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更多

每经网首页 > 更多 > 正文

4次建房的故事

2015-02-25 11:19:32

大年初五,乡里逢集,我离开了家,回到成都上班。我乘坐的大巴车离开时,妈妈仍在风雨中经营着她的生意。对我而言,家的意义已从最开始一家四口蜗居的那幢老屋变得分散:四川南充的老家,重庆、成都哥哥和我各自的小家。

每经编辑 谢振宇    

谢振宇

在父母的奋斗史中,修房是最重要的一件事。30年间,从二老成家后修的一间小平房,到2014年底将居住20余年的老屋大修,前后共建房4次。每一次建房背后的故事,不少已在我的记忆深处扎根。

老家重修

老家在四川东北一个小乡镇的场镇上,一条仅数百米的场镇主街道,顺着一个较陡的大坡倾斜往下。家乡的场镇很小,小到只有一条街。也曾有人戏言,一泡尿可从场头流到场尾。我的家即位于场尾的小山梁上,一度露出底部石头结构的那几间平房,如今是重修后前后贴瓷砖的瓦屋顶2层楼房。

为赶上羊年春节,3个月的加紧赶工后,重修后房屋的外部结构和粉刷已完成。但内部装修并未全部完工,墙面还未刮白,屋内地面有些高低不平,一脚下去,飞起少许泥灰。

对于地面如何做,父母争议不小。老爸觉得应该贴地砖或地板,美观不易生灰,而老妈认为只要水泥刮光即可,因为往来人员多,地砖或地板未来不易清洁。最后也没有达成一致。

父母的争议远不仅于此。对于靠街道的一面墙,老妈决定做雨棚,老爸则认为这样不美观。去年底,在电话里向我们哥俩寻求协调未果后,老妈直接买回了相关材料,但因一些原因和春节到来而暂缓安装。

与第一层房屋保留了长方形大通间的格局不同,整个2楼采用现代布局,约200平方米的总面积,有数个房间,外加客厅、厨卫等。这种布局,也是近年乡里新建房屋较为普遍采用的。虽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前两年,乡场镇里也有商品房修建好,并销售完毕。老爸说,一平方米超过一千多,买的人还不少。实际上,更多人在保留乡里房屋的同时,到城市里安家置业。

对于老家这个共万余人的偏远小乡镇,农业占比仍在七成左右,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不过,自然环境也被一些走出去多年的富裕乡民所看重。距我家不远,流经乡场镇的大河下游河湾处,一片小山被承包下来,种植树木苗木,并修建了房屋。乡里人称其为“别墅”。

4次建房

老家大变样,伴随的是变得苍老的父母。如今,父亲的高额上,添了皱纹、稀少了头发。而母亲,头前上的白发越来越多,还有骨质增生的右腿有些瘸,走路也越来越显吃力。

记忆中,最开始的家是一间小平房,旁边紧邻爷爷辈修建的瓦屋老房子,泥土外墙,内部是木质结构。

老屋门前临街有一个大的电线杆。那时,我和哥哥有一种惊险又刺激的玩法,上到楼顶,攀上电杆,双手搂紧,滑倒地面。它是父母成家之后修建的,是1986年出生的我最开始有关于家的记忆。

1993年,距离老屋百米外,父母修了新的房屋,一层平房,共5间,其中3间作为住房,其余两间是猪圈,楼梯往上突出的一小间瓦屋,作为厨房。这是伴随我从小学开始的家。夏热冬冷。建于山梁上,前后两边都有河流,时常起风,加上从早到晚太阳可直晒,以至于夏天酷热难耐。依稀记得,那些年,夏夜的屋顶上,躺在楼顶纳凉,可以看见满天繁星。

1997年,场镇上街道改造,要求老房子全部重新修建。原有的老屋拆除,加上挨着的继承下来的一间老屋,修建起了地面上2间3层的新房。该处修起后,却一直没有入住。伴随前三次修房,以及我和哥哥读高中、大学,家庭支出费用增多,债务愈积愈多。2007年左右,禁不住债务的高压和我们的劝导,父母将街上的房子出售,卖得10余万元。

后来,妈妈也时常念叨和责备,“房子不该卖”,“家中男人都是‘败家子’”。“现在都值20多万,真不该卖。”此次春节期间,妈妈又再次提及此事。

近年,妈妈一直不愿重修平房,因为我和哥哥平常很少回家。在她看来,她和父亲居住老屋已经足够。但实际上,一旦过年,家中住宿往往变得捉襟见肘,此外老屋也已经有22年历史了。

大年初五,乡里逢集,我离开了家,回到成都上班。我乘坐的大巴车离开时,妈妈仍在风雨中经营着她的生意。对我而言,家的意义已从最开始一家四口蜗居的那幢老屋变得分散:四川南充的老家,重庆、成都哥哥和我各自的小家。

而仅隔一天前的初三,大我两岁的哥哥也提前离家,去峨嵋山的嫂子娘家拜年,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嫂子肚中已怀上4个月的宝宝。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