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重磅推荐

每经网首页 > 重磅推荐 > 正文

牌照稀缺+蓝海市场+资金来源 上市公司抢滩参与成立险企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1-02 21:43:29

上市公司争相抢滩设立保险公司,究竟是因为保险公司有怎样的吸引力呢?斥资数亿元的入股又能否为这些上市公司们带来丰厚的回报呢?

每经编辑 左越 董雪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 左越 实习记者 董雪 每经编辑 谢欣

刚刚过去的一年,“保险”是资本市场里受到瞩目的一大力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里保险与资本市场的紧密联系不仅是多家险企举牌上市公司,同时还有众多上市公司也选择参与设立险企,切入保险行业。

引人好奇的是,上市公司争相抢滩设立保险公司,究竟是因为保险公司有怎样的吸引力呢?斥资数亿元的入股又能否为这些上市公司们带来丰厚的回报呢?

去年70家上市公司参与成立险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公告统计,2016年以来,共有70家上市公司参与成立保险公司。同时,还有多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是全资子公司也参与其中。

这70家上市公司直接参与成立的保险公司共有43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43家当中,人寿保险占据了最大比重,共计有19家人寿类保险公司。具体来看,仅2016年6月中下旬就有3家上市公司宣布参与发起设立人寿类保险公司,其中,6月14日,红豆股份公告称,公司拟参与成立国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一天之后,保千里宣布公司将参与共同设立中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6月22日银之杰公告称,拟参与设立安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而另一大特点则是上市公司在选择参股成立保险公司时,出现了多家上市公司抱团成立保险公司的景象。例如,正平股份、金杯金工、中化岩土三家上市公司共同参与设立九信人寿保险,上述三家上市公司的参股比例分别为15%、17%、18%。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拟参与成立的保险公司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其中不少是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以爱尔眼科大股东、莱美药业等公司共同设立的爱尔健康保险公司为例,爱尔眼科就曾在公告中提到,爱尔眼科可以共享爱尔健康险的客户资源,增加公司的客户来源,分享新的客户价值,拓展公司未来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其次,有助于公司为客户提供全过程、一站式的综合诊疗服务,爱尔眼科眼健康管理和眼科疾病诊疗业务与健康保险的紧密结合,将与现有业务形成全面协同效应,实现在眼科细分领域的健康管理闭环,培育眼健康生态圈。

上市公司为何都盯上保险?

为什么保险公司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设立保险公司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哪些方面的好处?

“能拿到稀缺牌照参与一个蓝海市场,外加多一条资金来源的通道,很少人不动心。”阳光人寿四川分公司资深业务主任兰天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这样总结到。

保险自身的行业收益是其吸引力的一个方面。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行业分析师表示,目前国内保险的密度和深度都比较低,市场的空间非常大。保险行业的发展现在进入了加速期,去年保费的规模较往年有显著增加。《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保监会发布的保险业经营数据后发现,去年1月~11月原保险保费达到约2.89万亿元,较前年同期增长28.9%,跟往年同期增长率均低于20%的情况相比有大幅提速。

而梳理上市公司公告,“提升盈利能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优化投资结构”等也正是这些上市公司参与投资设立保险公司的目的之一。

另一方面,保险(尤其是寿险公司)是优质资金的来源。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保险另一方面的吸引力在于其资金在配置上的灵活性,以及资金来源的低成本。险企保费在做配置的时候是偏向长周期的配置,投资范围广,投资周期特别长,这部分资金来源是非常优质的。该行业分析师将保险的资金与银行的资金进行了比较,银行的配置主要放在贷款,一般配置周期比较短。而保费在做配置的时候偏向长周期,比如在投资布局中,险资在全球收购一些大型的酒店、房地产等,这也能看出险资在配置方面的优势。

分析篇:

保险是块“热豆腐” 上市公司要吃不能“心急”

每经记者 左越 实习记者 董雪 每经编辑 谢欣

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宝贵的牌照,保险公司无疑都是竞相投资其中的上市公司眼中的“香饽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公司从准备筹建到顺利开业,尤其是到最终盈利期,都需要参与成立的上市公司们有充分的耐心。

能否获批成风险之一

上市公司扎堆设立保险公司,在前期可能会遇到许多风险,其中是否能获批就是重要风险之一。

宣布参与设立保险公司,但后期并未能获批的上市公司早有先例。以中核科技为例,公司在2014年9月披露拟参与设立财产保险公司,但一年多以后,2016年2月,上市公司披露称,保监会决定不予许可科畅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建。

阳光人寿四川分公司资深业务主任兰天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物以稀为贵,保险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现在已是毋庸置疑的了。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批筹特别谨慎,一块保险牌照虽说规定至少要2亿元注册资本,但现实中没有20亿元是不可能拿下的。除了资本,股东背景也很重要,基本上是长期战略投资者才可能通得过。

南开大学保险系教授朱铭来也向记者表示,保险业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涉及到偿还能力。保险,尤其寿险业吸引了长期的储蓄型、养老型的产品,偿还涉及到社会安全稳定,这也需要一个比较谨慎的态度。

需要耐心等待盈利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险公司获批、顺利成立之后,上市公司也需要有充分的耐心等待盈利期到来。

兰天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保险公司从成立到盈利的周期比较长,是不争的事实。保险公司前期投入会很大。传统寿险公司一般7~8年才盈利,对股东肯定是存在资金上的考验。注册资金只是一方面,股东背景也会要求。就拿阳光保险举例,五家股东是央企背景——中石化、中南航、中外运、中铝业、广东电力。基本上是各行业的龙头企业,投资保险行业是为了长期战略准备,而不是追求短期利润,并且有这个实力支持这么长的盈利周期。

上市公司显然也对此有所“心理准备”,如奥马电器在公告中提到“西部人寿的发起设立获得保监会批准和核准,由于西部人寿开办和收入实现需要一定周期,实现盈亏平衡及产生盈利需要的时间可能较长,投资收益可能在西部人寿稳健发展后逐步实现,因此公司面临短期内不能获得投资收益的风险。”

此外,一位券商的保险行业分析师也向记者表示,利率下行,保险行业的投资收益会受到影响。从历史上看,因为已成立的保单潜在收益率都是比较高的,这样就会有一个利差在中间,而这个潜在的利差负担在当前也算是比较重的。

访谈篇:

每经记者专访南开大学保险系教授朱铭来:上市公司跨界保险应明确市场定位

每经记者 左越 实习记者 董雪 每经编辑 谢欣

2016年12月29日,保监会公布《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严格股东准入标准,针对财务类、战略类、控制类股东分别设立严格的约束标准,设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

在上市公司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热情不减的情况下,《办法》的公布和实施会对拟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的上市公司产生什么影响?这些上市公司要怎样做好跨界保险公司的准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到了南开大学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

朱铭来对此表示,《股权投资管理办法》的核心是从源头把风险控制住,让真正投资想做保险、提供保险保障的进入。监管越规范、越细致,对真正想做保险的上市公司越有好处。

《办法》是从源头进行监管

NBD:2016年12月29日发布了《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您怎么看现在对保险准入的监管?

朱铭来:我觉得这跟一段时间来一些保险公司比较激进的投资策略相关,比如说举牌上市公司,获得上市公司的管理权。

表面上看事情是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但是追根寻源,如果当时在成立这家保险公司的时候经营目标很明确,是研发保险的产品,给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保险保障,实际上是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这种投资的领域,甚至把保险做成了一个准投资公司、准基金公司的运作方式。

NBD:为什么《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以财务类、战略类、控制类股东这样的分类设立约束标准?

朱铭来:就像保监会一直说的“保险业姓保”,核心的功能是保障。这次的《股权投资管理办法》是从源头抓监管,在成立这家保险公司的时候请说明,股东的目标是什么?是财务投资、战略投资、还是控制型的。

如果是作为控股企业,必须坚持的一条:是真正来做保险的,必须打造一个真正做保险的团队。防止出现通过卖理财产品圈钱之后,马上就拿去投资。现在很多的中小公司就存在这个问题,实际上公司本身的产品开发、精算定价、核保核赔等保险业专有的技术能力很弱,就是靠投资,这肯定会引起最近出的这些风险。

《股权投资管理办法》的核心是从源头把风险控制住,让真正投资想搞保险的人,是提供保险保障的(进入)。

跨界保险要明确市场定位

NBD:2016年拟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的上市公司数量上很多,但获批的却很少。《办法》的实施会不会给上市公司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的获批继续增加难度?

朱铭来:这对上市公司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相对来说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比非上市企业更透明,股权结构也更清晰。如果真是一个经营效益比较好的、财务状况也是比较公开的上市公司,(保险)管理越规范、监管越细致,对他们越有好处。

NBD:对于这些跨界来做保险的上市公司来说,想要办好一家保险公司他们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朱铭来:首先是充分发挥股东的现有资源,明确市场的定位。财产险公司的核心是要保障的内容,比如当时三一重工参与成立财产险公司目标很明确,就是今后涉及到的各种建筑安装工程类的风险管理和保险项目,这样可以把原先的数据、风险管理的经验、制造业过程中各种信息进行充分的使用,更好地来定价,发挥已有资源的效用。另外寿险业也是可以跟股东的资源发生一些联系的,比如一些医药企业现在也急需通过保险的平台和医院建立更加密切的关联,了解医药产业药品的价位、国民疾病风险分布的状况,针对不同健康需求的人群开发寿险的、健康险的产品,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第二是如果想做的是寿险公司,今后的寿险公司应该是长期保障型产品的发展战略,不能是简单的投资战略。这需要各家公司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三五年之内是创业的阶段,不可能三五年之内资产规模有一个非常极速的增长。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上市公司 保险公司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