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智媒体”智囊团解答:文化产业如何乘上数字经济“东风”?

每日经济新闻 2022-11-24 22:32:41

当文化变成数字资产,在全面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机遇下,数字经济又该怎样创新发展?在当天下午的论坛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巍、蚂蚁集团数字科技公共服务行业副总经理陆唯一、人民文遗(四川)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雷萍等来自国内科技、文创、知名高校院所等领域的9位重量级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了不同主题的演讲,并深刻探讨数字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每经记者 杜蔚    每经编辑 杨欢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智能化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实现高质、高效转变的巨大推动力。当下元宇宙、数字藏品几乎成了所有企业都希望涉足的业务。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数字藏品对我们文化产业、文化的传承创新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契合我们国家要打造实体经济,促进消费,打造国内大循环的要求。”11月24日,国研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布在由成都市委宣传部指导,成都传媒集团主办的2022年中国智媒体50人论坛•成都峰会“智媒体助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数字藏品能满足年轻消费多元化、多维化和新潮化的需求,同时数字藏品也降低了文化创造的门槛。

“智媒体助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论坛现场 每经记者 杜蔚 摄

打造规范的数藏交易体系,已成为业内的集体呼声。当文化变成数字资产,在全面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机遇下,数字经济又该怎样创新发展?在当天下午的论坛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巍、蚂蚁集团数字科技公共服务行业副总经理陆唯一、人民文遗(四川)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雷萍等来自国内科技、文创、知名高校院所等领域的9位重量级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了不同主题的演讲,并深刻探讨数字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完善交易体系,引导资源向数藏领域进行有效配置

“文化软实力哪里来?如何创造性、创新性发展?那就是文化数字化。”演讲伊始,李布就道出了对数字藏品的看法,他认为这个产业极其有意义,大力发展数字藏品是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把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变成了数字资产,进而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现在,不管是文化机构、博物馆、图书馆还是各类大IP等均纷纷进入数字藏品领域。

“总体来说,数字藏品生态圈已经基本出现。尤其是在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利用技术优势纷纷进入这个行业后,国有平台、企业也开始进入。”李布进一步指出,由于文化交易所连接着数字版权、文化交易机构等,所以在审核、登记、交易、转让、维权等方面可以提供一系列服务,使整个数字藏品体系慢慢形成。

李布线上参会 每经记者 杜蔚 摄

李布认为,数字藏品也在推动着实体经济发展,文化创新带动了旅游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结合的更加紧密,满足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我国数藏已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弱化金融属性,侧重内容属性的数藏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数藏将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有效路径,“鼓励原创数藏,而不是一张简单照片。”李布认为,想要规范整个数字藏品体系,“要把交易平台作为关键环节来把握好。完善交易体系,逐渐让市场对整个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能够引导资源向数字藏品领域进行有效配置。在促进数字藏品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我们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我们新格局的建设。”

数字经济与数字媒体协同共生,需复合跨界型人才

在文化领域,博物馆是重要力量,不过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承载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教育使命的博物馆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博物馆如何存续下来,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有6138家博物馆,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博物馆体系。”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谢梅表示,“‘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已经成为旅游项目新热门。”

大众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谢梅表示,中国“Z世代”人群约占3.25亿人,撑起了4万亿的消费市场,开销占全国家庭总开支的13%。Z世代有着与众不同的消费习性、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消费品位、消费模态和消费特质。

谢梅发表主题演讲 每经记者 杜蔚 摄

因此,在谢梅看来,数字经济是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既是传统经济转型升级的“跳板”,也是未来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蓝海”,正前所未有地重构着经济发展“新图景”——元宇宙。“我国省级博物馆都已开设了云博物馆,云浏览等,这样来扩展我们的观览方式,人次总数超过40亿。”

“未来数字经济时代博物馆转型就是这两个方向,一个数字化,一个产业化。首先,要承认博物馆经济价值产业化开发必要性;其次,我们要借鉴世界顶级博物馆经验,整合区域的文化艺术资源,实现博物馆的整合经营;再者,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技术,构建下一代的数字博物馆。”谢梅说。

人才培养,也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环节必不可少的助力。“数字经济和数字媒体一定是协同共生。我们对数字媒体的人才培养要更加复合化,打造复合型跨界型人才,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传媒人才适应互联网大发展,进一步和数字经济协同进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表示。

国研经济研究院调研中心主任魏开明亦认为,元宇宙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数字化手段无处不在,但有科技无内容会空洞

数字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发与会嘉宾热烈讨论。

“腾讯、网易等数字文化企业巨头,正在主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金巍表示,文化数据也将是文化生产的一个重要趋势。他希望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系统和综合性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能融合发展。“从文化经济活动来讲,我们原来的资产形态都可以数字化。原生的数字文化数据资产会越来越多,所谓的数据不是人口等电子化的信息数据,而是生产要素性数据。比如,拍电影特效后形成的数据库,经过改造后会生成新产品,这些就是文化数据。”

此外,金巍还指出,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除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规模大概有3700亿,当中62.45%是投向数字文化产业的,“接下来在文化产业投资中,除了银行信贷部分,对数字文化经济领域的投资比例将越来越高”。

多位嘉宾共同探讨“数字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每经记者 杜蔚 摄

近年来,文旅业全面拥抱元宇宙。“把传统景区门票数字化,做成数字纪念票,可以让游客跟景区建立线上连接,即便离开景区,未来景区有任何线上化场景等都可以通过数字票把用户再次召唤。”陆唯一表示,将景区和用户产生连接,就是一个元宇宙入口,未来这个入口还有更多想象空间。“整个文化已经从传统IT化,逐步走向平台化,平台化的核心是连接、服务;未来,科技+、体验和线上都将是数字文化的趋势。”

“数字化手段无处不在的,但如果只有科技没有内容是非常空洞的。”雷萍指出,大IP的选择很重要,进而再通过科技手段来提升、包装。“数字化、沉浸式、交互是未来的方向。文化的数字化不光是从线下到线上,线上也可以变线下,双向融合、双向发展。”

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副总裁金穗指出,数字化成为常态后,文化要附着在实体经济里。“文化+科技+实体经济,可以带动产业价值增值。”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数字经济 文化传媒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