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近8000万人次“云”逛文博 95后成观看主力军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5-18 20:43:22

◎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新时尚,很多年轻人喜爱上了“云” 逛文博,一批文博节目更是通过科普和美育拉近了年轻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

◎发展到今天,博物馆的意义早已不是保存文物的方式,而是可以与用户产生互动,那是一种更为沉浸的文化学习,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不过据艾媒咨询CEO张毅观察,“云”逛博物馆还没有完全破圈,讨论“带货”也为时尚早。

每经记者 毕媛媛    北京报道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785090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乃至国家的历史文化,阅读书籍并不足够,博物馆亦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

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全国各地博物馆开展不同活动,优酷也发布《2022文博节目报告》,从互联网平台角度揭秘年轻人“云”逛文博的具体数据和爱好。

不过据艾媒咨询CEO张毅观察,“云”逛博物馆还没有完全破圈,讨论“带货”也为时尚早。“建议有一些主题的方向,针对不同的题材、新闻热点、文化背景甚至热点的影视剧,把每个地方博物馆的特色呈现出来,从而再延伸出‘带货’或者文创主题的活动。”5月18日, 张毅通过微信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8000万人次“云”逛文博,六成热衷中国传统文博节目

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新时尚,很多年轻人喜爱上了“云” 逛文博,一批文博节目更是通过科普和美育拉近了年轻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

根据优酷发布的《2022文博节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8000万人次“云”逛文博,其中六成热衷中国传统文博节目,国内外文博节目观看人次分别占62.5%和37.5%。

关于为何选择观看文博节目,超六成年轻人认为,文博节目弘扬传统文化,契合时代精神,有获得感,亦是学习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报告》显示,文博节目“95后”观众中占比达到35.5%,成为主力军,含90后在内的年轻人占比近六成。

图片来源:《2022文博节目报告》

年轻人最爱哪档文博节目?《报告》显示,最受欢迎的是《国家宝藏》第三季,此外,《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博物馆之夜》《隐秘的细节》《国宝100》等文物类、考古类节目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文博节目TOP5。

数据来源:《2022文博节目报告》

透过文博节目,42.5%的年轻人表示希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25.8%的年轻人希望学习世界文明史,20.4%和10.2%的年轻人则希望了解文化艺术背后的精神价值和中西方名画名作。

数据来源:《2022文博节目报告》

在观看节目过程中,网友化身鉴赏家,热衷于在弹幕、评论区交流。《报告》显示,“文物超有料”“民族自豪感”等近7万条正能量弹幕聚焦国宝和文化自信。其中弹幕高光时刻的前三档节目分别是解密硬核文物“瓷母”各种釉彩大瓶的《国宝100》首期,探寻三星堆与中原谁先掌握了青铜的《隐秘的细节》第一季第二期,聚焦青铜神树出土的《古蜀秘境:三星堆迷踪》首期。

优酷表示未来还将推出文化探索纪实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带领观众深入三星堆、秦始皇帝陵、唐长安城、南海一号、殷墟、敦煌六大考古现场,与各大博物馆馆长、资深文博考古专家对话。

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但讨论“带货”为时尚早

今天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在疫情的影响下,博物馆正在加速与新技术、新模式的联动,年轻人足不出户,也能了解世界的古今文明,感受那份最鲜活的标本。

多家博物馆都在今天有所动作,推出“文博大餐”,例如海南省博物馆“动物总动员——馆藏动物文物展”正式开展,精选了100余件套动物文物进行展出、中共一大纪念馆首发虚拟形象库宝和德妹、中古云博和MEME作为数字藏品发行平台分别发行《博物馆的力量——北京“5.18国际博物馆日”》数字纪念徽章与《博物馆的力量——“方圆四寸”》衍生版创意徽章等。

国家文物局也在今天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博物馆最新数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享受免费参观博物馆人数世界最多。

在疫情前,没有人能想到可以通过直播“见”到蒙娜丽莎,但截至目前,凡尔赛宫、大英博物馆、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中国的故宫,都已通过直播的方式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每一件展品都承载了一段历史,每一个博物馆都是城市最鲜活的文化符号。为了“让文物动起来”,疫情期间,博物馆展览 “线上+线下”并线发展。艾媒咨询CEO张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云”逛博物馆不失为一种好的替代方式。“但如何让观众更有参与感、获得感和互动感,才是关键。”同时,张毅认为,当下“云”逛博物馆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主题不够清晰,吸引观众的面不够广,宣传上缺乏力度等。

为了更贴近年轻人,各家博物馆使出新招,在文创产品上费尽心思。比如考古盲盒带动了考古热,影响到了海外;在每个电商平台的大节点,博物馆的IP授权、跨界联名也都有一席之地,其中故宫系、敦煌系的文创产品往往成为“流量担当”。

发展到今天,博物馆的意义早已不是保存文物的方式,而是可以与用户产生互动,那是一种更为沉浸的文化学习,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不过据张毅观察,“云”逛博物馆还没有完全破圈,讨论“带货”也为时尚早。“建议有一些主题的方向,针对不同的题材、新闻热点、文化背景甚至热点的影视剧,把每个地方博物馆的特色呈现出来,从而再延伸出‘带货’或者文创主题的活动。”张毅表示。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785090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