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每经热评丨应对全球通胀当拆除不合理的贸易壁垒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5-23 22:45:59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从粮食到能源,从金属到棉花,支撑现代经济的基础商品的价格接连创下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新高。最新数据显示,美、欧、英4月物价分别上涨8.30%、7.40%、9.00%,巴西、印度两个大型新兴经济体则高达12.13%、15.08%,就连长期与通缩战斗的日本,4月CPI数据也上涨了2.50%。

四十年来最严重的通胀已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风险。高通胀会迫使各国央行加快紧缩步伐,但紧缩是有代价的,乐观的情况下经济只是减速,悲观情况下则是衰退。通胀对企业同样有害,价格上涨的传导首先体现在企业部门,企业在调价之后才能传导至消费者,这种时滞必然冲击企业利润,导致企业基本面恶化。通胀同样会改变消费者行为,必需品涨价严重影响低收入人群福祉,耐用消费品则因为其非必要性而面临需求萎缩的考验,一旦劳动者要求更高的工资,那整个经济将面临工资-物价的螺旋式上涨,正如现在美国所面临的情况。

无论是对央行收紧的预期,还是企业缩水的业绩,对资本市场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空。美联储释放“基本排除加息75个基点”的鸽派信号后,美股市场的反弹不过是昙花一现,随后又陷入恐慌性下跌。市场在抛弃高估值的科技股之后,紧接着又开始抛售业绩下挫的消费类股票,沃尔玛、塔吉特等零售巨头一度创下30多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除了少数资源股,市场似乎没有了安全的地方。

作为控制物价的第一“责任人”,全球央行纷纷加息以抑制需求,但要在平抑物价的同时避免经济硬着陆,如今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难以企及的目标,因为造成本轮通胀的症结并非单一的货币因素。本轮通胀的根本在于西方央行过度的流动性投放,居民部门在疫情期间积累的储蓄在正常化之后本就积累了推动通胀的巨大动能,但西方央行并未能前瞻性地对货币政策收紧,错过了最佳时机。

此外,也应当看到,疫情、俄乌冲突对全球供应链的沉重打击,还有商品涨价背景下一些国家出台的限制出口的措施,叠加美国此前针对多个国家施加的高关税壁垒,成为通胀的另一个重要推手。常规力度的加息只能消解通胀压力的一部分,激进加息将需求强行压制到收缩的水平可以彻底解决物价问题,但这样的代价是经济硬着陆,其造成的伤害并不比高通胀小。

近年来,逆全球化的论调颇有市场。但如今的全球通胀表明,即便是局部的贸易障碍,也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全球分工、全球贸易,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以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更多的供应,仍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就近生产、短链生产也可能兴起,但只会成为现有体系的补充。因此,应对通胀不能只靠加息,降低或者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应当得到更严肃的讨论和执行,比如美国一些商会呼吁美政府取消或降低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限制棕榈油出口的印尼已解除禁令,巴西政府最近则是减免了11项产品的进口关税,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类似的动作。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全球贸易体系后,为全世界创造出了富足的产出和低物价的美好局面。但如今,汽车、食用油甚至奶粉都出现了短缺的局面,短缺必然带动价格上行,通胀无法避免。修复受损的国际贸易体系,拆除不合理的贸易壁垒,显然是当下应对通胀收益最大、成本最小的选择。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通胀动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