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每日经济新闻董事长、总编辑闻达:媒体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思维转变和流程重塑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6-17 22:05:50

◎6月17日,“第六届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峰会”在北京拉开帷幕,每日经济新闻董事长、总编辑闻达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在数字化浪潮中,每日经济新闻的数字化实践与探索。

◎闻达表示,“每经拥有AI产品矩阵,包括AI快讯、AI音频、AI视频、AI电视、AI海外传播。已经实现了全生态内容生成和传播体系,而这一切都是始于2020年定下的转型战略。”

◎“数字的演变浸透着历史的智慧,回到媒体本身,用数字技术服务于内容生产,把最好的内容以融合传播方式触及最大面积的受众,就是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本质。”闻达总结称,“每经将守住初心,坚持主流导向,以数字化引领趋势,希望与各界朋友一同携手,共同推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行稳致远。”

每经记者 丁舟洋    每经实习编辑 杨夏    

“将数字与文化、数字与经济、数字与未来高度结合,这恰恰是媒体人在数字化浪潮中不断思考和实践的方向。”6月17日,“第六届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峰会”在北京拉开帷幕,每日经济新闻董事长、总编辑闻达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在数字化浪潮中,每日经济新闻的数字化实践与探索。

每日经济新闻董事长、总编辑闻达演讲现场 图片来源:直播截图

闻达坦言,与诸多传统媒体一样,每日经济新闻也同样面临着转型、生存的压力。日前,人社部等四部门一则通知,将广电等行业纳入“特困”行业名单,当年的“高富帅”居然变成了特困户,让人唏嘘不已。这其实也折射出媒体生存的困境,而现状更是如此。

“但牢骚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形势比人强。”闻达表示,2020年,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每经”)开启了数字化创新的探索是大势所趋,也是媒体人不断迭代创新的原动力驱使。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绝不仅是APP或模型算法,也不仅关于IT和技术,它更关乎媒体的价值主张、流程重塑和工作方式,更重要是新的思维理念。

作为峰会主持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智库副理事长陆地认为,从一张报纸起步做到文化经济品牌,闻达的演讲道出了媒体成功的密码。“他不是把每经当成一张报纸办的,而是当成产业链办的。”

第六届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峰会是一场聚焦万千目光的数字文化产业盛会,被誉为数字文化领域的“达沃斯”。本届峰会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网信办和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指导;由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智库、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联盟、每日经济新闻、玉泉智库主办;由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协办。

第六届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峰会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韩阳 摄

拥抱技术而不是抗拒技术

数字化翅膀扇动,影响了媒体各个神经末梢。迫使媒体全流程模式的智能化、数据化,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谁率先拥抱技术、拥有技术,谁就能在媒体转型的过程当中,获得一种更具前瞻性的战略。每经拥有AI产品矩阵,包括AI快讯、AI音频、AI视频、AI电视、AI海外传播。已经实现了全生态内容生成和传播体系,而这一切都是始于2020年定下的转型战略。”

2020年,每经开启技术转型元年,“每经AI战略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覆盖超4000家A股公司的每经AI新闻写稿系统;2021年,沿袭AI写稿的底层逻辑,每经结合元宇宙虚拟主持人,启动了新闻可视化、AI视频化的规划与开发,上线每经AI电视;今年5月10日,“中国品牌日”,每经与中证指数公司合作编制推出的“中证每经上市公司品牌价值100指数(简称每经品牌100,代码:931852)”正式上线……

历数每经近年来的技术转型,闻达表示,上述种种举措为每经带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5项,其中AI产品相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项;入驻信息及视频平台21个。诸多软著作权也在申请之中。

“我们深知,区区十几项软著权,在高科技云集的中关村,如沧海一粟,不值一提。”闻达说,“但对过去血液里没有任何科技基因的媒体而言,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却是一个创新,是每经转型尝试非常有意义的一大步。”

在技术转型的道路上,每经不是独行者,合作才能双赢,合作才能多赢。技术公司、智库、高校、协会等诸多优质机构与每经携起手来,共同开拓数字化创新的壮丽征途。

“比如说每经AI战略合作,就是与小冰公司合作的结果,每经100品牌指数也是与清华大学中指公司创新的成果,每经联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联合打造ESG行动派;还与环保领域NGO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打造A股绿色报告。”闻达举例道。

每日经济新闻董事长、总编辑闻达演讲现场 图片来源:直播截图

在闻达看来,与这些机构合作,让每经大量记者、编辑形成真正的思维转型,逐渐建立了数据思维、技术思维、产品思维,使得每经构建了高效、专业的生产模式。

未来媒体的三大特质

展望未来媒体,闻达认为将具备全数字化、全形态传播、全场景交互的特质。

“大家都在讨论大数据,目前来看传统媒体没有一家真正拥有自己的大数据库,如果简单地收集数据本身没有太大意义,数据一定要进行清洗,并且根据媒体自身的需求,标签化结构化处理,同时处理后的数据还能非常便捷地调用组合再生产,它的价值才能有所体现。”闻达表示,“每经花了近一年时间反复摸索试错,目前只是初步的搭建完成,距离我们理想中的大数据中心、数据智库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对于全形态传播,闻达提出,现在的媒体几乎都能够形成文字、图文、音频、视频的传播,但这样各种形态的产品是相互是独立的,其结果是有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所以很难形成量产,更谈不上传播的影响力。

“只有当利用AI技术赋能,当处理数据的数据中台建立起来,将获取的每一条线索快速形成多形态的模式,也就是说文字、音频、视频一体化生成,并迅速分发到各个平台,才能形成高效传播,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并充分整合人力资源。”

此外,未来媒体可以随时进行全场景交互,交互方式也是多形态。“每一个人都是制作者也是使用者,千人千面,千人千屏,最终私人定制成为常态,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闻达阐述道。

数字是如此神奇的思想工具,古往今来的先贤们都对数字的价值有着认知和探索。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思想家提出“万物皆数”,他们认为宇宙是由科学的世界和美的世界构成,“0.618”黄金分割由此产生。在东方,老子《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几千年前就已经悟到数字和宇宙之间和谐奇妙的关系。

“数字的演变浸透着历史的智慧,回到媒体本身,用数字技术服务于内容生产,把最好的内容以融合传播方式触及最大面积的受众,就是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本质。”闻达总结称,“每经将守住初心,坚持主流导向,以数字化引领趋势,希望与各界朋友一同携手,共同推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行稳致远。”

封面图片来源:“第六届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峰会”直播视频截图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数字经济 文化传媒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