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地铁味,一座城市的“嗅觉地标”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9-24 18:54:20

我们常说,城市因人而生。如果换种方式理解,当来来往往的行人汇聚在地铁这个封闭又拥挤的空间中,它的味道,其实就是城市之味。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们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入“地铁时代”。

9月21日,随着常州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全国已有35个城市开通地铁,总运营里程超4600公里。

地铁构成了城市活力的一个切面。因为严格的建设指标和巨额投入,有没有地铁、有多少条线路,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绵密的地铁网络,就像城市“经济动脉”,将行色匆忙的行人送达各个角落。每天上百万、上千万客流数据背后,是一幅城市生活的“浮世绘”。

与地铁有关的话题,往往自带“热搜”体质。比如,近日,南京小伙为节约时间带客户坐地铁,结果被老板骂“不带脑子”。背后的隐藏含义,是这种大众化交通工具,不够有“排面”。

不久前,女作家张晓晗一番关于“地铁味”的言论,也被送上微博热搜。“搭地铁的人身上有种特别的味道”,这个由韩国电影《寄生虫》引发的话题,瞬间刺激了公众神经。毕竟,对许多自诩“社畜”的上班族来说,一天的丧,就是从走(挤)进地铁那一刻开始的。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地铁味”究竟是种什么味?

如果一一细数:上班族随手塞进包里的早餐散发的味道、打扮精致的白领身上不经意飘来的香水味、夏日里劳动者身上充斥的汗酸味……我们常说,城市因人而生。如果换种方式理解,当来来往往的行人汇聚在地铁这个封闭又拥挤的空间中,它的味道,其实就是城市之味。

某种意义上,每个城市,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地铁味”。为此,城叔选择了几座有代表性的城市,跟身处或去过这些地方的朋友聊了聊,试图通过这个“嗅觉地标”,重新观察和了解一座城市。

讲述者:@Amelie,坐标北京

“大城市生活的艰辛,地铁上总是最明显”

作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拥挤,大概是北京地铁留给人的第一印象。现在,北京有22条地铁线、391座车站,每天超1000万人次在这里穿梭、驻足。要知道,北京常住人口也就2100多万。

乘1号线从天安门附近的单位回到西四环家里,能清晰地感到北京的多面性。在天安门站上车,你总能听到来自天南地北的方言,经常有背着蛇皮口袋的大叔大妈,手里紧紧攥着辛苦赚来的血汗钱,眼里都是不安全感。他们经常会跟你发生交集——即便盯着路线图,还是想跟你确认下一站是不是到站了。每当这时,我都能感到,在许多人心中,“首都情结”确实是存在的。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到复兴门站,车厢就会经历一次“大换血”——游客纷纷下车,往西单、王府井方向换乘;在附近上班的白领开始成为主角,他们常常戴着耳机,双眼紧盯手机屏幕或手上的书本,一言不发。

有人统计过国内地铁的发车和收班时间,发现“起得最早”的是北京,“睡得最晚”的,还是北京。新闻里常说有搭末班车崩溃的上班族,我完全可以理解——大城市生活的艰辛,在地铁上总是最明显的。有时候,周末出门见好友,想着要花掉几个小时在路上,也就只能放弃。

讲述者:@Pamela,坐标上海

“这座城市的快节奏就像挤地铁,一不小心就会被挤出去”

方便,是真的方便。作为全世界地铁运行线路最长的城市,没有哪个城市能像上海地铁一样,如此四通八达。无论你去哪里,几乎都能在附近找到地铁站。比如,因为工作原因,我最近去了一趟临港。虽然距上海市中心足有近60公里,但坐3个小时地铁,也总还是能到。

拥挤,也是真的拥挤。活在魔都,每天睁开睡眼,迎接你的第一场“战役”不是老板催着要交的方案,也不是即将见面的客户,而是“穿过人山人海遇见你”的漫漫通勤路。之前有统计,上海人民工作日平均出行半径为8公里,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9.3公里。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上海,我一天中有很多时间都是在地铁或地铁站度过的。我会在换乘地铁的间隙买早餐、吃午餐甚至晚餐——不用出站,就能找到各种便利店、面包店。下班途中,地铁便利店里经常有满脸倦容的上班族,边吃盒饭边打量窗外。这是地铁站里难得一见的“慢速”时刻,与周遭步履匆匆的行人形成鲜明对比。

魔都的地铁也很“魔幻”——有段时间,这里简直堪称“行为艺术”秀场,奥特曼、木乃伊、鹿人等层出不穷。可惜,我一次都没遇到过,倒是拎着Prada、Chanel的上班族,在车厢里随处可见。他们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座城市开放、精致的一面。

上海的交通很堵,以前你以为,“赶时间,赶紧打车走”;后来才发现,“赶时间,千万别打车,坐地铁”。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真·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地铁每天接纳着从全球各地前来寻找机会的人。这座城市的快节奏就像挤地铁一样,你一不小心就会被挤出去。

讲述者:@Mark,坐标伦敦

“在这里,地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

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城市地铁在伦敦通车,人类由此驶入地铁时代。

因为古老,伦敦地铁发生故障停车简直是家常便饭。记得第一次遇到是在上学途中,广播突然通知让全体乘客下车等候。第一次没经验,我简直急疯了,结果旁边的伦敦人都一副司空见惯的样子,有的老老实实等着,有的干脆直接出站,可能选择其他交通工具了吧。

同样也是因为年代久远,伦敦地铁到现在都没有手机信号,看书、看报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种习惯。很多上班族习惯随手拿一份地铁口分发的报纸,地铁里随时都是书页翻动的声音,恍然间还以为进了图书馆。

图片来源:摄图网

伦敦摄影师Paul Baldesare曾拍摄过名为《Down to tube》的系列作品,记录伦敦地铁中各式各样的人。

他在阐述自己的艺术主张时曾谈到:“伦敦地铁,是现在与伦敦人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东西,在伦敦工作、生活、旅游的人们都离不开它。它的脉络,如同蛛网般埋藏在伦敦地底深处,纵横交错,把伦敦的各个区域连成一个整体。在拥挤的环境中,乘客来来往往穿行于其间,每个人脸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铁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状态的缩影。”

在伦敦,地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

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伦敦的地下空间是个值得探索的好地方。事实上,伦敦一直致力于把艺术作品变成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这个已有156岁的地铁系统,甚至有一个自己的地铁艺术(Art on the Underground)项目组。车厢内,你还会不经意发现各种题材的诗歌——这个官方认可的艺术项目,已经进行了20多年。

讲述者:@Mia,坐标大阪

“如果长期在‘无声’的环境中生活,还真有点受不了”

日本轨道交通系统究竟有多厉害,相信已经不需要再赘述。在日本所有公共交通中,地铁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而说到对日本地铁的普遍印象,除了超乎寻常的拥挤,就是超乎寻常的安静。

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老公是搞城市规划的,前阵子去日本旅游,我们特地选择了“教科书级别”的大阪。第一天,我们就去了“TOD范本”,也就是大阪最大的购物中心难波公园——这座日本开发成功的城市综合体的代表项目,因其古巴比伦式的“空中森林”奇观而世界闻名。

本着调研的心态,我们特别留意了地铁广播——可能是我听过最长的地铁广播。女声特别提示,乘客不要高声说话,甚至还要把手机调成静音……这么细致的要求,确实令我没有想到。

虽然在德国也感受过被其他乘客劝告声音太大的经历,但这个要求未免有点太“严苛”了。我和老公有些不信邪,打赌日本人不可能严格遵守。

果不其然,一位老太太的手机大声响了起来。不过,她似乎有点受到惊吓,赶忙拿出手机,不仅按掉电话,还迅速将手机调至静音——就像我们开会时忘记关掉手机声音的情形一模一样。

在车厢内,日本人不讲电话、不吃东西、几乎不交谈,搞得我们也不好意思说话。这让我想起前不久,新闻报道说,昆明拟规定乘坐地铁时使用电子设备不能外放声音,不少网友都表示希望“全国推广”。我当然也觉得这是一项值得推广并落实的规定,但如果让我长期在日本这样“无声”的环境中生活,还真有点受不了呢。

小结:

曾用香水表现赫尔辛基、布达佩斯和巴黎三座城市气息的匈牙利裔艺术家Hilda Kozari说过:“一个城市的气味不只是关于海洋、风、公园、建筑物与垃圾的,它还是关于人、居住环境,以及由记忆连接的城市的情感生活、文化生活和工业生活的。”

新到一个城市,坐几趟地铁,沾上成都火锅或者北京涮羊肉的火味、纽约曼哈顿的香水味或者伊斯坦布尔大巴扎的香料味,就是快速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地铁 城市 嗅觉地标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