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蒋光祥:只有坚守“八条底线”资管行业方能赢得尊重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5-23 01:04:56

◎蒋光祥

近日,证监监管条线重量级举措不断。

在围绕公募基金子公司的两份文件《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控指标指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尚只有个别媒体率先曝出的同时,针对包括公募基金母子公司在内的各类受监管的资管机构,中国基金业协会已正式下发《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禁止行为细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一时间引发业内外关注。

应当说,与净资本约束相比,“八条底线”的修订更符合业内预期,毕竟“八条底线”出台是2015年3月份,彼时牛市势头正劲,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各类主动管理业务余温尚存,多家机构还敢于主动涉及。但一年多来,资本市场剧烈波动,中低风险资产端不断紧缩,短短一年虽谈不上沧海桑田,但早已时过境迁,此时给已显滞后的现行规则“打补丁”理所应当。

对照本版修订稿,并无多少出人意外之处,基本是在保持以往主体规则延续性的同时,结合了行业最新发展变化与一年多来的经验得失,在适用主体范围、产品杠杆倍数限制、投顾聘用、销售合规等方面的调整直指过往痛处。

特别是对禁止开展非标资金池业务再次突出强调,增加了“资产管理计划未实际投资,仅以后期投资者资金兑付前期投资者本金和收益”、“资产管理计划所投资产不能按时兑付,通过开放参与退出或滚动发行等方式由后期投资者承担风险”等禁止行为,重点防范类似“庞氏骗局”的资金池产品。这些措施可谓是针对资管行业在去年A股大跌前,诸如配资加杠杆、外接分仓开“伞”、部分违规私募借新还旧等乱象进行亡羊补牢。

对业内人士来说,深知“八条底线”的轻重。这是资管机构业务条线与合规部门据理力争时的底气所在,也是合规部门与业务条线斗智斗勇时的“尚方宝剑”。应当说,一年多来资管机构资产管理规模的飞升正是得益于2015年3月“八条底线”的出台,否则这些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正规军也难免有重蹈P2P行业覆辙的风险,后者当下跑路频发等乱象正是缺乏自律与他律的典型症状。

不过,尽管如此,在原有“八条底线”下,仍能发现许多潜在风险正在不断聚集和凸显,之前已有多家机构因触碰“八条底线”(违规提供分仓服务、设资金池等)而受罚。“八条底线”虽然尚在修订之中,但早有不少机构的业务方向开始朝传闻中的新版“八条底线”有意识地靠近与收紧,个别公司甚至对符合旧规但可能不合新规的业务不惜采取暂停等措施,等待监管态度明确。值得一提的是,还有部分人们印象中本应风格粗犷的私募开始有意识地“公募化”。

细心观察我国资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市场竞争格局,不难得出监管越严格却越能得到社会和投资者认同的结论。

事实上,在泥沙俱下的市场竞争中,资管行业一样适用短板理论,决定这一行业声誉的,往往是“品行”最差的几家机构。譬如互联网金融被“花样”跑路的个别P2P企业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反而让合规认真做事的从业者难以容身,也导致整个行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1日,包括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管理的14.93万亿元专户业务规模在内,基金业协会自律管理的私募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约42.81万亿元。这么大的规模,可以说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得益于从上到下将“八条底线”作为不能触碰的红线,其间监管部门领导虽有更替,但并不影响其效力发挥。“八条底线”经过本次修订,也必将历久弥新,帮助“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管行业赢得该有的尊重。

(作者系公募基金从业人士)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