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晋级“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背后:成都的生态密码

每日经济新闻 2022-12-14 18:38:46

放眼国内,成都已经连续14年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在城市幸福感和吸引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成都又形成了怎样的“生态密码”?

Oksxtwmvdx1671013943200.thumb_head

图片来源:艾加宪 摄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亦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蒙特利尔当地时间12月13日,在第七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角—中国日”上,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入选城市正式对外发布,成都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同时入选的还有深圳、昆明等其他5个国内城市。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等6个入选城市,还同时与来自其他国家的14个城市一起入选了“自然城市”平台,这也是首次有中国城市入选该平台。

作为全球范围内海拔落差最大的特大城市,成都生物种类繁多、门类齐全,特有、珍稀物种异常丰富,被誉为“中国西部花园”。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引领下,其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公园城市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城市的幸福感也不断提升。

放眼国内,成都已经连续14年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在城市幸福感和吸引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成都又形成了怎样的“生态密码”?

环境优化:“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常现

“一个城市,和人到底是什么关系?我觉得城市首先吸引我们的是前景,然后征服我们的是底蕴,最后留下我们的是温度。”在六神磊磊眼中,古往今来成都都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

图片来源:刘恒 摄

宜居的基础条件即生态环境的优越性,而“把城市建在公园里”的成都优势独具。“绿道344.8公里、绿地219个,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6平方米……”数月前,龙泉驿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向笔者展示,从青龙湖公园至锦绣天府核心区“串珠成链”的生态公园体系。

这仅仅是公园城市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成都,“公园是离市民最近的地方”,全市规划了1.7万公里的天府绿道,不仅有连片的公园、河滨走廊,还有更多小绿地、金角银边散落在居民小区周围串起市民的日常活动空间。公园、绿道成为大家休闲打卡地,散步、骑行也是市民生活的新风尚。

在更大一点的兴隆湖公园等地,还能见到角鸊鷉等水鸟扎堆来过冬。这些鸟类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格外敏感,截至2021年底,成都记录有鸟类511种,较五年前增加了45种……

近年来,成都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公园城市建设,不断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作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成都的生物多样性亦十分丰富。比如,现有鸟类、兽类和全国高等植物分别有532种、114种和3139种,分别占据全国总种数的32.88%、16.45%、10.08%。

图片来源:喻甫焱 摄

这背后,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优化。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长至299天,PM2.5浓度累计下降58个百分点,“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常现。

这“一升一降”之间,成效凸显。

“这源于这十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成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要领导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十三五”期间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长支撑起年均7.3%的经济增长。

成都围绕打好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等十大攻坚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和水平都迎来跃升。比如,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由71.1%提升至100%;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33%;成都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8%,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2.6%。

在成都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主要源自于管理方式的转变,扁平化、及时化的管理方式,能够让问题更快得到解决,“我们以前大气、水污染的防治管理主要是靠文件的下发和执行,而现在能够实现系统的自动派发。”

比如,某地颗粒物突然上升20%~30%,就会触发报警,信息就会上传至我们的平台,然后自动派发至属地或者距离站点比较近的网格人员。

借助“智慧蓉城”平台,成都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大脑中枢”。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也使得当地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科学化、精准化。

绿色机遇: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202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这也给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动靠前,牵头推动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成效不断凸显。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达1643亿元,同比增长20%,引进重大项目30个,培育链主企业8家。

“我们系统梳理绿色低碳重点目标企业100家,获取重大项目信息32条,在此基础上已成功引进投资300亿元的阳光电源、投资200亿元的亿纬锂能、投资100亿元的蜂巢能源。”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推动星源材质等5家企业的招引。此外,还与锂电龙头宁德时代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这也是成都新能源领域迅速发展的直观体现。不久前发布的《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1)》显示,培育绿色低碳重点产业,光伏、锂电池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全市绿色低碳企业实现主营收入约1900亿元。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成都已经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设计产品4项、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产业结构调整成效逐渐凸显。比如,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相关负责人称,“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使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了141%,用工减少了40%,不良率降低了12.5%,碎片率降低了25%。”

图片来源:何超 摄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下,成都与“一市三州”(攀枝花市、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协同发展渐入佳境。前者在科研、制造、人才和市场方面独具优势,而后者则在清洁能源及矿产资源方面得天独厚,其合作也给区域协同发展带来新的空间。

一方面,拥有发展低碳产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来提升企业家的幸福感。比如,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对通威太阳能和通合新能源高效晶硅电池项目实施告知承诺制,环评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压缩至12个工作日。”

有多位企业家曾告诉笔者,成都对自己的“吸引力”一方面在优渥的生态本底,另一方面则是细致入微的服务意识,“甚至会主动上门来对接需求”。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作为成都企业家的“幸福感”。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要领导在今年市两会期间谈道:“到2025年,成都将力争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这种低碳产业的强劲发展,对于成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低碳化发展的影响力将持续释放。

比如,成都已经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45.9%、清洁能源消费占比64.4%。

引领示范:为低碳城市建设探路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看来,成都的未来不是要建一个“低水平的公园城市”,而是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但同时资源环境消耗不再增加,碳排放不断减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这才是最和谐宜居的公园城市的目标。”

这是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命题。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如何率先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转型,不仅考验城市低碳产业支撑以及现代化治理水平,更加考验城市的创新能力。

图片来源:王仕德 摄

近年来,成都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六大体系,实现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双降”目标,并且公园城市建设案例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背后离不开绿色低碳领域强大的创新能力的支撑。

一方面,是低碳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在这个方面,四川天府新区是原始创新和产业研究的前沿阵地。

“我们研究院所做的事情跟‘双碳’联系非常紧密,在智慧水电、风电光智慧能源、新型电力系统、智慧氢能与新型存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突破。”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四川院)院长助理、科技创新部主任吕岚春谈及。

比如,小金县小金川河流域世界首例梯级水光蓄互补联合发电系统投产;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关键技术在全国超过一半的风电、光伏装机基地中应用……

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得成都在低碳领域逐渐形成创新策源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链路,成为其向低碳化转型的重要动力。

目前,成都建立了由绿色低碳产业集团牵头,10余家在蓉高校院所支撑,76家绿色低碳骨干企业参与的产业创新联盟,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通过创新资源优化组合,做强产业链,做大产业增量。

与此同时,从原始技术的重大创新,到产业化应用,再到智慧精细现代化治理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成都方案”逐渐涌现。比如,建立大气院士(专家)工作站,健全1197个大气和208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的天空地一体环境监测体系。

“我们用数据驱动的模式来支撑生态环境的精准治理”,成都市生态环境数智治理中心相关负责人看来,该中心在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中承担三类角色:

一是数据共享中枢,二是智慧决策中枢,三是线上调度中枢。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基于线上全流程化的调度系统,高效处置涉气、水、督查、应急等业务事件。

他透露,截至2022年12月,通过市网络理政办数据共享平台接入13个市级部门数据,共计350亿余条。接入生态环境物联网数据3690家,接入外部物联网终端78200个。“2022年以来,已经累计派发处置16907条日常调度任务,办结15228条。”

在决策辅助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了“AI大气小尺度精准溯源”、“基于人工智能的白河流域监管”等支撑三个治污、五个精准的环境治理新模式、新场景。

图片来源:周建勇 摄

此外,成都还是国内首创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的探路者。不久前,“碳惠天府”新场景新伙伴发布仪式暨绿道低碳骑行公益活动现场透露,今年还将新增37个“碳惠天府”线上线下碳积分新场景,实现公众碳积分触手可及。

过去十年,成都不断推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建设,一个个生态惠民的新场景、新模式持续“上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进一步凸显着成都市民的幸福指数。(文中图片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文字 |  淡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成都市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