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土地财政可能减少 专家建议减税稳增长

2014-05-15 00:49:38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在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双双下滑的背景下,土地市场的冷却速度也在意料之中。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全国土地购置面积为81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9%,降幅较1~3月的2.3%扩大5.6个百分点。未来土地出让金或进一步减少,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这将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投资。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不仅是土地财政收入减少,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收都在减少,加上政府性债务现状,扩大政府投资财力有限,“如果扩大政府财政投资则意味着财政亏空和税收负担增加的预期,这种做法是饮鸩止渴。刺激投资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负担,刺激新兴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基础设施投资下降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3%,增速比1~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该投资增速是2001年12月以来的新低。今年前4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回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2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4%,增速比1~3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周景彤认为,“财政收入放缓,导致地方政府投资意愿下降,这是社会投资总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地方官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地方财政紧张,加上债务负担,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资金难题,PPP(公私合作)模式可以缓解财政支出压力。

多年来为地方政府做PPP方案的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地方做PPP除了财政支持与体制创新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地方政府缺钱。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高级分析师范为近期到各地进行了调研,发现“除了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项目有专门的资金支持,像传统的修路修桥项目投资进度很慢,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欠债过多,今年是债偿高峰,地方压力较大。”

目前,地方政府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银行贷款、平台融资等。今年一季度,城投债的发行规模增幅达20%,而4月密集发行的城投债等带动直接融资规模环比多增1700亿。中金公司报告称,虽然4月份城投债发行创历史新高,对地方政府的投资资金提供了一定支持,但难以弥补土地财政的紧缩结果。

范为说,除了中央对高铁核电等投资还会有所增长外,地方投资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渠道越来越少,成本也越来越高。”

工业投资遭遇产能过剩

不仅是基础设施投资下滑,工业投资也出现回落。数据显示,1~4月份工业投资4.4万亿元,增长14.6%,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

一名地方发改委官员介绍,地方的基础设施投资只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的一项内容,还有工业、农业、社会事业、水利等方面的投资。“政府出资的投资在全年投资计划中占比不多,主要依靠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完成全年投资。”

但是,社会资金的投资意愿也在进一步下降。林采宜认为,由于房地产投资下滑对上游企业尤其是钢铁、水泥等行业影响较大,加剧了其产能过剩的程度,因此引起上游企业投资连锁性下滑。

范为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工业产能过剩严重,一些企业在减少投资,“这主要是经济不景气,对各个企业的信号传导,大家在交流反馈时表示有钱也不会投资。”

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企业的利润在减少。范为提供的数据显示,经济增长从去年四季度的7.7%下降到7.4%,而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利润则从去年四季度的13%下降到3.6%,非金融行业的利润下滑非常明显,企业再投资没有效益。

多家机构预测,未来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下行,除了货币政策外,政府财政性扩张也是扩大投资的主要手段,但最近央行重申货币政策的立场不变,使得可供选择的方式减少。

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政府用财政扩张的投资办法不仅链条长、效率低,往往投向基础设施和产能过剩行业,且存在腐败,也会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明显,“如果通过大规模减税刺激企业投资,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