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巴曙松:“基础设施+房地产”增长动力模式日渐式微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9-01 22:27:08

月1日,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在第十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暨改革开放40年医药行业发展成就展上表示,目前所说的中国经济转型,其实就是“基础设施+房地产”这样的增长动力模式已经日渐式微,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实习编辑 廖丹    

Upload_1535811940726.thumb_head

每经记者周程程 摄

9月1日,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在第十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暨改革开放40年医药行业发展成就展上表示,目前所说的中国经济转型,其实就是“基础设施+房地产”这样的增长动力模式已经日渐式微,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巴曙松指出,作为新经济的生物医药行业,和传统房地产业的发展投入相比,目前还不是一个数量级。2017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万亿,而中国医药行业一家龙头翘楚企业恒瑞医药的研发投入为17.6亿。“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需要有金融资源的支持。”他说。

巴曙松表示,从美国、欧洲等地的发展情况来看,第一靠研发,靠科学家和企业家。第二靠资本市场,靠投资家给他们提供融资的平台。特别是IT和医药行业的发展更有赖于此。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发力。数据显示,中国研发支出规模在1985年突破100亿大关以后,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其中2001年到2010年这十年时间,每年研发支出增速均在20%以上,研发支出的规模从2001年的1000亿左右,到2012年突破了1万亿以上,2017年1.75万亿元。

后续中国在研发投入上有望继续加码。巴曙松认为,目前观察来看,中兴事件后,中国本土的研发投入应该会有大的加速,更加希望投资界、金融界能够共同参与,形成协同效应。

但需要注意的是,巴曙松指出,新经济企业发展具有独特性,这可能会让其面临找不到合适融资渠道的困境。

巴曙松表示,传统一般的产业,比如制造业,在刚刚创业的时候,淘汰率非常高。但在此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能够在市场找到相对应的不同的融资工具,满足其融资需要。比如,企业开始创业,往往是依靠一些天使投资人和种子基金进行“孵化”。后来慢慢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业务增长很快,但是没有盈利,没有现金流,甚至没有业务记录。这个时候有A轮、B轮、C轮资金的介入。再后来,企业慢慢开始有了盈利,PE进入,最后进入成熟期,盈利规模扩大,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上市。

但这种融资方式在一些新经济领域则不完全适用。巴曙松以生物医药产业来说,典型的一个特点是最需要钱的时候是在研发的阶段。统计数据显示,60%到80%的研发支出在一二三期临床阶段,在这个时期既没有盈利,也没有现金流,有的只是临床检验、审批的进展。这时候企业需要钱,但又达不到上市的标准。

巴曙松指出,传统融资渠道未能满足新经济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目前,中国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对中国新经济企业发展形成一定制约。在原有的制度下,金融资源还会按照原有的惯性,看重企业能够在当前的环境下拿重资产进行抵押担保,最终,这些资源还是涌入房地产企业、产能过剩等资产比较重的企业。

巴曙松表示,中国经济现在正处于新旧增长动力换挡时期,需要把原来配置到旧经济的金融资源,进行一些改变与创新,从而引入到新经济中来。

今年4月,港交所上市新规生效,为未能通过财务资格测试的初创公司(包括未有收益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开辟上市途径。在巴曙松看来,港交所上市制度的优化,助力了新经济发展。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巴曙松 基础设施 房地产 新经济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