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

每经网首页 > 评论 > 正文

朱邦凌:“制度性熊市”如何终结

每日经济新闻 2014-02-12 01:11:29

2013年经济结构调整引发的创业板牛市,更像是熊市征途的插曲。

每经编辑 朱邦凌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朱邦凌(资深市场观察人士)

2007年6124点以来,A股步入漫漫熊途,反弹高点依次而降。2009年的中小板牛市,2013年经济结构调整引发的创业板牛市,更像是熊市征途的插曲。

目前,公私募基金与散户投资者一起,市场集体在新兴产业幻觉中起舞,扎堆创业板,集体患上新兴产业“意淫症”。

对新兴产业的“意淫”,对应的是A股整体投资的疲弱。无论从交易量还是指数表现,沪市已经逐渐被边缘化。对新兴产业和创业板的追逐游戏,侧面反映了以公募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逐渐丧失投资自信。

基金投资自信的丧失,根源在于熊市折磨下基金对于市场定价权的丧失。

股改后的A股,迎来了产业资本的狂欢,金融资本包括公私募基金则诸神退位。市盈率落差导致的产业套利,在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创业板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奥赛康的高市盈率发行和存量套现,昭示着产业资本在伪市场化的金融市场的疯狂。

这种产业套利,是由市盈率的落差造成的。全流通之后,A股的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已经由股改前的20%左右急剧增加到80%多。这些新增的股票主要集中在产业资本的手中,产业资本已经主导了现在的A股市场。大量的产业资本,可以拿到5倍到10倍市盈率的股份,到几十倍市盈率的二级市场抛售,享受这种溢价,是制度性红利。A股的底线实际上变成了产业资本的底线,产业资本的套利行为,决定了目前A股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性熊市。

本轮IPO新政,试图以存量发行来改变这一现象,从而减缓产业资本上市后的抛售。但目前的新股首发股份过少,只占到公司总股份的25%,而存量发行的老股更是平均只有首发股份的三成。目前,存量发行的作用有限,一是限制了超募,二是少量减轻了以后二级市场的大小非套现压力。但存量发行限制住了超募,却又带来了大股东高价套现,引起市场恐慌与非议。

改变这一现象的办法,需要IPO政策的改变,需要增加新股首发比例。就是在新股发行环节增加流通股比例,将新股首发流通股比例由目前的25%大幅增加到70%~80%。这样,由于新股流通盘变大,定价也将大幅回落,发行市盈率也将降下来,大规模超募现象也不复存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通过存量发行来遏制超募。同时,由于在新股发行环节基本实现了全流通,新的限售股不再大量出现,限售股减持问题和新股“三高”问题也一并解决。

在现行新股发行制度下,由于首发新股比例只有两成多,导致新股紧缺,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券商和机构投资者又不成比例地分配到大量流通股,网下发行占到新股发行数量的三分之二强,剩余很少股票供散户投资者交易。希望进行新股投资的中小投资者不得不以高溢价从市场购买。新股发行如果大幅增加流通股,也能增加中小投资者的新股持有比例,创造一个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之间更加平等的舞台,增加个人投资者的信心。

我们可以将新股发行称为前端,将新股上市称为后端。目前IPO政策的主要弊端在于,新股首发比例过低,前端筹码紧缺,定价过高,而后端特别是新股全流通时,筹码泛滥,价格大幅折价。由此造成A股的价格瀑布,投资者在这种制度失血的熊市中无法摆脱。换句话说,新股首发流通比例过低,在新股发行时由于筹码稀缺带来了新股的高溢价,引起了“三高”问题。在新股上市后由于全流通导致筹码突然大量涌出,导致股价走低,全市场走向熊市。

大幅增加首发新股流通比例,是IPO改革的重点。它的意义在于,将新股发行问题放在前端解决,在发行时不留后遗症,消解新股上市后的套现压力。从宏观来说,可以一举终结大小非套现问题,终结我国资本市场的熊市之旅。从微观角度来说,可以解决困扰多年的新股“三高”问题,新股恶炒问题,也为中小投资者带来公平的新股交易机会。

唯一的问题是,这会带来新股发行价格的走低,相关利益方会答应吗?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朱邦凌(资深市场观察人士) 2007年6124点以来,A股步入漫漫熊途,反弹高点依次而降。2009年的中小板牛市,2013年经济结构调整引发的创业板牛市,更像是熊市征途的插曲。 目前,公私募基金与散户投资者一起,市场集体在新兴产业幻觉中起舞,扎堆创业板,集体患上新兴产业“意淫症”。 对新兴产业的“意淫”,对应的是A股整体投资的疲弱。无论从交易量还是指数表现,沪市已经逐渐被边缘化。对新兴产业和创业板的追逐游戏,侧面反映了以公募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逐渐丧失投资自信。 基金投资自信的丧失,根源在于熊市折磨下基金对于市场定价权的丧失。 股改后的A股,迎来了产业资本的狂欢,金融资本包括公私募基金则诸神退位。市盈率落差导致的产业套利,在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创业板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奥赛康的高市盈率发行和存量套现,昭示着产业资本在伪市场化的金融市场的疯狂。 这种产业套利,是由市盈率的落差造成的。全流通之后,A股的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已经由股改前的20%左右急剧增加到80%多。这些新增的股票主要集中在产业资本的手中,产业资本已经主导了现在的A股市场。大量的产业资本,可以拿到5倍到10倍市盈率的股份,到几十倍市盈率的二级市场抛售,享受这种溢价,是制度性红利。A股的底线实际上变成了产业资本的底线,产业资本的套利行为,决定了目前A股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性熊市。 本轮IPO新政,试图以存量发行来改变这一现象,从而减缓产业资本上市后的抛售。但目前的新股首发股份过少,只占到公司总股份的25%,而存量发行的老股更是平均只有首发股份的三成。目前,存量发行的作用有限,一是限制了超募,二是少量减轻了以后二级市场的大小非套现压力。但存量发行限制住了超募,却又带来了大股东高价套现,引起市场恐慌与非议。 改变这一现象的办法,需要IPO政策的改变,需要增加新股首发比例。就是在新股发行环节增加流通股比例,将新股首发流通股比例由目前的25%大幅增加到70%~80%。这样,由于新股流通盘变大,定价也将大幅回落,发行市盈率也将降下来,大规模超募现象也不复存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通过存量发行来遏制超募。同时,由于在新股发行环节基本实现了全流通,新的限售股不再大量出现,限售股减持问题和新股“三高”问题也一并解决。 在现行新股发行制度下,由于首发新股比例只有两成多,导致新股紧缺,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券商和机构投资者又不成比例地分配到大量流通股,网下发行占到新股发行数量的三分之二强,剩余很少股票供散户投资者交易。希望进行新股投资的中小投资者不得不以高溢价从市场购买。新股发行如果大幅增加流通股,也能增加中小投资者的新股持有比例,创造一个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之间更加平等的舞台,增加个人投资者的信心。 我们可以将新股发行称为前端,将新股上市称为后端。目前IPO政策的主要弊端在于,新股首发比例过低,前端筹码紧缺,定价过高,而后端特别是新股全流通时,筹码泛滥,价格大幅折价。由此造成A股的价格瀑布,投资者在这种制度失血的熊市中无法摆脱。换句话说,新股首发流通比例过低,在新股发行时由于筹码稀缺带来了新股的高溢价,引起了“三高”问题。在新股上市后由于全流通导致筹码突然大量涌出,导致股价走低,全市场走向熊市。 大幅增加首发新股流通比例,是IPO改革的重点。它的意义在于,将新股发行问题放在前端解决,在发行时不留后遗症,消解新股上市后的套现压力。从宏观来说,可以一举终结大小非套现问题,终结我国资本市场的熊市之旅。从微观角度来说,可以解决困扰多年的新股“三高”问题,新股恶炒问题,也为中小投资者带来公平的新股交易机会。 唯一的问题是,这会带来新股发行价格的走低,相关利益方会答应吗?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