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公司市值近2000亿 人才是最大财富

2015-06-04 00:59:15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沈溦    

◎每经记者 沈溦

刚刚过去的一周,海康威视(002415,SZ)无疑是A股最幸运的企业之一。5月25日至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调研期间专门走访了这家高新技术企业,近50分钟的考察中,了解科研创新、人才结构等相关高新企业的发展状况,海康威视因此备受关注。

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缩影,海康威视经历了“飞跃式”发展。海康威视从2001年一家普通的音视频压缩板卡公司起步,经过14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安防行业前三甲、国内安防行业龙头企业,近日公司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元。

海康威视正在谋求转型,从一家安防设备制造企业转型为视频产品及内容服务商。公司还频频与互联网巨头“联姻”:联手阿里云打造智能家居生活,发布互联网战略;牵手京东、乐视及BAT(百度、阿里、腾讯)互联网巨头。

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被业内评为典型的技术、管理能力兼备的专家型企业家。6月2日,刚从北京出差回来的陈宗年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详解公司及行业发展情况。

谈财富 人才是公司最大财富

NBD:上周,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海康威视并对公司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技术团队大加赞誉,在公司高速发展中,年轻技术团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陈宗年:平均年龄28岁的研发团队,看上去确实比较年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公司发展很快。公司每年都要注入大量的新鲜血液,其中大多数是应届本科生、硕士生,年轻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很强。

可以这么说,年轻化的高技术团队推动海康威视逐年高速发展。习近平主席在了解海康威视发展历程后,感到很欣慰。

2014年,海康威视实现销售额172亿元,利润总额52亿元。近日,公司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元,能有这么大的市值,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1.2万人的团队中,超过5300人是研发人员,这是公司最大的财富。

NBD:近年来,“安全城市”和“智慧城市”无疑对安防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海康威视有怎样的计划和目标?

陈宗年:最早的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三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和场地平整。进入信息化时代,通讯也变成了一种基础设施,后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其本质上提供互联互通的通道,也是一种通讯工具。

下一步,城市发展进入智慧化时代。智慧化的物联网平台,是一个数据收集、数据储存、数据处理的平台,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这就需要智能型的基础设施,即可视化的全面感知系统,其可以自动收集数、储存、上传数据。

从这个角度讲,海康威视处在智慧城市建设关键的基础地位,所以说公司产品不仅仅是简单的安防,超出了安防范畴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备,这是未来几十年城市发展的主题。

谈行业 公司不担心遇“天花板”

NBD: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有观点认为,国内安防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很难有大幅提升空间。您怎么看?

陈宗年:对海康威视来说,我们根本没必要担心这个问题,企业的发展是曲线上升的。任何一个成功的产业都是从低到高再到低走曲线,但曲线往下走的时候又会有新的产品出来带动公司上升,如此循环发展。

例如,2001年海康威视推出第一代产品“板卡”,现在几乎没有销量,但就此说海康威视遇到瓶颈了吗?显然不是,因为现在又有更多新的产品出来,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对于那些看衰公司发展、所谓行业遇“天花板”的观点,我们早就注意到,既然看到了天花板,也意味着没有办法立刻把它打开。等我们把这块天花板打开时,其实又有新的天花板出现,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次习主席来考察的时候,我向主席汇报了公司2020年的发展目标,其中有一些硬性指标获得了主席的认可。如果遇到了“天花板”,公司也没有持续发展的自信,也不会向主席汇报。

NBD:去年以来,海康威视连续完成了与京东、乐视及BAT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合作,现在安防企业如何拥抱互联网?

陈宗年:尽管现在互联网概念受到热捧,但海康威视更加关注自身实力有没有做好,有没有强有力的创新产品、技术,有没有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发展互联网业务是一种趋势,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是“顺势而为”的事情,也是我们的长期战略。

实际上,在三四年前,公司已经开始考虑互联网业务的问题,现在不断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不是利用互联网概念炒作,更多的是基于业务实际发展的需要。海康威视跟诸多互联网公司合作,只是公司互联网安防发展的一部分,公司在战略层面考虑这些问题是非常慎重的。

NBD:近日,海康威视与阿里智能合作联手进军智能家居,您怎么看家居安防市场的发展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陈宗年:智能家居是个非常大的产业,与它相关的产业非常广,涉及房地产市场、家电市场、家具市场,市场潜力很诱人,海康威视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