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记忆中的鹭岛,你在哪里?

2015-02-25 00:43:32

近些年,我因求学、工作等因素辗转数地甚至漂洋过海,可每每返回故里,总忘不了去离家不远的一处骑楼光顾一家花生汤老店,与店主攀谈几句,回忆儿时时光。直至去年,当我满心欢喜地再次造访时,却诧异地发现店铺早已拆迁,人去楼空。

◎黄宗彦

在我记忆深处,家乡的味道犹如一碗热腾腾的花生汤,甜而不腻却又沁入心脾。在儿时,花生汤加年糕是那个年代最奢侈的甜蜜诱惑。

近些年,我因求学、工作等因素辗转数地甚至漂洋过海,可每每返回故里,总忘不了去离家不远的一处骑楼光顾一家花生汤老店,与店主攀谈几句,回忆儿时时光。直至去年,当我满心欢喜地再次造访时,却诧异地发现店铺早已拆迁,人去楼空。

过去30年,厦门凭借“经济特区”这一政策及区位的优势,成为国内较早实现高速发展的城市之一,一座座高楼如旱地拔葱般地在岛内各个角落生长矗立,与老宅、老街区相互对望。然而,这些密密麻麻的新式商务、住宅等公寓式建筑与滨海小岛应有的恬静、闲适总显得有些不大协调。

与新式商圈相对应的老式骑楼,实际上才是厦门曾经有过的记忆和符号。骑楼起源于2000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属于外廊式建筑。后来该式样逐渐演变和传播,并由商人带至包括厦门在内的南方部分沿海城市。在天气多变的南方,素有“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的说法。骑楼在城市中不仅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遮阳蔽日的场所,更相当于今天的“CBD”。

在过去,骑楼下还另有一道不为人知的风景:楼内的一些私家商铺中的耄耋老阿伯能用流利的英语与老外交谈生意。后来我才知道,这些老阿伯都曾有过在厦门外国洋行工作的经历。时至今日,这些文化印记已经淹没在林立的高楼中了。

除了传统骑楼功能被现代化建筑取代以外,各大小街道越来越拥挤是我返乡的另一个较深感触。

新年,走在繁华的中山路上,放眼望去尽是熙熙攘攘操着各色口音的游人,而这个群体的数量每年都保持一个较高的数字。实际上,不光在节假日,就连平时,鼓浪屿、胡里山炮台、南普陀、白鹭洲等知名景点也到处人满为患。

除了与日俱增的游客,前来定居的人数也急剧增长。厦门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厦门岛内常住人口密度高达近1.4万人/平方公里,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香港。尽管岛内新修了不少立交桥、穿山隧道以及快速公交(BRT),但厦门岛娇小的身躯仍承载了过多的人、房、车。

相对应的,住房和商业需求就变得愈来愈多,稀缺的土地资源成为地产开发商的聚宝盆,继而导致房价持续走高。甚至在全国各大小地产商“过冬”之际,厦门房价仍逆市上扬。

在我印象中,岛内某些地段如现今的会展中心附近,十年前房价仅为2000多元/平方米。而今相同地段均价高至3万~4万元/平方米,已然成为工薪阶层眼中望尘莫及的奢侈品。

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不少在本地工作的同学向我逗趣说,“还好你没回来工作,购房压力没那么大。不然照厦门这个房价,我们只能一起打光棍了”。听闻此言,大家脸上多少都带有些酸涩的笑容。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想必也有不少人想寻觅和体验像厦门一样带有中西文化碰撞后产生的历史烙印的城市文化。而我做为厦门城市面貌变化的旁观者,对这些历史烙印的消逝多少有些惆怅。这个自古就有白鹭栖息的具有沿海风情的岛城,如今已慢慢变成“千城一面”的一份子了。

也许,在保留带有文化色彩的古建筑与兴建现代化高楼之间,到底该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时半会也说不清、道不明,不如把这一切交给未来去判定吧。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