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PM2.5越来越严重?这可能是你的错觉,环保部刚刚给出权威数据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3-09 20:53:29

在今天下午16:15举行的记者会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不仅汇报了最近3年来国家在环保方面取得的成就,还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感觉环境问题并未改善的原因。

每经编辑 李彪    

环境保护涉及千家万户,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享有者,既是污染者,也是保护者。

这是国家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今天(3月9日)下午在记者会上的开场白。

从去年入冬以来,全国很多地方都遭遇了严重雾霾的天气。让环境治理问题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在今天下午16:15举行的记者会上,陈吉宁不仅汇报了最近3年来国家在环保方面取得的成就,还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感觉环境问题并未改善的原因。

此外,陈吉宁还对一些长期以来颇具争议的问题予以了回答。其中之一就是:PM2.5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也在现场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数据漂亮,但人们为何感觉不到

在记者会上,陈吉宁首先汇报了《大气十条》实施3年多以来的成效。

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

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33.0%、31.3%、31.9%。

2016年,74个重点城市,去年PM2.5平均浓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

除了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区,在过去的三年里都减少了30%以上。与此同时,优良天数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频次也在明显降低。

从数据上看,环保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为什么秋冬季节,特别是去年入冬以来,大面积的重污染天气却还是频频出现呢?

对此,陈吉宁表示,空气质量主要受两个变量的影响,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气象条件。

其中气象条件是边界条件,决定了这个区域有多大的环境容量,也就是说,这个区域可以接受多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污染物的排放量是一个自变量,是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在这两个因素中,气象条件是自然因素,是不可控的,而且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个特点是气象条件具有很强的波动性。随着小时、每天,甚至再长一点的时间尺度,每周、每月、每年都会有很大的变动。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一个地区环境的容量是随着气象条件变化的,在冬季更容易形成静稳天气的条件,所以冬季的环境容量是比较低的。但是冬季人们要取暖,又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这一减一增,导致了冬季频繁出现重污染天气。这是气象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排放量。排放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它是一个可控因素。环保工作的目标就是把这个人为污染物排放量尽可能减下去。

PM2.5的成因,环保部澄清了

对于PM2.5的产生原因,社会上一直有各种说法、各种传言,甚至有人说是炒菜和烧烤造成的。

在今天的记者会上,新华社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了陈吉宁:

目前社会上对于重污染天气的成因众说纷纭,不同的专家机构都会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互相矛盾,这给公众带来很多的疑惑,大家不知道究竟该相信谁。

陈吉宁回答道:

关于PM2.5的成因,实际上是有基本的科学共识。我们今年1月份开了两天科研讨论会,也专门邀请了一些记者参加,就是来再次讨论PM2.5的成因,这次讨论进一步明确了目前大家对PM2.5成因的科学共识。为什么会有一些误读或者混乱呢?一是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另外是有一些误读,混淆了一些概念。第一是大家得搞清楚什么是PM2.5?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一类物质的统称,不是一个单一的物质。这里面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化合物、元素碳等等。这是第一个要搞清楚的概念。

第二,PM2.5是怎么形成的?PM2.5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自然界或者是我们人类活动或者污染源直接产生的,我们把这个叫做一次排放。还有一部分是大气中的气态物质,比如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的,这是二次生成,这部分生成物质也主要是人类活动污染产生的。我们要知道污染的来源就是要把一次生成和二次生成的物质追溯到是谁产生的,哪些污染者排放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叫源解析。只有通过源解析,我们才知道是谁排放的,贡献量有多大,它不是直观地可以知道污染源的排放量。比如说汽车尾气,它对PM2.5的贡献不是一次排放的,主要是二次生成的那部分。

在中国,PM2.5主要的源头是什么呢?陈吉宁说,近些年,环保部分别对北京、天津等35个城市开展了源解析的工作,基本弄清楚了比如说燃煤、工业排放、扬尘、机动车、秸秆焚烧等等。它们都是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

陈吉宁答每经记者提问

在今天的记者会上,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也向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每经记者李彪正在提问

NBD:中央环保督察让公众充满期待,但媒体也报道,在一些地方,督察组前脚刚走,一些地方违法企业马上死灰复燃,继续肆意违法排污。请问您是否注意到这个现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陈吉宁回答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说:谢谢你的提问。中央环保督察是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安排。目前环保部已经完成了试点,也完成了两批督察,第二批已经基本结束。今年还有两批,相关工作正在准备工作之中。从已经开展督察的16个省份情况来看,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随后,针对上述问题,陈吉宁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你刚才讲的问题,我们也知道,也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反映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还不牢固,绿色发展的理念还没完全树立起来,环保的责任也落实得不够。”

下一步,环保部将采取四个方面措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不折不扣地完成督察任务。今年我们要完成其余省份的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还要对一些问题突出的地方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回头看”。逐步构建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为主体,对地市环保督政为基础,专项督查和“回头看”为辅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督察工作体系。

第二,继续推进地方地市级的环保督察工作。地市层面跟中央层面督察,着眼点会各有侧重。地市级主要解决目前县区一级的环保责任问题,这是目前工作的难点和弱点。通过两级督察体制的形成,推动形成上下同欲、同向发力、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三,建立完善督察工作的长效机制。目前中央环保督察作为一个改革方案,我们在国务院环保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正在研究制定是否要形成一个《环境保护督察条例》,把它上升到法制层面,把它制度化。

第四,加强督察能力建设。在中编办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中央督察组和将来所有的督政任务都由督察办公室来承担,来统筹。我们也要把相应的环保部内部的一些人力调动到这方面来,推动地方政府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项环境保护要求。

每经编辑 王嘉琦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PM2.5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