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成都,不止烟火:一场盛会印证文化软实力,运动之城未来可期

澎湃新闻 2023-08-08 17:36:01

今年夏天,成都在国际舞台上再次高规格“出圈”。

7月28日至8月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行,世界见证了一场具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

这段时间,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瞬间,而在比赛间隙,他们也走上成都街头,感受这座城市的“烟火”:他们前往春熙路,同IFS的爬墙大熊猫合影;也到人民公园闲坐,点上一碗盖碗茶,感受“安逸生活”的精髓;也有人组团到荷花池市场,像本地人一样砍价、扫货——网友感慨,能找到荷花池这种宝藏地方,一定是在来成都前做足了攻略;而在深夜路边的火锅店、串串店,运动员们畅饮、欢笑、高歌,对鸭肠、猪脑花、折耳根也情有独钟。

当然,成都打动世界的,又不止这些隐藏在城市角落和平常生活中的烟火气、幸福感。通过大运会,成都向世界呈现了自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软实力,也展现了其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底气和信心。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焰火。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哈萨克斯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部长萨亚萨特·努尔别克认为,不论是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开幕式,还是赛事筹备,都展现了中国高水准。《今日巴基斯坦》网站指出,成都大运会“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愿通过体育运动扩大国际合作、增进全球相互理解、弥合文化沟壑的坚定信念”。而在8月8日大运会闭幕之际的采访中,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评价,“成都大运会非常精彩,让我们每个人都实现了梦想。”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赛事之外,全民运动已在成都蔚然成风,成为这座城市的活力名片。以体育为基点,成都撬动了一大消费市场。“这是城市与大运会间的相互成就。” 成都体育学院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院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柳伟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大运会正在改变成都,从“办赛营城”再到“兴业惠民”,体育产业为这座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成都,是近年来年轻人心中的创业热土和“网红城市”。如今,大运会的顺利举行,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新兴城市发展的无限活力和强大韧性。正如雷诺·艾德所言,“我们共同见证了一场了不起的盛会。”

外国选手对中国文化“一见钟情”

成都大运会是继2001年北京、2011年深圳之后,中国大陆第三次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也是中国西部首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大运会花落成都,离不开强劲的城市竞争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都的“运动基因”贯穿千年,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2世纪的古蜀王国时代。柳伟介绍,根据金沙遗址考古发现,射箭作为成都最早记载的运动项目在原始生产狩猎中被广泛运用。

据成都市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古代,成都人仅靠射箭就已经可以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运动会,商周时期由射箭发展而来的射礼,则可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组织之严密,甚至可与古希腊奥运会相媲美。

随着时光变迁,尽管很多曾在巴蜀之地盛行的体育项目无法再现,但体育基因早已印刻在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中,成为成都历史文明画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幕式主导形象的“太阳神鸟”,等距分布着12道旋转的齿状金芒,因此倒计时就从“12”开始。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于是,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有了寓意参赛者的“锦绣前程”的蜀绣设计、腾空而起的“太阳神鸟”、40名脸戴三星堆“纵目面具”的“青铜人”,更有千年金沙“石磐”响彻全场。

格鲁吉亚总理加里巴什维利盛赞开幕式,称其精彩程度媲美奥运会。更有外国代表称赞大运会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我可以再看一万遍。”

大运会不仅让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运动员同台竞技,展示体育强国成绩,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想用这两套动作,在世界舞台上,让各界人士,看见成都,看见历史文化,看见我们中国的特色。”中国大学生艺术体操队教练韩婕告诉澎湃新闻,中国队这次参赛的集体项目中,“五圈”以花木兰为主题,融合了中国武术元素;而“三带两球”则为展现巴风蜀韵,配乐采用了经典民歌《康定情歌》。

7月30日,中国队在3带2球比赛。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7月30日,在艺术体操集体全能项目比赛中,“中国风”表演赢得了全场的欢呼,中国队获得大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项目冠军。

美国运动员杜恩(左)在联欢会现场与川剧演员互动。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

在运动员联欢会上,代表西班牙参加武术比赛的Martinez在会场外表演了一整套武术动作。他的教练员Rodriguez说,这次来中国,就是想了解一些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功夫。

美国运动员更是来到舞台和川剧大师学起了扎马步。“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盛大的欢迎会,真的是太梦幻了。”斯洛伐克网球运动员Stara Lenka向澎湃新闻感慨。

霍勒布和大运村互动体验中心皮影戏专区的负责人赵洪合影。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 摄

大运村里活动体验中心的皮影戏,让来自葡萄牙的霍勒布爱不释手,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她,手机里存着不少中国元素的图片。在收到一份皮影戏作为礼物后,霍勒布说,“我家里还有一个年龄小一点的妹妹,我准备回去教她。”

想让运动员们带回去的,还有手握火炬的大运会吉祥物“蓉宝”。这个夏天,“蓉宝”成为了继“冰墩墩”之后,实力圈粉全球的新晋顶流。

“蓉宝”川剧变脸盲盒玩具。来源:红星新闻

“蓉宝”面部构思参考了川剧的脸谱样式,“蓉宝”的耳朵、眼睛、尾巴被设计成火焰形态。据《成都日报》报道,“火”这一天府文化中的重要标签,是川剧吐火绝技惊艳的点睛之笔,还是成都人热情奔放的象征。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都,远不止火锅和大熊猫。”已扎根成都多年的比利时人迪特尔·法农克伦希望其他的外国朋友可以像他一样过上“本地化”的生活。

比赛间隙,在锦里、东郊记忆、宽窄巷子、荷花池,在成都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大运会代表团成员们的身影。

“成都大运会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底蕴’。作为西部的大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这个城市既古老又年轻。”8月3日下午,成都大运会赛事运行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国际大体联夏季大运会主任赵晶如是说。

有一种成都,叫“运动成都”

通过大运会这一舞台,成都的文化、活力和创新得以再次呈现给世界,而对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而言,改变也是深刻的。乘着大运会的东风,运动已成为成都市民必不可缺的生活方式。

如果去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会发现成都市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开报道显示,大运会执委会曾特别提到2020年抖音统计的一个数据:成都人对于体育的关注度首次超过了麻将,对于最爱的体育项目篮球的关注度超过了火锅。

7月21日,临近晚上11点,成都三色路的夜市热闹非凡,摊位上一条条脑洞大开的广告语无不彰显着城市的个性和风采。一街之隔的Woodpark轻极限运动公园里,一群年轻人正脚踏陆冲板,灵活地甩出一条弧线,不远处的锦江绿道上,还有不少沿河骑行的身影在夏夜的晚风里穿梭。

85岁的李明钦正在玩滑板。澎湃新闻记者 迪娜尔 摄

自北向南,从Woodpark轻极限运动公园出发,走1公里便抵达了爱心公园。85岁的李明钦正脚踩滑板,熟练地进行荡板、转弯。李明钦告诉澎湃新闻,“除非下雨,我一般每天晚上9点就会到这里,滑到11点再回家。”

一年前,李明钦骑行路过三色路附近时,看到一些年轻人在玩滑板被吸引,于是开始买板尝试。“每天滑完后就觉得像充完电一样,能量满满,心情也好。”李明钦表示,他很享受在板上自由自在的感觉,“我觉得年龄不是问题,在成都,有人93岁还在踢足球,只要方法科学得当,只要你喜欢,就能学会。”在城市的另一端,60岁的跑步爱好者“舵爷”,今年已累计跑步196天,总里程高达5649公里。

参与7月23日团练的天府乐跑团华阳分团成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7月23日清晨,天府乐跑团华阳分团90名成员在成都兴隆湖开跑。负责人范菇凉向记者介绍,当天正是跑步团每周组织的团练日。作为天府乐跑团1/16的华阳分团,目前的队伍已壮大至700余人,令人欣喜的是,这项数字会在每一次的团练日后不断增加。

傍晚时分,锦城绿道上人头攒动,既有装备齐全的职业车手,也有共享单车休闲选手,“到成都挑战百公里骑行”成为骑友圈体验户外时尚运动的一大风向标。骑行走红的背后,得益于去年1月全环贯通的成都环城生态公园,这条长达100公里的绿道成为骑行爱好者眼中的优质试练场。

在天府绿道上骑行的人群。来源:视觉中国

在成都市民圈子里,一度流行着“新铁人三项”:环城绿道骑行、公共绿地露营、夜爬龙泉山看日出——龙泉山位于成都东部,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俯瞰东安湖畔的体育馆,大运会开幕式在这里举行的当天晚上,不少市民带着孩子上山,欣赏开幕式绽放的烟火。

李刚是百公里绿道骑行的挑战者之一。去年12月,他同骑友一起,从环球中心锦城公园出发,历时7小时35分完成了103公里的骑行。绕城绿道沿途建有78个“一桥一景”景观桥梁,串联起桂溪生态公园、青龙湖公园、锦城湖等121个特色生态公园。在李刚看来,移步换景的体验,是骑行最大的乐趣。

作为中国体育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运动,已然成为成都市民生活的新风尚,一个个富有活力的个体,成为支撑起这座城市的活力名片。

在成都,普通市民更是比运动员率先体验到了赛事带来的快乐。据成都市体育局相关领导介绍,为高标准筹备成都大运会,成都市近三年投入180余亿元新建、改造了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等49个体育场馆,场馆数量和能级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大型体育场馆达到31个,数量位居北京、上海、重庆、天津之后,列全国第五。

凤凰山体育公园·足球场内景。来源:视觉中国

2021年,成都发布了《成都大运会场馆开放惠民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大运会场馆应开尽开、分类利用。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全市大运场馆对外开放时长7.63万小时,免费或低收费开放509.48万人次,累计举办各类赛事727项。

不止赛事场馆,越来越多的运动空间也在不断呈现。据柳伟介绍,截至2022年底,成都体育场地设施6.41万个,已建成5000多公里天府绿道、植入体育设施1700多处,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突破2.4平方米,增幅居全国首位。

“大运惠民、共享办赛”的大运会筹办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赛事筹办具化为成都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成都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仅仅去年,成都就举办了全民健身活动6000场次。

成都离“赛事名城”更近一步

大运会让全民共享办赛红利的同时,也让成都在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道路上,结结实实向前迈了一大步。近年来,成都以筹办大运会为牵引,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全方位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都与大运会间,做到了相互成就。”柳伟告诉澎湃新闻。

成都东安湖体育馆。来源:视觉中国

蓄力已久的成都,其实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建设“三城三都”的构想,其中就包含世界赛事名城的建设。

2021年9月,《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发布,2021年12月,《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下称“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发布,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规划了更明晰的路线图,其中提到,到2025年,将建成世界赛事名城,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赛事达到50项以上,体育赛事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超过300亿元。

作为成都提出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目标后,成功申办的首个世界性综合运动会,大运会闭幕之后,能为成都留下什么?

“大运会的举办是成都加速跻身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机遇。”柳伟表示,如何把握机遇,重点在于正确认识“办赛”和“谋城”之间的内在关联,充分利用好大运赛事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向世界展示成都的软硬实力。

柳伟进一步解释,新修和改扩建的体育场馆、大运村、道路等城市基建,体育公园、天府绿道和社区运动角等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以及非遗博物馆、标识纪念品等城市档案和记忆共同组成的有形遗产,将为市民创造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运动新空间和消费新场景,将拉动城市旅游、交通、通信、餐饮、住宿等产业和文化创意等业态发展,进一步利民便民,刺激当地经济增长。而大赛之下,日益提升的体育氛围、城市美誉度、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价值,是赛事为城市带来的隐形遗产。

成都国际马拉松比赛航拍。来源:视觉中国

大运会之后,一项项体育赛事将接踵而至。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运会正在稳步筹办中,而ATP250成都公开赛、世界体育舞蹈节、铁人三项世界杯等国际赛事,成都马拉松、成都双遗马拉松、绿道国际自行车赛、绿道运动生活嘉年华等成都自主品牌赛事,以及中超联赛、全国三人篮球超级联赛等主场赛事将常态化在成都举办,共同构建起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四梁八柱”。

当下,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效应正逐渐显现,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柳伟向澎湃新闻介绍,现阶段体育产业总规模比10年前增长了约5.7倍,2022年成都体育产业总产值达1005亿元、增加值达385亿元,比2018年分别增长59%、79%,正在为赛事名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成都城市风光。来源:视觉中国

站在大运会的起点,成都锚定目标,将对标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著名体育城市,构建与世界赛事名城定位相匹配的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成都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建圈强链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提出,2025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2%,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800亿元,成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天府之国”遇见大运盛会,是一场世界青年与一座中国城市的“双向奔赴”。体育竞技赋予了城市新的活力,拥有2000多年历史底蕴的成都,正不断释放出多面魅力,向着高质量建设世界赛事名城阔步前进。

责编 王蜀杰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