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职业农民来种地?农村改革顶层设计出台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1-03 01:23:49

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提出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雯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农村深化改革又向前一步。

11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

根据《方案》,深化农村改革将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五大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方案》特别提出“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这份文件的出台恰逢其时,不仅踏在了改革的鼓点上,而且对农村改革内容进行了全局性的描绘,也切中了当前中央财政农业投入的设计等重点问题。”一位农业系统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我国农业竞争力开始进入下降期,农村改革进入攻坚期,必须进行改革的全面规划,重点突出、重拳出击、直打要害。”

培育新农民破题“谁来种地”困局

粮食生产依赖“386199”部队(指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务农老龄化、农业后继乏人、生产效率低下……“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制约我国农业做大做强。

对此,《方案》提出,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提出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相比于小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的生产资金和规模,可以进行规模化经营,收益相对可观,能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而职业农民懂技术、善管理,还能解决‘怎么种地’问题,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说。

专家指出,方案传递出国家将大力扶持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的强烈信号,预计下一步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均会向这方面明显倾斜。

建造农村改革“四梁八柱”

今年6月,在“部分省(区)深化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表示,“《方案》全局性地描绘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

据了解,在此次“座谈会”上,与会者就当前“三农”困境展开了讨论,其结论基本有:在当前GDP增速放缓下,2.7亿外出务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而种田比较效益仍然不高,农民就业增收问题亟待解决。今后,我国农业生产与粮食生产将更加与国际接轨,用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我国粮食“十一连增”背后也暴露出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目前,国内农产品的价格逼近“天花板”,同时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升,形成双重挤压,形势严峻。

另一方面,“三农”内部环境亟待改变。在当前人员流动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存量巨大的农村集体资产改革成为关注焦点。

《方案》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五大领域。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基本方向是: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其中,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将允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为工矿仓储、商服等经营性用途的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同等权利,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出让、租赁、入股,完善入市交易规则、服务监管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

“三农”投入只增不减

前段时间,我国玉米、小麦、水稻三大主粮价格下降,在不断抬高的种植成本面前,种粮农民利润空间日益收窄。而另一方面,国家对粮食采取托市政策,每年投入粮食收购与存储的巨额资本,与“国库粮满仓、新粮难入仓、洋货挤市场”的局面并存。

在2013年“两会”期间,就有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在发言中提出,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既符合国际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应该参照发达国家和我国支持教育的做法,对公共财政支农支出的数量、比例和增速用立法或其他形式确定下来。

《方案》提出,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转换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开展农业补贴改革试点,将现行的“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优化补贴支持方向,突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农村改革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