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京津冀生态困境凸显: 河北地下水已超采1500亿立方米

每经网 2014-09-01 09:50:28

每经编辑 陈小雨

每经记者 张雯 发自北京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格局下,水、气、土生态困境愈加凸显。

8月3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2014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上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整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非常脆弱,空气污染、水土资源的短缺和污染以及城市交通拥堵,影响到了城市真正发挥规模效应。

数据显示,过去15年,北京的地下水降低了12米,河北现在每年地下水开采总量156亿立方米,超采56亿立方米,30年来,河北持续超采累计达到1500多亿立方米。

韩俊透露,中央财政已经拿出63亿元在河北实施地下水超采的综合治理。

水资源成区域“短板”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在生态治理问题上呈现出“一损俱损”的内在逻辑关系。

社科院《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蓝皮书指出,淡水资源是京津冀区域承载力的最大短板,大气污染已成京津冀生态承载力的“软肋”。

数据显示,北京市2011年全年水资源总量为26.8亿立方米,同年实际用水量为36亿立方米,缺口量为9.2亿立方米。按照2011年末常住人口2019万人,加上流动人口约240万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19立方米,是京津冀地区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2011年天津市水资源总量为15.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16立方米,约为当年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5。京津两大城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极度缺水标准;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为307立方米,是国际公认极度缺水标准的2/3。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京津冀区域内21条主河,年均断流258天,劣五类水质河长6180公里,由于靠超采地下水满足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的需求,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以城市为主的地下水漏斗群,特别是河北省的沧州、衡水等地区、地下水漏斗深达100米以上。

全国现在水资源利用的缺口,供需的缺口已经高达8%,每年水资源的需求总量是6000多亿立方,韩俊认为,如果用水的效率不提高,2030年这个缺口将达到38%。

生态问题“困”住京津冀

京津冀的麻烦还不止于水。随着“十面霾伏”成为网络热词,京津冀地区城市空气污染令人担忧:8月19日环保部发布的7月份空气质量公报显示,在全国城市空气污染排位表上,京津冀13个城市中有7个位列前10。

大气之外,土壤亦告急。据了解,目前京津冀地区已经出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与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并存的现象。土地过垦、草原过牧等资源耗竭型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草场及植被的严重损坏,自然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污染企业过多过快发展,是造成华北地下水、土壤、大气严重污染的重要根源,由于工业快速发展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和固废排放,导致大气污染、环境恶化,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一位业内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而这个区域的人口密度又很大,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至650毫米之间,处于半湿润偏旱地区,并且由于北部风沙面积大,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水、气、土生态困境,凸显出京津冀三地同治的重要性。韩俊认为,由于空气的污染和水污染的环境问题是跨边界的,现在应该形成共识采取真正有效跨区域的综合治理措施。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也已出台,欲形成三地联动统一规划的植林目标。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