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后大运时代”,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将如何推进?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7-29 21:19:50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首次承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成都大运会将成为成都体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

每经记者 谢陶    每经编辑 刘艳美

7月28日,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在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举行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7月29日,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5场)“运动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专场在蓉举行。

近年来,成都以筹办大运会为牵引,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坚持繁荣体育事业与发展体育产业并重,编制了《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全方位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成都也获得多个国际体育组织授予的“黄金主办城市”“卓越贡献城市”等荣誉,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跃居全球第28位,进入中国前三。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大关。

遵循“办赛营城”理念 成都体育影响力持续跃升

从“以办赛为引领”来看,在获得大运会举办权后,成都举办了第18届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先后取得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举办权,吸引了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落户。

“以重大赛事为龙头,我们编制了《成都市体育赛事体系规划(2021—2035年)》,率先制定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推动构建更适合成都发展、更具成都特色、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更加可持续的体育赛事体系。“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反兴奋剂部)专职副部长、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在发布会上介绍。

7月28日,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现场,中国代表团入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此外,成都还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成都马拉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培育出“一带一路”“天府绿道”“熊猫杯”“天府龙泉山”四大赛事品牌,以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为代表的职业体育赛事火爆全国。

从“以营城为支撑”来看,成都新建改建大运场馆49座,其中改造36座,在其中22个场馆打造智慧场馆运行管理平台,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体育特色基地,全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五。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成都新建改造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体育公园22个,打造社区运动角示范项目200余处、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400余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市民健身年均超460万人次。

从“以兴业为动能”来看,成都发布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二十条,3年投入7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体育市场主体发展。同时推动体育产业建圈强链,组建成都市体育产业联盟,常态化举办体育产业发展大会,为成都体育产业发展汇聚力量;此外,还持续发布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机会清单,实施体育消费促进行动,创新培育8大类型的体育消费新场景超200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从“以惠民为导向”来看,成都实施大运会场馆开放惠民行动,开展“花重锦官”“乐动蓉城”“活力成都”三大主题活动2500余场。同时,创办中国(成都)生活体育大会,获评央视财经“中国最爱运动健身城市”,入选人民网“中国十大运动活力城市”榜单,运动生活成为公园城市的新标签。

7月29日,成都大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个人比赛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聚焦三大阶段性目标 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本届大运会之后,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还有哪些主要布局和考量?

“接下来成都提出了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建成赛事体系完备的世界赛事名城,每年举办国际级和国家级赛事50项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陈志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到2030年建成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世界体育名城,体育在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经济生产力、市民健康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到2035年建成体育融入市民生活、运动成为城市高品质生活特质的世界生活名城,体育成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标志性事业。”陈志进一步介绍。

7月28日,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具体而言,如何利用“大运遗产”,进一步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成都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坚持办赛提能,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全力筹备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和全国单项体育协会,争取引进更多赛事,举办ATP250成都公开赛、世界体育舞蹈节、铁人三项世界杯等国际赛事。同时,举办成都马拉松、绿道运动生活嘉年华、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等自主品牌赛事,最大限度发挥体育赛事给城市带来的综合效益。

二是坚持建圈强链,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利用大运会、世运会等重大赛事契机,策划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围绕以竞赛表演、户外运动和场馆服务为重点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以智能装备和新兴装备为重点的体育制造业、以“体育+”“+体育”为特色的文体旅农商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一批链主企业、重大项目落户成都。

同时,积极筹办世界赛事名城发展大会,提升大运场馆运营水平、使用效率、综合服务能力,办好第二届中国(成都)生活体育大会,发布生活体育城市榜单和“美好生活运动榜样”榜单,力争2023年实现体育产业增速超15%、产值超1150亿元。

三是坚持全域推进,提升市民健康生活品质。持续举办“天府绿道健康行”“社区(乡村)运动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品牌活动。大力推进“家门口”运动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为主体,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建设的社区运动角为补充的“家门口”运动设施体系,打造一批多功能体育公园,力争到2025年末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以上。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体育产业 体育赛事 大运会 体育 成都市 成都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