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股市导读

每经网首页 > 股市导读 > 正文

PPI、CPI持续下行 防通缩成2015年重大考验

2014-12-28 20:54:34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中国经济的一个拦路虎是日渐增加的通缩压力。

12月中旬公布的汇丰12月PMI初值为49.5,创6月以来新低。尤需关注的是,其中的价格指标大幅下行,通缩效应再度加深。投入价格和产出价格分别下滑2.9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中国此时出现通缩风险的根源,是过去一段时期内需增长受到抑制和货币政策偏紧累积作用的结果,需要更多采用货币和其他总量性扩张措施主动治理。要遏制当前的通缩隐忧,货币政策加大放松力度才是根本。

中国经济通缩之忧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1月份CPI、PPI数据显示:前11个月平均通胀2.0%,远低于同比上升3.5%的年度预期。11月CPI环比下降0.2%,创5年来新低;PPI环比下降0.5%,为18个月来最大跌幅。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幅度较大,而PPI当中的生活资料价格也转为同比下跌。

从数据来看,11月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跌3.5%,其中采掘工业价格同比下跌10.7%、原材料工业价格同比下跌4.7%。购进成本较低,再加上内需疲弱,又拖累了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价格下滑。

在此背景下,中国通缩压力日渐上升。

毫无疑问,通货紧缩持续下去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企业投资收益下降,消费者消极消费,国家经济可能陷入价格下降与经济衰退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严峻局面。

考虑到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瑞银下调了我国2014~2015年通胀预测。汪涛团队预计2014年四季度CPI将小幅放缓至1.5%左右,并将全年CPI预测从2.2%下调至2%、2015年CPI预测从1.8%下调至1.5%。

汪涛还认为,2014年四季度PPI将平均下跌2.6%,2015年PPI预测也需要从-1.7%下调至-2.6%。

华创证券也持类似观点,该机构预计,2015年全年CPI翘尾因素仅0.4个百分点左右,而2014年为0.9个百分点,2015年CPI或将迈入 “1时代”;国际大宗商品尚有较大下行空间、国内中上游企业还在缓慢去产能阶段,PPI将继续全年负增长。其报告称,低通胀乃至通缩的环境并不利于存量债务的化解。

低物价时期是价改良机,但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5年公共事业价格将有所提速,整体对CPI影响不大,在0.2个百分点以内。

他说,价格改革并不意味着就是“涨价”,而是为了切实形成一种由市场需求定价、“有升有降”的合理价格机制。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铁路运价调整对居民端影响较小,部分省份的阶梯价改将推动水和燃气价格进一步上行,而居民电价调整的可能性较小,药品价格还有下调空间,整体对CPI的影响不大,在0.2个百分点以内。

中信证券还分析说,PPI方面,天然气价格将继续上涨,非居民电价还有下调空间,整体影响偏负面。

货币政策或积极应对

2014年,中国物价水平长期低于3.5%的控制线,同时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又始终偏高,货币政策也终于在四季度迎来大动作。

2014年11月22日起,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

经济学家、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滕泰告诉记者 “降息是正确且必要的举措。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十几个季度下行,物价也出现通缩趋势。近几年,高融资成本是经济下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还表示,中国将进入降息周期,降息将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对制造业回暖有利,而地方债的融资成本也将下降,对基建、房地产行业形成利好;同时也将极大提振消费,促进2015年的经济增长。

展望2015年,货币政策比2014年会更加积极。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学派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的这句名言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针对中国面临的“通缩”压力,申万研报称,货币政策“再也不能够无为而治”,央行 “将果断进行对冲”。申万预计,未来12个月央行最多可以有3次降息6次降准。

汪涛也认为,通缩压力快速积累会推高实际利率,决策层有必要再次降息,预计2015年底前央行将再降息两次、共降低基准贷款利率50个基点,并预计央行将继续加强流动性支持以降低货币市场利率。

瑞银预计,下一次降息时点可能在2015年春节之后,3月至4月初。

目前降准也在人们预期之中。2014年11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但同期外汇占款余额仅增长4%。如果没有2014年货币政策的一系列举措,如定向降准/PSL/MLF等,则M2增速仅为4%。

中金公司认为,2015年外汇占款乏力,银行惜贷等因素仍将存在,如果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12%的M2增速近乎天方夜谭。未来3个月或见到大规模再贷款、降准、取消贷存比监管等措施。

不过,汪涛说,降准措施可能要与调整贷存比等监管指标联系起来判断,“这是因为我们认为降准将会是在外汇储备增速放缓、监管条件变化导致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采用的对冲性流动性管理工具。”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