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新消费 新陷阱

2014-03-17 01:21:42

□ 吴悦

曾几何时,说起消费者维权,往往是围绕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上升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这类型消费问题已经逐渐减少,即使再出现,人们也往往能找到相应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随着人们消费行为的日益多样化,在一些大额的消费方面,比如房产、汽车等领域,消费者面临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并且由于这些商品的特殊性,消费者很难去进行退换,大多只能就已经购下的商品进行“维修”,或是争取一定的赔偿,而由于这些领域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还有待健全,一些企业在缺乏约束或监管的情况下又采取拖延政策,许多消费者可能会为一套房子奔波数年、为一辆汽车“受尽折磨”……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同时,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着普通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比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事物的日益普及,让人们能够更加便利地享受购物的乐趣,也可以更加方便和更有效率地处理一些金融业务。淘宝一年过万亿的交易额和余额宝短期内超过5000亿元的募集规模,都极其鲜明地反映了新经济形式对人们生活的深刻改变,也体现出了这些新事物的巨大活力。但不可避免地,一些新的消费问题也随之而来:P2P、理财服务等领域,给消费者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收益,其中还有巨大的风险,甚至可能是陷阱。电子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让众多“山寨产品”横行于世,而消费者往往无从甄别。

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新事物的出现都还只有很短的历史,不论是消费者还是监管者,甚至都还没有完全熟悉和适应这些新事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就更谈不上针对其中新的消费问题和消费陷阱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了,有些方面,甚至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当然,互联网改变人们的不仅是消费行为,还有信息传播与分享的方式,光速传播与几何级数的扩散范围,令许多信息很容易发酵。在这种形势下,一家企业很可能因为一次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事件而面临灾难性的后果,从三鹿奶粉等案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的趋势。也因此,作为各种消费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企业们,必须面临更严格的诚信审视,也只有那些真正赢得了消费者信赖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活得更好,走得更远。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