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农业部“看紧”合作社 严防工商资本下乡“非农化”

每经网 2014-10-29 09:09:58

土地流转增量提速,农业部再提“适度”规模经营,严防工商资本下乡“非农化”。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雯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张雯 发自北京

土地流转增量提速,农业部再提“适度”规模经营,严防工商资本下乡“非农化”。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大会上,农业部有关专家指出,家庭农场应该规模适度,建议南方地区为100亩上下,北方地区为200亩左右。

动辄“整村流转”、面积达数千上万亩的土地流转方式,曾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却给土地流入方带来了沉重的经营压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前在山东、河南等地采访发现,多数“土地流转大户”因难以负担数千亩土地的经营压力,在资金链骤然收紧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将土地二次转包、或者“非粮化”经营,甚至最后直接打包跑路。

“以粮食种植为例,从雇工费、流转费、种植和经营费用来分析,在流转耕地面积过大的情况下,将显著增加土地流入方的经营成本。”一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那些流转数千亩耕地种植粮食的经营者,其利润率多数都低于自主种植的农户,在经营成本压力下,土地流转大户不得不投向利润回报更高的经济类作物种植,甚至彻底‘非农化’。”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建立在以农业为终生职业、以乡村社会网络为基本生存空间的农民群体的基础之上。

此前由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扶持方案作出如下定义:土地经营规模的务农收入相当于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土地面积10至15倍的,可获得重点支持。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对耕地规模化经营的政策思考日趋精细化操作方向。

为严防工商资本下乡后非农化运营,在本次中国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大会上,农业部有关专家建议,鼓励和引导以农业经营为产业的企业为现代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经营理念和工业化管理模式,并建立资格审查、项目审定和风险保障三项制度,坚决防止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后非农化。

而分布在四处乡村的100多万家合作社,未来还要走上再“合作”的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过去的七个月里平均每天新增约1000家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总数已达121万家,入社农户8985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4.6%。业内人士认为,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已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由于审批门槛低,一些地方增长迅速的合作社也带来了假合作社死合作社等乱象。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认为,一些地方重数量、轻质量,一些合作社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制约了合作社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应把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农业部有关专家指出,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完善,我国的合作社将逐渐呈现总量减少、规模扩大、质量提高、联合发展的趋势。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