浪费。
2023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迅速回暖,呈现出巨大的潜力与韧性。不过,虽然资本市场押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试图发掘产业的新增长点,但整体来看,受产业环境影响,电影产业投融资仍处于保守状态。
《202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传媒影视投融资大幅下降,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仅发生28起文娱传媒投融资事件,同比2022年的71起下降明显;同时为应对资金短缺压力,全年有6家影视公司累计进行了17起质押,质押股份的参考市值累计约54亿元。
在这一趋势之下,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在同一部电影中“扎堆”。“拼盘式投资”成为电影投融资主流方式,例如2023年,横店影视、中国电影、博纳影业等参与的影片均超10部;此外,影院投资热情也在下降,2023年全国新建影院仅850多家,远低于全球疫情前的增速。
作为电影产业投融资分析专家,彭健认为,要让产业资本对电影行业重拾信心,就要进一步解决投资渠道多元化的问题。
“过去2013年至2016年产业资本处于向上的高速增长期,而现在则属于一个平台期。在这个平台期内,资本要重建信心,一是看能不能赚到钱,二是赚到钱能不能分出来。”彭健表示。
当下,面对AIGC带来的新浪潮,头部影视公司积极拥抱,纷纷重金加码投资,不管是电影技术,还是商业模式、生产模式等,均处于变革前夜。
在彭健看来,近两年来电影科技、电影文旅融合等正成为备受资本追捧的火热赛道,众多电影资本纷纷储备具有高IP价值的项目。“这其实就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上市公司也好,私募股权基金也好,已经在变革来临前率先布局,电影行业重构可能会带来新一轮增长,这是一个机会。”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