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论道“西部金融中心”发展前景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5-12 02:10:53

“双创盛宴”再临成都,大咖齐聚助力西部金融发展。5月11日,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进入第二天,多个重磅活动悉数登场,多位重量级嘉宾积极建言献策。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喜威 余蕊均 杨弃非 张建 每经编辑 赵桥    

每经记者 张喜威 余蕊均 杨弃非 张建 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赵桥

“双创盛宴”再临成都,大咖齐聚助力西部金融发展。5月11日,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进入第二天,多个重磅活动悉数登场,多位重量级嘉宾积极建言献策。

在当天上午举行的“2017西部金融论坛”上,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Nick Pollard(连伯乐)、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参赞Joanna Bunting(邦·乔安)、蚂蚁金服支付宝事业群副总裁邹亮等多位重量级嘉宾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为全球视野下如何推进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打造“双创”驱动下的金融新业态建言献策、进行智慧分享。

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寻找超越BAT的成都“可能”

5月11日,有中国“风投教父”、中国“风投第一人”之称的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参加了“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并在“西部金融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25年来,IDG资本在中国市场先后投资了530多家公司,包括BAT中的百度和腾讯。

其实,近年来IDG资本一直在寻找有潜力的投资标的。“在‘十三五’期间,成都是否能够出现一个超越BAT的公司?我个人觉得,这是有可能的。”熊晓鸽表示。

近两年,熊晓鸽是成都的常客。演讲一开场他就表示,“其实我是可能中国做投资的这些人中,在过去两年中来成都最多的。我去年来了6次成都,今年这已经是第3次了。”

在本次论坛上,《成都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对此,熊晓鸽表示,看到政府的《规划》,感到非常振奋。任何地方的一个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熊晓鸽还以美国硅谷,中国北京、深圳等地为例,讲述了“榜样公司”对创业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对创业团队的影响。

IDG资本近年一直寻找新的企业,看能否“超越自我”投出比百度、腾讯更有潜力的公司。“在‘十三五’期间,成都是否能够出现一个超越BAT公司?我个人觉得,这是有可能的。”熊晓鸽表示,BAT这样的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当地很多创业团队,都是从这些早期的初创公司里出来的。现在IDG资本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都有基金和团队,而在西南地区还没有,希望下一个建立在成都。

那么,创业公司能从哪些方面超越BAT?熊晓鸽首先谈到国际化,“这是BAT 需要提升的地方,也是我们的一个机会。”

此外,熊晓鸽还表示,成都在实体经济方面有很多自身优势,只是要看能不能做成国际化企业,怎么样把它做大。

熊晓鸽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目前主要是谈基金的事情,至于具体的文创类投资项目可能还需要以后再说。

“在文创、旅游等方面,成都有很大的优势,可能需要把它发掘出来。希望我们能像早年在深圳,北京、上海的时候一样,起领头的作用,尽快在成都打造一个投资金融中心;也希望IDG资本能跟成都的同事、同行们一起,共同借助这样的平台,真正投出一些超越BAT、更国际化的公司。”熊晓鸽说道。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科技创新需要金融创新的配合

在一个技术变革的年代,金融应如何发挥作用?

“经济的创新,科技的创新,都需要金融创新的配合。”5月11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创新未来的表达形式很难预测,所以需要一个市场试错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需要金融创新密切结合技术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

当天上午,作为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的重头戏,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金融工作局承办的“2017西部金融论坛”吸引了多位国内外一线的金融专家、企业大佬参加。

胡志坚表示,任何创新都是新动能,但要成为经济的主导动力,应该是全面扩散、渗透型的创新,“比如信息通信技术是向整个经济领域全面扩散,所以是渗透型创新,是GDP的主要来源。”

对于明年的热点,胡志坚坦言这就“不知道了”,不过,肯定会有新东西,“因为信息通信技术在不断地用它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去冲击传统行业,所以我觉得金融要服务于产业就要瞄准这些方向。”

他同时表示,和过去做芯片、计算机系统所有不同,现在的产品周期相对较短、门槛较低,主要是通过应用技术创新去改造其他部门,“所以这个时候是创新创业的好时机。”

胡志坚还提到,发展金融创新、金融科技,要适应新技术,要把握与其他领域的技术交叉融合这样一个特点,“结合具体的创业模式、经济形态、产业形态的需求进行金融创新。”

最后,他表示,成都现在在人才引进方面做得很好,这几年发展势头非常好,说明成都市政府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希望成都可以借着这样的势头,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确保成都的金融业健康发展。

(实习生赵思强对本文亦有贡献)

国研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金融支持“双创”应保证中小企业得到更多资源

“如果大企业下面能够成长出更多小企业,好比‘大树底下好乘凉’,我想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道出了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需要的平衡。

5月11日上午,在参加在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金融工作局承办的“2017西部金融论坛”时,赵昌文针对金融如何支持创新创业发表了看法。在他看来,政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首先应该尽可能多地为中小型创新企业着想,保证这些企业得到更多的金融资源,而不是把所有的关注焦点都投在大企业上。

“一个社会没有流动性将是一潭死水,一个地区没有流动性就没有活力。同样,企业如果没有流动性,恐怕很难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动力。”赵昌文表示,如何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成长成大企业,这其实就是企业的正向流动性问题。

如何保证这种正向流动?赵昌文认为,如果能在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找到平衡,对此将大有帮助,“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必须保证中小企业有更多机会得到增量创新资源。这个应是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个方面。”

此次已经是赵昌文第二次到成都参加创交会。去年,他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成都有很好的发展基础,拥有非常强的资源聚集能力和科研能力,产业门类也很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很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竞争实力,未来可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在本次论坛上,他对成都建议,“继续鼓励大企业的同时,如果能把更多的增量资源用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也许可以为成都的未来赢得一片新的蓝天。同时,深圳的经验值得成都学习。”

他表示,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建议成都把更多的精力、资源花到如何把技术变成钱的过程上,在这个过程中,成都可以学习深圳成立若干民办的科研机构以及如何把钱花到“人”身上。

此外,深圳的人口结构也值得研究。“年轻人、外来人关系着一座城市能够成为创新型城市,如何让这两类人多起来,政府其实大有可为。大家可以去看看深圳这些年在人才方面花了多少钱。”赵昌文表示,“我觉得这是成都在如何把现有的技术转化成钱方面,需要好好发力。”

CFA协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连伯乐:高级金融人才在成都加速成长

“金融人才的培养在中国西南地区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也看到,金融人才的快速增长正愈加成为其金融行业发展的巨大增量。”5月11日,在成举行的“2017西部金融论坛”上,CFA协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连伯乐(Nick Pollard)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作为全球投资业中含金量最高的资格认证,CFA被视为进军华尔街的“入场券”。根据CFA协会此前的报告内容,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在内的世界知名金融服务公司与来自多数国家的银行都将其视为衡量从业人员职业水准和职业道德的最佳标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截至去年6月,在全球范围内颁发的CFA认证不超过6万人。与CFA相匹配的高级金融人才所处的稀缺状态也显而易见。

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紧缺,也意味着中国在此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巨大潜力。连伯乐在论坛上表示,亚太地区是CFA人才增长最快的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去年一年的应试者达5万人,而今年可能超过6万人。

在他看来,这种对专业考试的热情能够显示出一个地区金融人才的发展情况,这在金融行业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中国已有愿景要增加更多金融专业人士,这是非常好的。同时,中国也在保持金融人才方面也有很多优势。”

更多细节也体现出中国提升金融人才实力的前景。根据连伯乐在论坛上分享的数据,CFA的应试人员变得越来越年轻,在性别的多样性上远超过世界总体水平。同时,作为金融业的前沿领域,中国的科技金融高速发展、绿色金融体系也开始建立,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领先的。

连伯乐还提到,在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的成都,人才的快速增长正愈加发挥出巨大的推动力,“在过去6年中,有9000名未来的金融专业人士在成都参加了我们的考试,今年我们将有新的2000名。一个CFA社区已在此形成,通过集聚效应,能带动更多的金融人才。”

他建议,下一步,可以通过加大对当地金融企业在全球金融认证系统方面的宣传,让更多高级金融人才能够在成都才有所用。同时,也可以加大对有潜力人才的个人投资,帮助更多金融人才提高金融处理能力与职业道德。

蚂蚁金服集团支付宝事业群副总裁邹亮:无现金社会使金融更普惠商业更智能

当我们真正进入“无现金社会”,会是怎样一番景象?5月11日上午,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探索者,蚂蚁金服集团支付宝事业群副总裁邹亮在参加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金融工作局承办的“2017西部金融论坛”时,分享了他对进入“无现金社会”的思考。

邹亮表示,“无现金”其实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放眼全球,在美国,现在80%的消费都是通过银行卡来进行。而在过去几年中,支付宝已经搭建起了一个平台,让大众开始习惯“无现金”。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邹亮坦言,这两年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对无现金社会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都显著提高,无现金社会发展加速趋势明显。

他提到,今年4月,蚂蚁金服和联合国环境署在杭州发起建立无现金联盟,“未来5年,蚂蚁金服会持续投入60亿元帮助联盟成员推进无现金发展进程,这是国内推动无现金社会发展最大的一次举措,希望推动全国无现金社会加速发展。”

在他看来,高效化是无现金社会的发展目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会通过自身数据的积累沉淀,开启整个社会高效化的大门。邹亮表示,这个过程一定是通过点点滴滴、日常的积累来创造的,这些积累也推动了无现金社会向一个方向发展,即普惠金融。“在无现金社会,移动支付会帮助大家记录下日常的点点滴滴,而这些数据可能会成为我们终生的财富,叫做信用足迹。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最后能够成为普惠金融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而普惠金融是未来的一个趋势。”邹亮说道。

除了金融,在邹亮看来,无现金还能让商业更加智能。

谈及成都,邹亮认为,作为西部龙头,成都目前支付宝用户实名认证接近1000万,占整个成都常住人口的70%。在这1000万人中,蚂蚁金服向其中近500万的用户提供了将近400亿元的融资需求,“所以成都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

邹亮表示,很多人说成都是一座非常安逸的城市,但是在我看来安逸的背后还蕴含了适合创新创业发展的沃土。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推动成都无现金社会的发展,并把成都的金融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越做越好。

(实习生赵思强对本文亦有贡献)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参赞邦·乔安:创新或成中澳投资的下一个“蓝海”

“如果说澳大利亚对中国投资有什么与别国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更好的政策环境。”5月11日,在成都举办的2017西部金融论坛上,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工业、创新和科技部参赞邦·乔安如此说。

此次参加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邦·乔安的任务正是将来自澳洲的多个创新项目“推销”出去。邦·乔安说,“中澳自贸协定在今年1月实现了第三轮降税,中澳两国间的商贸迎来了巨大机遇,澳大利亚对中国资本的投资环境一定将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在创新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创新实力的传统强国,澳大利亚在近年来与中国进行创新合作动作频频,或将成为两国投资合作的下一个“蓝海”。一个例子是,就在去年,澳大利亚将中国选为全球范围内第五个落地“创客登陆计划”的国家。此前,落户此计划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德国、以色列和新加坡。

根据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中国区总经理迈克·高此前介绍,“创客登陆计划”通过为澳大利亚本地创新企业提供在海外基地90天驻留时间进行市场考察,计划每年帮助约25家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市场抢占商机。澳大利亚政府也投资1100万澳元以支持现有的5个海外基地的运营。

此次跟随邦·乔安一同前来的创新企业,均为此合作计划的“受益者”。他们代表的是来自澳大利亚的高新技术:既有探索大数据运用的创新,又有全息概念下的人工智能,还有将游戏与教育相结合。他们作为在场的28个创新项目中的一部分,参加当天的路演活动,接受来自成都投资者的检验。

邦·乔安建议,要提高投资的成功率,投资商需要更多地与企业沟通,最好是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形式,建立起二者之间的连接纽带,多层面进行合作。

妥妥递科技董事长、联合创始人于智博:创业者必须要有工匠精神

于智博,妥妥递科技的董事长、联合创始人,这位曾以“‘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而声名鹊起的“80后”来到了成都。5月11日,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在成都举行。在“2017西部金融论坛”的“巅峰对话”环节中,于智博是6位对话嘉宾之一。

“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这是前段时间火遍大江南北的《成都》中的一句歌词。于智博在对话中表示,“成都这个地方,有太多的带不走。我们的创始团队有3个人,没有一个是四川人,都是北京孩子。”

“我们就在成都创业,而不是仅仅从深圳过来参会。”于智博称,“我们就是扎根成都本土的金融科技企业。我们创始团队中的另外两个,一个是我在斯坦福的校友,另外一个是我在哈佛两年的室友,大家都回来了,都回到成都。”

据了解,妥妥递科技是今年2月份在成都正式成立的金融科技企业。于智博表示,他是去年来的成都,到7月份才刚满一年,“我们都非常喜欢成都,从政策环境到人文气息,再到创新氛围都是我们喜欢的,成都有非常好的土壤。”

于智博认为,对于初创企业而言,需要的是踏实、稳定,真正肯干实事的团队,把产品打造出来推向客户。

对于如何助力成都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于智博给出的关键词是实干。“对我来说,创业者更重要的是实干,就是要把产品做好交给客户。”他表示,“特别是金融方面,我们的客户全部是金融机构,他们对数据的要求是所有行业里最高的。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种非常迫切的工匠精神,打造出对最刁钻、严苛的产品,才能在客户面前有底气。”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