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商讯

每经网首页 > 商讯 > 正文

记者手记:徐州兴,不仅是苏北之幸

2014-10-28 00:53:20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黄晟    

每经记者 黄晟

2008年9月,在效仿中央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基础上,江苏举全省之力出台了扶持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意见。这是当年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一件大事,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而随着区域经济融合越来越紧密。徐州的战略意义不仅体现在对苏北的影响,对整个淮海经济区也很关键。

实现“四大千亿元产业”目标

作为扶持徐州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具体协调人,江苏省政府原副秘书长韩庆华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振兴苏北必须抓好龙头城市,徐州无疑首当其冲。

贯穿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整个进程,“四大千亿元产业”这个名词与徐州转型升级如影随形。2009年,徐州工程机械产业率先实现千亿元目标;2010年5月和10月,商贸物流旅游业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分别超过了千亿元;能源产业在经历了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萧条之后,呈现恢复性增长,在今年7月份也超过千亿元。至此,“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提出的四大产业目标已经全部实现。

2013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4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增速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万元大关,公共财政收入422.8亿元,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五,经济实力已经超越了部分省会城市。根据规划,到2016年,徐州的装备制造、食品、能源、冶金、建材、煤盐化工六大产业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突破5000亿元,食品和能源产业分别突破2000亿元,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旅游业规模均突破1000亿元。

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淮海经济区包含4省(江苏、安徽、山东、河南)20个地级市。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1.19亿人。国务院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推动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徐州是这个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徐州不能停留在‘淮海经济区地理中心’、‘全国交通枢纽’的概念上裹足不前。”这是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经常提起的一句话。“徐州不仅要为900多万徐州人服务,也要把眼光放在为淮海经济区17.8万平方公里的1.2亿人提供服务上。”

如今,以彭城广场为核心的徐州中心商圈辐射半径已经达到200公里,平日有30%的消费来自周边地区市民,节假日占比更是高达50%。“过周末,去徐州!”正成为周边城市居民的新休闲方式。

此外,徐州近10所大型综合医院有逾30%市外人口来就医;50多所大中专院校每年培养出20万余名各类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技术工人,其中本地生源仅占17%,有61%的学生来自淮海经济区范围内。

连接中国两大核心经济圈

在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上,徐州具有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的地位,被称为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已在2011年投入运行的京沪高速铁路,使徐州成为京沪线上唯一一个到北京和上海同为两个小时左右车程的城市。至此,徐州作为沟通中国最重要的两大核心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枢纽雏形已经显现。与此同时,国家交通战略布局中连云港到兰州的陇海高速铁路目前已经分段建成,徐州在未来5年内将成为中国唯一的高速铁路枢纽城市。

“高铁带来的同城化趋势将对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徐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华生这样说道。事实上,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得比想象得还要快。2009年四季度三个月的时间里,高铁徐州站所在的徐州经济开发区内,已进驻规模较大的服务外包企业35家,外资企业7家,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约3000人,销售总收入达到34.2亿元。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