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商事制度改革成都进行时:“五大新政”助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2014-12-19 01:43:43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江然 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江然 发自成都

改革从未停止前行。

今年1月至10月,成都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47955户,新增注册资本2570.64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0.6%和24.3%。这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成都在改革中不断地探索前行。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今年9月,成都市政府印发《成都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推出“五大新政”助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不光按质按量地完成规定动作,还大胆结合成都特色推出包括“小额备案”、“网渔式”精准监管在内的创新举措。伴随着新政“组合拳”,成都市场主体在规模与数量上均大幅增加。

然而,改革远未结束。在成都市工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春建看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此事起步于商事制度改革,但不能止步于此,应进一步明晰责任与机制,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契机,切实转变工商职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既是工商职能转变的突破口,也是工商职能转变的中心任务。从此层面上看,成都正在路上。

成都祭出新政“组合拳”/

11月初,捧着“新鲜出炉”的营业执照,黄阿微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节省了一大笔费用。”节约的原因在于,执照上公司住所的地址与另外一家建筑材料销售公司地址为同一处。在这位从事安防器材销售的老板看来,平时器材都放在仓库,生意也就在那里做了,没有必要再去寻觅一处地方作为住所。

最新发布的《实施方案》及《成都市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企业的住所和经营场所可以实行分离登记;同一地址可以申请登记为两家以上企业住所 (经营场所),即“一址多照”;另一方面,企业在其登记住所所在地区(市)县内设立经营场所且无需办理前置许可(审批)的,可申请办理经营场所备案,不再办理分支机构登记,即“一照多址”。

“实施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最大的好处是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在放低准入门槛的同时,也能有序释放创业的场地资源。”成都市工商局注册分局副局长周光元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自今年3月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以来,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每天都在发生工商注册便利化的事情。“一址多照、一照多址”不过是《实施方案》中具有成都特色的五项改革内容之一。

今年2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在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成都还结合自身特色进行了创新。”成都工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春建指出。

今年9月21日,成都市政府印发了上述《实施方案》。除了上述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的动作,成都祭出的组合拳还囊括了 “先照后证”、“放宽名称登记限制”、“小额备案”和“信用监管”等方面。

眼下,成都天府新区、高新区等11个区(市)县已作为“先照后证”的试点区域,此前130项前置许可(审批)事项中,仅有“外商投资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等13项保留,其余117项已改为后置许可(审批)。

“先照后证不仅改变了过去的行政审批流程,使创业投资者可以先方便快捷地拿到企业身份证,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推进创业投资便利化,”陈春建表示,“而且有利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各市场主管部门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宽准入严监管。”

今年3月,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亦撰文指出,工商登记制度作为行政审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可以对其他方面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对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产生积极影响。

2003年起至今,国务院在10年间共进行了6次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共2490多项,未来5年行政审批事项将再削减1/3以上。成都紧跟其后,以不久前晋升为国家级新区的天府新区为例,成都天府新区在行政审批上已清理了904个行政审批事项,据成都天府新区工商局注册登记处处长范秋萍介绍,自10月20日开始实行“先照后证”后,已迅速完成22家企业(公司)的执照发放。

备案即可“无照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促进创业就业、支持社会治理创新,成都市工商局近年来在高新区启动了颇具特色的小额经营社区备案试点工作,即“小额备案”。

“小额备案就是对于社区内以个体劳动或者家庭劳动为主要形式、以居民服务和自我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小规模经营活动,无需办理营业执照,只需在社区进行备案登记。”周光元解释道,“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社区自我管理,政府部门依法予以指导和监督,降低个体劳动者的创业‘准入’门槛。”

换言之,多年来长期存在于社区的街边小贩、小作坊等,或因规模小不愿办理,或因经营场所不符合要求无法办理,多是没有营业执照的个体经营户。政府部门对这部分经营者存在管与不管都难的问题——强制管理会切断这部分经营者的收入来源,于理不合;放任其经营,又于法不符。

正是在此情况下,四川省工商局在 《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工商发〔2013〕6号)中,提出了“支持对提供社区便民服务的小额经营者进行社区备案”,成都高新区率先启动试点。

“这也是成都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较有特色的一个举措,既避免了简单取缔、切断个体户的生计来源,又能鼓励社会创业就业。”周光元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成都市高新工商局组织永安等3个社区开展了个体小额经营备案试点,从事小额经营活动的个体经营者由所在社区进行备案管理,并办理《小额经营辅导证》,同时形成电子台账以利监管。截至今年9月24日,高新区已有14个社区开展了小额备案深化试点,完成登记备案1224户,备案率达到100%。

“备案成效明显,亦达到预期目标。”在主管部门看来,小额经营备案至少能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可引导和鼓励社区居民创业促就业,建立完善的便民的社区服务体系,使社区和政府各职能部门能够实时掌握相关社区小额经营业态;其次,“小额备案”较好地体现了“对个体经济、微型经济实行非禁即可”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

而在陈春建看来,小额经营社区备案,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观念转变。“在发放执照方面,自愿申领也是公民权利的选择。”他表示。

小额备案推行的另一个启示则是,对于市场主体的监督并不是只有靠政府监管这一个方式,“也可以接受社会监督。”陈春建指出,小额备案有效支持了社区自治,使社区可协助政府部门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网渔式”监管紧跟其后/

在一系列“组合拳”配合下,成都市全面推开商事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了解,自今年3月以来,成都市场主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这首先体现在新增登记企业数量上。”周光元称。今年3月1日~11月30日,全市新登各类市场主体144745户,同比增长20.37%;新增注册资本2486.22亿元,同比增长54.45%。

新登记市场主体也折射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间投资热情高涨等变化。据统计,今年3月~8月,成都市一、二、三产业新登记市场主体数分别为2158户、4174户和91186户,占比分布为2.21:4.28:93.51;尤为突出的是,全市新登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3718户,同比增长116.41%。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场主体大幅增加,经营业态也日趋复杂。市场主体充分享受“宽进”之时,也意味着“严管”必须紧跟其后。

根据上述《实施方案》,成都在“严管”上明确了四方面内容,包括实施企业年报制度和信息公示制度;升级改造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接入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多部门信息数据的互通共享,搭建协同监管的工作平台;设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和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制度等信用约束制度,推进“黑名单”管理运营;同时,推动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创新“网渔式”监管等市场监管方式。

10月28日,国家工商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玉亭亦指出,年报和即时信息公示是基础,抽查是对年报和即时信息公示结果的检验,又是形成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宽进严管”的重要抓手。

“以上措施是要促成从主要依靠行政审批监管企业,转向更多依靠建立透明诚信的市场秩序规范企业。”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主任龚欣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事实上,企业公示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是企业信息公示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抽查是保证企业信息公示及时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抽查制度的设计是解决如何将有限的执法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监管的领域这一矛盾较好的路径选择,也是提高监管效能的重要措施。

而在构建以抽查制度为主的“严管”领域,成都已将工作落到实处。谈及成都所创新的“网渔式”监管,龚欣进一步解释道,这是“严管”理念的创新,即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用分类监管为载体,通过“科学织网”、“重点撒网”、“快速拉网”和“倒查漏网”等步骤,构建监管、排查快速处理、协同治理及防御、追究机制,改市场巡查为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利用企业信用信息“大数据”提高监管水平。

“一系列创新,就是要让合法经营者体会不到监管的存在,”陈春建直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此事起步于商事制度改革,但不能止步于此,应进一步明晰责任与机制,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