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专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我国3400万吨氢产量中近九成是灰氢,石化等行业“灰转绿”将为绿氢应用提供巨大场景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1-09 14:34:15

当前,我们的工业副产氢有一部分是放空的,完全可以把它利用起来。如果把这部分副产氢利用起来,就是实现氢能规模化运用很好的路径。

2025年绿氢产能达到100万吨,所占的比重虽然不高,但如果和2020年的基数相比则是快速成长,可以说按下了“快行键”。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星    

11月7日,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在佛山开幕。今年大会以“拥抱绿氢时代 迎接零碳未来”为主题,就加快绿氢发展、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深入探讨,为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发展氢能产业提出真知灼见。 

当前,加快氢能产业化布局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先后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并开展了五大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应用示范。 

目前,我国氢能是否具备大规模推广条件?想要迈入绿氢时代,我们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推动“一带一路”国际氢能合作的潜力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解决氢能长距离运输的高成本问题……

围绕上述问题,在大会召开期间,《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摄

通过集中式和分布式组合,丰富氢能应用场景

NBD:随着“碳关税”的提出,氢能成为逐渐升温的领域。就目前而言,氢能是否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张晓强:马上谈大规模推广,条件确实还不具备,但我们能看见当中的潜力。2020年,我国新增绿氢产能不到5000吨,2022年达到了33000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

从目前来看,不同地区产能规划的差异较大,比如西北地区规划的绿氢项目到2025年产能将达到70万吨。有10个省份规划绿氢年产能将超过100万吨。如果与2020年的5000吨相比,这当然是一个极大的发展。但如果和我国整个氢产业相比,占比仍然较低。

目前,中国的氢产量占世界三分之一,约3400万吨左右。就算2025年绿氢产能达到100万吨,所占的比重仍然不高。但我想强调的是,如果和2020年的基数相比,则是快速的成长,可以说按下了“快行键”。

当然,如果和整个氢产业相比,绿氢的生产还在继续积累力量,为今后大规模运用创造条件。这里关键要解决的就是通过技术攻关让成本降下来。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补贴来支撑规模。

NBD:您刚刚提到氢能、尤其是绿氢大规模运用时机还未成熟。除了成本,我们还面临哪些掣肘?有没有解决办法?

张晓强:除了成本以外,我们国家风光资源最好的是在西北地区,那边正在大规模建设风光基地,这里面有一部分风光就是用来制氢。但存在的问题是,这些地区本身产业基础不强,消纳绿电、绿氢的能力也不够强。

同时,我国能源消耗的“大户”在东部地区,这就需要运用多种有效方式解决运输问题。比如特高压输变电路,或者氢气管道运输等。要把绿氢输送到东部地区,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现在分布式和集中式应该并举。在西北地区有大规模的风电基地,同时在具备条件的省市发展分布式氢用户,实际上就是和户用光伏结合起来。

未来绿氢如果能通过集中式和分布式合理有效组合推进,就能够为氢能的运用创造更多场景。

利用好副产氢,实现氢能规模化运用

NBD:当前距离我们迈入绿氢时代还有多远?绿氢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张晓强:大家知道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行业除了交通就是工业领域,我们工业现在的氢大部分都是灰氢。当前,3400万吨氢产量中有3000多万吨都是灰氢。将来对于石化、钢铁、化工等企业,如果能实现灰氢转绿氢,就会为整个绿氢应用提供一个巨大的场景。

当然,目前客观上也存在一些障碍。比如氢作为能源属性,仍然存在安全问题。作为一种带有危化品特点的产品,在管理上如何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它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比如未来,加油站、加电站和加氢站能否合并;能否允许在加氢站现场制氢,现场供氢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氢能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绿氢的发展将会有较大的推进。

NBD:从整个氢能产业来看,绿氢的规模还是很小的,在实现灰氢向绿氢转换方面,有没有一些成熟的经验或者办法?

张晓强:我想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规划能够实现,到2025年,把100万吨绿氢都利用好就是非常不错的效果。当前,我们的工业副产氢有一部分是放空的,完全可以把它利用起来。

比如山西孝义是我国主焦煤基地,有很多焦炭厂。现在一年的尾气大概有7亿立方,有一半是排空烧掉的,既破坏环境又浪费资源。如果把这部分副产氢利用起来,就是实现氢能规模化运用很好的路径。

总的来讲,就是要多措并举使得我国氢能产业在2025年以后进入更快的发展阶段。同时,我认为,随着碳达峰的实现,风电光伏规模到2030年可能会达到17亿千瓦,到那个时候,怎么把非化石能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保证电力系统供应的同时,也保证绿氢产品的需求,可能就进入到大规模发展阶段了。

“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前景广阔 

NBD:作为绿色能源的代表,氢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潜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张晓强: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方面,我们已经不再做传统的煤电站项目了,但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初期,需要大量的电能推进国家建设发展。所以,客观上为发展清洁能源提供了巨大空间。许多发展中国家,有的具备水电资源,有的具备风电资源,有的具备光电资源。

国内企业在氢产业方面,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在缩小。从规模上,我们已经走到世界前列。所以,如何把企业优势和当地优势结合好,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比如,对于不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而言,发展风电光伏等新型能源,特别是氢能的经验比较缺乏,所以,如何实现双方在发展方向和政策上的有效对接,同时在工程技术上探寻更加有效的路径,因地制宜的把氢能合作推进开来,应当是中方投资企业要关注的问题。

NBD:“一带一路”倡议已提出十年,聚焦下一个十年,您认为哪些可能是重点合作领域? 

张晓强:当前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绿色能源合作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领域优势,运用中国技术、产品、经验等,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为当地发展持续注入绿色动力。在这个框架下,发展绿色能源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400233878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氢能 绿氢 一带一路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