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陶勇发长文谈医护敬业:医护的敬业天然沉重,但依然相信光明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2-01 15:40:21

每经编辑 毕陆名

今日,陶勇医生发长文谈及对医护敬业的理解。他说在临床一线,敬业并不是褒奖,而是一种日常。医护的敬业天然沉重,医不好病人时,付出可能变成遗憾。他呼吁,医护奔赴向前,也需要全社会做后盾。陶勇医生说,无论经历什么,始终相信光明,就是福。

全文如下:

无论经历什么,始终相信光明,就是福——陶勇

这个冬天,疫情又反复起来,不少医务工作者又奔赴一线。恍惚间又像回到了去年,常听到感激医护工作者的话,我也想谈谈对医护敬业的理解。

我所在的医疗行业,特别是临床一线,敬业不是褒奖,而是一种日常。每年过年,留守的人群中,医护从不缺席。我最心疼那些怀孕的女同事,她们拖着沉重的身子,忍受各种不适,奔走着忙碌着,从不叫苦喊累。有好几次,我见她们在休息室里揉腿,走近一看,小腿和脚肿起来,被鞋带勒出了红印。再过一阵子,科室群里就有喜讯传来。有个很火的词叫“鸡娃”,意思是给娃娃打鸡血。医护的孩子或许不用打鸡血,他们从小开始,就看着父母在噪杂的环境里查房、出诊、换药、输液、忙不停了。

我的师妹老梁曾发过一篇微博,说我经常一周五天睡行军床,只有周末才回家。其实哪怕是周末,我也很愧疚,没有全陪在妻儿身边。总有太多事等着做,太多电话要去接。其实早在学生时代,我就观察到,老师们常年都是如此忙碌,可真正身处其中,才明白这有多难。

去年冬天我受伤时,正是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养伤期间,我看到钟南山院士连夜坐高铁奔赴武汉,电脑还亮着,钟老已疲倦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我感到酸楚,我知道他一定没睡,心里还揣着千斤重的担子。

我们朝阳医院的唐子人主任,也带着团队赶去武汉。他给我发来短视频,我刚从重症监护室出来,看着视频里他们疲惫却坚毅的样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如果没受伤,我很可能是他们中的一员。

我知道他们的工作状态,远不是“敬业”两个字就能简单概括的。2003年非典时的回忆慢慢涌入我的脑海,独自一人躺在病房的时候,经历漫长而困难的恢复期的时候,我总会去想一个问题:医护的敬业,到底是什么?

医护的敬业,很多时候充满着无奈。患者太多,医生有限,生活也很难,当人在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中艰难维系时,单薄地称赞医护“敬业”,我心里是百味杂陈的。

敬业,最基础的是爱业。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医学生,经过多年严苛的教学训练,克服重重困难仍然选择当医生,都是热爱这个职业的。热爱,自有万钧之力。但现实总比理想残酷,真正走上岗位,才会知道每天要面对高强度的体力消耗,面对无解的冲击内心的荒诞,面对残酷的生死。

然而,医护的敬业天然沉重。医好病人时,我们的敬业是被认可的。医不好病人时,付出有时会变成遗憾,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转化为仇恨。几乎所有医护,都知道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医护的共识,但很遗憾,这还未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些患者会将“医疗救治”理解为“购买服务”,认为花钱就要治好。这种理念上的巨大偏差,不断滋生出医闹、甚至伤医的恶性事件。

有一个数字,总让我唏嘘:2005年至2015年,毕业的医学生约为450万人,但从事医生职业的却只有约70万人。当“弃医改行”成为不可逆的趋势时,又何谈敬业呢?

医护的敬业,其实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建立在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上,建立在人们对医学的共识上,建立在每个医护工作者对行医的赤诚热爱上。医护奔赴向前,也需要全社会都能做后盾。

医护工作者,也是平凡的人。他们也有家人,也顶着各种的危险和压力在工作。所谓敬业,只是坚守。我真心希望,此刻,未来,医院都是让人最放心的地方。

我们都在生活里打拼着,也在困难里相互守望着。曾经,一位患者的母亲说,她愿意把她的手捐给我,因为在她眼里,我的手就是她孩子的眼睛。想伤我的是患者,想救我的也是患者。相比于仇恨,我更愿记住善良。她,还有更多的人,给了我那么多的鼓励和福气。

今年又到快过年的时候了,中国医师协会号召写下一个敬业福,我想了想,也参与了。此刻,我写下这个福字,希望把祝福送给我的医务同伴们,也希望把这份福气,传递给更多人。

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走这一遭。2020,都不容易。2021年,希望我们能一起把过去所经历的病痛、苦难都Pass掉,共同迎接更温暖和光明的未来。

因为无论遭遇什么,一直向阳而生,就是幸。无论经历什么,始终相信光明,就是福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