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工信部“组合拳”挺工业稳增长 两年1000亿兜底僵尸企业职工安置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2-26 01:38:03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冯彪    

◎每经记者 冯彪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2月25日,在工业稳增长调结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称,2016年,工信部将抓好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扶持小微企业,简政放权等工作,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当下,山西、东北等地企业传出员工分流、下岗风波。在此次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表示,政府要为去产能过程中的员工安置问题兜底,中央政府决定设立两年1000亿的专项奖补资金,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化解产能,新旧动力转换的效果释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工业低增速水平可能还会持续。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托底政策,能解除企业转型的部分后顾之忧。”

四大措施: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

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相对于前些年两位数的增幅明显回落。特别是资源型、重化工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企业出现较大亏损。

今年以来,中央已经出台多份文件确保工业稳增长问题。2月初,国务院公布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意见。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等八个部委又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

苗圩在发布会上说:“工业稳,经济就能稳,工业强,国家就能强。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工业持续下行的势头可以得到遏制。”

对于工业稳增长措施,苗圩强调,2016年工信部将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中,苗圩将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放在五项工作之首。

苗圩说,我们现在正按照部署加紧编制11个重点工程实施方案、重要规划、行动计划,围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这五大领域,推动五大工程。此外,还将制定‘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继续出台一批配套政策”。

此外,苗圩提及,今年将启动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提升工程,围绕传统行业改造升级需求,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实施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内容的“三品战略”,引导企业加快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李晓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旧动力失去竞争优势,新动力尚未形成,是我国工业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政府在供给侧推动新旧动力转变,试图通过结构调整来稳定工业增长。这些措施主要着眼于长远,可能会在5年、10年之后效果才会显现。我预计短期内,工业增速低的局面会持续。”

另外,苗圩也强调,今年工信部仍将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用政府自身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四种方式:化解产能严重过剩问题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快推动去产能列为今年五项任务之首。

在上述发布会上,苗圩强调,通过四种方式推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一是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二是推动低效产能退出;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四是坚决停止以任何形式来审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

在冯飞看来,化解产能过剩这项工作中,主要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妥善处理职工安置工作,因为退出、去产能会涉及到职工的失业问题,所以在“僵尸企业”处置过程当中,我们强调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

对此,李晓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以钢铁为例,我国钢铁产业人均粗钢产量302.62吨,如果未来5年钢铁产业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大约会直接减少就业33万~50万人。如果考虑到上游的铁矿石开采、焦炭,下游的钢材、金属制品等,因压减粗钢产能引起的下岗和失业人数会更多。

《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已经强调,“把职工安置作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对地方化解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给予奖补。

值得注意的是,冯飞在发布会上明确,中央将用专项资金为员工安置兜底,资金的规模是两年1000亿,解决好职工的转岗、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李晓华认为,政府托底能为企业化解产能解除一些后顾之忧,保证在化解产能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同时也应该加快钢铁产业由粗放发展向精致化发展转型,延长钢铁产业链、提高钢铁深加工,这样才能为稳定就业提供根本保障。

◆四大措施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举措主要包括:加紧编制11个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推动五大工程;制定“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继续出台一批配套政策。

◆四种方式

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推动低效产能退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坚决停止以任何形式来审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经记者冯彪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2月25日,在工业稳增长调结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称,2016年,工信部将抓好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扶持小微企业,简政放权等工作,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当下,山西、东北等地企业传出员工分流、下岗风波。在此次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表示,政府要为去产能过程中的员工安置问题兜底,中央政府决定设立两年1000亿的专项奖补资金,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化解产能,新旧动力转换的效果释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工业低增速水平可能还会持续。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托底政策,能解除企业转型的部分后顾之忧。” 四大措施: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 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相对于前些年两位数的增幅明显回落。特别是资源型、重化工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企业出现较大亏损。 今年以来,中央已经出台多份文件确保工业稳增长问题。2月初,国务院公布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意见。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等八个部委又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 苗圩在发布会上说:“工业稳,经济就能稳,工业强,国家就能强。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工业持续下行的势头可以得到遏制。” 对于工业稳增长措施,苗圩强调,2016年工信部将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中,苗圩将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放在五项工作之首。 苗圩说,我们现在正按照部署加紧编制11个重点工程实施方案、重要规划、行动计划,围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这五大领域,推动五大工程。此外,还将制定‘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继续出台一批配套政策”。 此外,苗圩提及,今年将启动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提升工程,围绕传统行业改造升级需求,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实施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内容的“三品战略”,引导企业加快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李晓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旧动力失去竞争优势,新动力尚未形成,是我国工业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政府在供给侧推动新旧动力转变,试图通过结构调整来稳定工业增长。这些措施主要着眼于长远,可能会在5年、10年之后效果才会显现。我预计短期内,工业增速低的局面会持续。” 另外,苗圩也强调,今年工信部仍将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用政府自身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四种方式:化解产能严重过剩问题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快推动去产能列为今年五项任务之首。 在上述发布会上,苗圩强调,通过四种方式推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一是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二是推动低效产能退出;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四是坚决停止以任何形式来审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 在冯飞看来,化解产能过剩这项工作中,主要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妥善处理职工安置工作,因为退出、去产能会涉及到职工的失业问题,所以在“僵尸企业”处置过程当中,我们强调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 对此,李晓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以钢铁为例,我国钢铁产业人均粗钢产量302.62吨,如果未来5年钢铁产业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大约会直接减少就业33万~50万人。如果考虑到上游的铁矿石开采、焦炭,下游的钢材、金属制品等,因压减粗钢产能引起的下岗和失业人数会更多。 《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已经强调,“把职工安置作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对地方化解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给予奖补。 值得注意的是,冯飞在发布会上明确,中央将用专项资金为员工安置兜底,资金的规模是两年1000亿,解决好职工的转岗、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李晓华认为,政府托底能为企业化解产能解除一些后顾之忧,保证在化解产能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同时也应该加快钢铁产业由粗放发展向精致化发展转型,延长钢铁产业链、提高钢铁深加工,这样才能为稳定就业提供根本保障。 ◆四大措施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举措主要包括:加紧编制11个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推动五大工程;制定“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继续出台一批配套政策。 ◆四种方式 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推动低效产能退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坚决停止以任何形式来审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