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

每经网首页 > 推荐 > 正文

重庆再发全球“招贤令” 各地频出“人才新政”令高校教授迷茫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8-18 12:50:18

近日,重庆市政府发布消息,其将立足创新和产业需求,今年拟引进100名“高精尖缺”人才,签约100个优质项目,并储备一批意向项目和人才。

这已是重庆市政府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第三次就“引才”二字大作文章。不只是重庆,近两个月以来,包括武汉、长沙、济南和成都等多个城市均出台了一系列条件优厚的人才新政,“人才争夺战”已现白热化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轮“人才争夺战”中有部分高校教授颇感迷茫。“由于学校对本校出身的人才和外部引进的人才的待遇有较大区别,担心老师申报成功就被其他地方挖走,所以现在学校在申报‘千人计划’、‘杰青’等上面都有些纠结。”重庆一211高校不愿具名的副教授表示。

每经编辑 鄢银婵    

每经记者 鄢银婵 每经编辑 姚治宇

重庆拟引百名“高精尖缺”人才

在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一句台词“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如今,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对这句台词颇有感触。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重庆市两江新区管委会了解到,在9月9日~10日举行的2017年度重庆“国创会”上,重庆将立足创新和产业需求,拟引进100名“高精尖缺”人才、签约100个优质项目,并储备一批意向项目和人才。

“多年来,高端人才稀缺、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之一,这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导致重庆在资本市场的话语权难以与其他同等城市竞争。”重庆元素投资总经理马赟表示。

为吸引人才落地,重庆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和《重庆市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实施办法》两个文件。其中,前者注重学术评价,后者注重市场化引才,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引才政策体系。在具体优惠政策上,从安家资助、分配激励、项目扶持、培养使用和保障服务等五方面给予激励优惠政策。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除了重庆市级层面,包括两江新区等也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抢人”。

比如近期两江新区发布的“黄金十条”招商引资及人才吸引政策,对落户新区达到实缴注册资本要求的总部、金融、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型的重点企业,最高将分别给予5000万、3000万、1000万和500万元的落户支持;同时,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该区还将在5年内最高给予奖励7000万元。

“招引人才、项目所提供的优厚条件和外部环境已经发挥效力。”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何友生表示,截至2016年,两江新区全域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300个,合同投资金额11965亿元,其中外资250亿美元;已建成投产或经营的项目2242个,投资额5529亿元,其中外资163亿美元。

而据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统计显示,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引进各类紧缺优秀人才近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799人,包括“两院”院士14人,“千人计划”专家99人。2009年以来,共为引进人才兑现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个税奖励等1.3亿元人民币。

有高校教授陷入迷茫

公开资料显示,不只是重庆,包括武汉、长沙、济南、成都等多个城市均在招引人才一事上大下功夫。

自2012年,我国开始实施“万人计划”,旨在发现、培养和使用国内高层次人才,计划用10年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本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他们更宽松的环境开展创新创业。截止2016年底,首批199名青年拔尖人才中,有84人获得国家级和世界级重要科研奖项,占42.2%;有163人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占81.9%。

而在此次高级人才争夺战中,国内各个高校无疑处于焦点位置。

“现在各个省市在吸引人才上确实舍得给钱、给科研环境,对于人才评判标准则是‘院士’、‘杰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指标,学校的老师如果成功入选这些指标,那肯定是争抢的对象。”重庆一211高校副教授表示。

据该副教授介绍,自己所在的学校针对本校培养的人才和外部招引的人才所给出的待遇区别较大。“比如A老师是本校推选评上了‘杰青’,B老师是外部招引进入的‘杰青’,A老师的待遇则比B老师低3成左右,同时学校本身也担心老师评上指标后,就被其他省市政府挖走,所以对待人才培养方面非常谨慎。”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人才新政 重庆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