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陕西信合“被贷款”事件频现 办公室人士坦承管理存漏洞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0-28 12:37:53

记者据公开报道不完全统计,4年来陕西信合旗下信用社出现的违规贷款、冒名贷款等案例达9起。陕西信合办公室相关人士说,“出现冒名贷款、‘被贷款’现象,有农村业务条件的客观原因,也有内部管理漏洞的原因。”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毕华章    

每经记者 毕华章

存贷款余额长期位居陕西省金融机构首位的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陕西信合),在内部管理方面却屡现漏洞,多次出现消费者被冒名贷款的情况。

最近发生的一起“被贷款”事件是,陕西渭南市民刘甫羽在申请购房贷款时,被告知有不良信用记录导致购房贷款受阻。此时,他才获悉曾被他人在陕西信合冒名贷款。

然而,截至10月26日刘甫羽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由冒名贷款而来的不良信用记录依然未能消除。该类事件并非孤例。记者据公开报道不完全统计,4年来陕西信合旗下信用社出现的违规贷款、冒名贷款等案例达9起。

“出现冒名贷款、‘被贷款’现象,有农村业务条件的客观原因,也有内部管理漏洞的原因。”陕西信合办公室相关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陕西信合频发冒名贷款事件

公开资料显示,陕西信合为陕西省辖内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合作(商业)金融机构的集体简称,属于地方性银行类金融机构,2004年8月由陕西省107家县级联社发起组建成立了陕西信合。

陕西信合官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陕西信合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223亿元和2644亿元,均位居陕西省金融机构首位。

然而,在存贷款业务保持领先之际,陕西信合多次出现冒名贷款情形。渭南市民刘甫羽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爆料,在办理购房贷款时,被告知有不良信用记录,导致购房贷款未能办理。

“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发现名下曾经贷过两笔款。一笔是2009年贷出,2010年归还。还有一笔是2010年贷出,2013年归还。”刘甫羽告诉记者。

刘甫羽称,这两笔贷款均由渭南市临渭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贠曲信用社(以下简称贠曲信用社)贷出。贠曲信用社方面已经承认系因信用社工作失误造成,并着手消除刘甫羽的不良信用记录。

以上“被贷款”事件并非孤例。据陕西当地媒体《西部网》报道,铜川市印台区信用社业务人员违规操作,导致铜川一对夫妇“被贷款”。《华商报》曾报道,陕西洛南信合一干部冒用群众信息放贷5万元被免去职务,而被冒名的市民则背负了不良信用记录。

陕西信合旗下信用社还多次出现类似情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据公开报道不完全统计,4年来陕西信合旗下信用社出现的违规贷款、冒名贷款等案例达9起。

办公室人士:正在逐渐筛选清理

对于屡次出现的冒名贷款情形,陕西信合办公室相关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承,陕西信合以前确有冒名贷款、“被贷款”现象。“有农村业务条件客观原因,也有内部管理漏洞的原因,导致存在这些现象。”他称。

陕西信合官网数据显示,陕西信合拥有遍布陕西全省的2695个营业网点和2.3万个惠民金融服务点,业务范围广阔。

上述陕西信合人士表示,一方面,信合业务主要分布在农村,部分业务是业务员到农民家里去办,并非每笔业务都在柜台办理,此前在管理方面对身份证、签字的认证确实不够严格。另一方面,信用社的客户大多在农村,农民的身份证信息保护意识较低,也导致身份证存在借出被贷款的现象。

目前,陕西信合主要通过主动筛查和客户反馈来发现被冒名贷款的情况。上述陕西信合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陕西省联社成立以后,于2009年进行合规大检查,发现了本人不知情被冒名贷款的现象。

此外,信用社也接受客户的反馈,对于确实因信用社造成的失误,客户可以到营业部或柜台申请撤销不良记录。

“近年来正在逐渐筛选清理,但客观上无法一下清理完,只能逐渐发现和筛选。”上述人士说,存量贷款方面,陕西信合加强对冒名贷款整治和贷后抽查。新增贷款方面,我们这几年在贷款审核方面加强管理。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陕西信合被贷款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