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筑牢“造血”机制,决胜脱贫攻坚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9-04 13:03:10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卢祥勇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国贫困人口已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一盘棋”,但如何“落子”,各地有别。截至今年上半年,贵州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92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实现331个贫困村和区定贫困县脱贫摘帽,陕西省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0.75%,四川省内贫困县减少到7个。

d918a939.png

精准施策 帮扶干部是群众的贴心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则是各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突破口。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出适合当地的脱贫政策,派遣帮扶干部针对贫困地区进行定点帮扶。

凉山州是四川省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最后的贫困堡垒。当地政府制定实施23个扶贫专项项目,汇聚东西部扶贫协助、各级对口帮扶等资源力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刘辉是凉山州雷波县海湾乡党委副书记,三年“援凉路”里,访民情、问民意、查民忧,针对村民住宿条件简陋、乡村环境脏乱差、产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逐一进行解决,全面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同时,还与驻村工作队一道,带动麻柳村56户村民(26户贫困户)示范种植芦笋260余亩,仅去年一年就亩产优质鲜笋达1000-1500公斤,新建成生态养鸡场20亩。

刘辉是千千万万个帮扶干部的缩影。不丢下一户,不落下一人,各地区优选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组织帮扶干部进村入户,认真制定和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在统筹协调服务、政策宣传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d918a939.png

因地制宜 产业扶贫是啃下“硬骨头”的良方

实现脱贫、防止返贫的根本之策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转变以往只向贫困地区“输血”的做法。政府通过引进具备相关产业优势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与当地建立长效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劳动人群进行技能培训带动就业等方式,真正地为贫困地区“造血”,从而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毕节是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的“硬骨头”。贵州省出台一揽子专项支持政策方针的同时,引进优秀企业,对毕节市进行扶贫“组合拳”。恒大集团通过开展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吸纳就业等举措,对口帮扶贵州大方县18万贫困群众。广药王老吉成立刺柠吉科创基地,通过产业扶贫有效带动贵州刺梨产业整体提高30%以上。

地处秦巴山腹地的老区巴中,截至目前5区县全部脱贫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9.7万贫困人口脱贫。巴中围绕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打造四大特色产业。以生态养殖为例,巴中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开工建设农业重点项目,推动种、养、加一体发展,延伸特色产业链。“我们的秘密,其实就是规模化。”巴中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苟斌才介绍,今年前4个月,巴中累计出栏生猪127.2万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40.8%,位居全省前列。究其原因,在于当地“抓大不放小”的策略——以龙头企业带动散养户尽快补栏。

目前,温氏集团、蓝润集团、双胞胎集团等先后落子巴中,仅蓝润集团先后投资100亿元用于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建设,签约项目和辐射农户可实现年出栏生猪300万头,带动当地逾万人实现增收。蓝润集团通过发展绿色生态农牧业,改变当地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加快了生猪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温氏集团也在巴中布局了年出栏130万头的生猪养殖项目。

扶贫的关键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是长远之计。诸如恒大、王老吉、蓝润等企业的加入,实实在在地为贫困地区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企业擅于发掘地区优势与亮点,因地制宜导入产业,持续为当地注入“造血”动力,形成长效机制巩固脱贫的同时,帮助贫困地区焕发新容。

脱贫不是终点,只是新的起点。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的同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生态宜居,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更深远的课题。

记者|吴林静 编辑|卢祥勇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c86dae8f.png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